吉林纪事:从“锅铁”到肉串,吉林人是怎么爱上烤肉的

吉林纪事:从“锅铁”到肉串,吉林人是怎么爱上烤肉的,第1张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吉林纪事:从“锅铁”到肉串,吉林人是怎么爱上烤肉的,第2张

在如今的吉林市,但凡朋友欢聚宴饮,一句“撸串去”常常是呼声最高的建议。吉林市的餐桌无肉不欢,但对肉食绝非来者不拒:吉林肉串讲求肉品新鲜,调料齐备,烤出的肉串外焦里嫩——焦,不干不糊,外泛油光;嫩,不腥不膻,弹滑适口。无论是牛肉、羊肉、腰子、熟筋、板筋,还是鸽子、鹌鹑、海鲜、蔬菜,已然融汇了伊通肉串和延吉肉串的技术精华,以一副万物皆可烤的架势,精进于细节的处理,成为一大地方饮食特色,为远行他乡的游子、来自四海的宾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以牛羊肉为主打的烤肉,原非吉林市餐桌上的主角,站到美食C位还是近几十年的事。

吉林纪事:从“锅铁”到肉串,吉林人是怎么爱上烤肉的,第3张

清代,烧肉不具备大行其道的条件

通常,一地的食俗往往由该地物产决定。吉林城地处山地与平原交接的河谷林地,自古出产黑猪,先民喜食猪肉。《晋书》就记载肃慎人“无牛羊,多畜猪,食其肉,衣其皮”。清代修筑吉林城之后,最早一批驻防旗丁和船厂水手,除山林中的野味和江水中的渔获补充、调剂食谱外,主要肉食皆以“就地取材”的猪肉为主。由于不产牛羊,即便后来迁居吉林的巴尔虎蒙古人,也只得入乡随俗,饮食习惯改为食用猪肉。甚至到解放后,这种情况也未有太多改变,吉林城周边居民百姓仍以饲养家猪为主,以至于《吉林市副食品志》做出“肉食生产主要是猪肉,牛羊肉生产数量不多”的记述——牛羊始终不是吉林本地的特产。

在清代,烹调时所用压制肉类腥膻气味的花椒、八角皆由内陆长途贩运,由于交通并不便利,一直属于比较稀罕的调料。这导致烹调牛羊肉时,由于调料“下得不猛”,使得腥膻气味难于除净,让长期食用猪肉的吉林人,一直对腥膻味较重的牛羊肉“望而却步”。正因此,曾在本地流行的谚语,也一直强调:“天上的飞禽,香不过鹌鹑;地上的走兽,香不过猪肉”。

此外,地处高纬度的吉林市烹饪素来以炖煮为主,如火锅、炖菜——“连汤水不涝”是大受欢迎的标志形式,而且在尽量保证菜品色香味俱全的同时,务必把食材烹调熟烂。即便后来取经于鲁菜,结合山珍创造演进出所谓“吉菜”菜系,其烹饪手段也往往看重煎炒烹炸,缺少炙烤。一点也不带汤汁的菜品并非没有,那些往往是盐度较高、须“二次熟制”的熏酱类熟食,而不是没有熟透的烧烤类牛羊肉。因此,在民国之前,无论是食材获取还是餐饮习惯,均未给“烤”肉创造大行其道的条件。

吉林纪事:从“锅铁”到肉串,吉林人是怎么爱上烤肉的,第4张

“锅铁”是最早风靡吉林城的“烤肉”

晚清开始,吉林地区回族移民逐渐增多,牛羊肉的烹饪技术开始在吉林城得到了极大提升。1911年出版的《满洲地志》已出现了“本省民间饮食,上层社会……副食经常吃猪、牛、羊肉,炒菜等”的记载。清末民初,吉林城也出现了许多以烹饪牛羊肉为特色的饭铺、酒馆:锅塌胸口、熘口白、葱爆羊肉、水爆肚等回族菜品被越来越多的吉林人所喜爱。同时,东北封禁制度的全面解除,让许多回族人专事往返吉林与内蒙之间,贩卖牛羊。吉林城市面上所能提供的牛羊肉数量,与日俱增。

据《吉林特产风味指南》一书记载,去蒙族牧区贩卖牛羊的回族同胞,见牧民在野外架火烤牛肉而食,经品尝不仅鲜嫩可口,别有风味,且有滋补壮力之功效。但牛肉只有七八分熟,不符合回族习惯,于是便加以改良。一来二去,竟在吉林城创新出“锅铁”这一地方风味。据1921年出版的《吉林地理志》“人民之烹调”篇记载:锅铁,用破锅片烧红,烙食牛羊肉,不见油腻,可多食。

烹调锅铁需将牛腰窝肥油切丁,投入炭火加热的锅片之上,炼出油脂,再将牛腰窝、三叉、紫盖儿、上脑、里脊等部位肥瘦适度的牛肉(或鲜嫩的羊肉),顶刀切成大薄片,置入热油中翻炒煎熟。夹出后,蘸韭菜花、芝麻酱、腐乳、辣椒油等调配的小料食用。由于锅铁的底油是牛油现场炼制,与一般植物油炒肉片颇有区别,于是乎尽管“锅铁”最后还有加高汤、渍菜、蛎黄、粉丝,汆成“锅底儿”的“第二吃”,但坊间还是把锅铁这种吃法算作是一种“烤肉”。

吉林纪事:从“锅铁”到肉串,吉林人是怎么爱上烤肉的,第5张

大致从民国初年开始,锅铁这种地方风味因吃法新奇,很快便风靡吉林城。当时牛马行新江楼、麻家馆、西域馆等回族饭店都经营牛羊肉锅铁。作为地方特色,锅铁在吉林市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冯家屯金子烤肉为代表,吉林市风行的酒精块加小铝盆烤肉,也是完全继承了传统锅铁的衣钵。

吉林纪事:从“锅铁”到肉串,吉林人是怎么爱上烤肉的,第6张

一个小品引爆肉串狂潮

1986年2月8日陈佩斯、朱时茂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小品《羊肉串》。这个小品不仅在寓教于乐中为全国观众带来了节日欢乐,更在随后的日子里开启了肉串在全国范围称霸地摊的序幕。在1986年,肉串这种食物还没有在全国大面积普及,对许多人来说,肉串尚属非常陌生的食品。吉林市也一样,此前的自由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个体饮食摊位,但经营品种多为毛蛋、煎粉、烤明太鱼等。虽然计划经济时代已近尾声,烤肉串的牛羊肉品还是没有全面放开。

借春晚小品的热度,许多本就喜食肉类的吉林人纷纷走上街头,购买“烤肉串”猎奇尝鲜。人们猛然发现,原来羊肉可以用孜然去除腥膻,原来烧烤的牛肉比炖煮的更嫩滑,原来烤肉串竟然如此美味!于是,在夕阳退去,华灯初上时,如雨后春笋般挺立于自由市场、路边的大小肉串摊位,升腾起混合着肉香与调料香的烟雾,飘荡着摊主用东北口音的新疆腔发出怪声怪气的吆喝。摊位前聚集着食客和单纯“卖呆儿”看客,在翘首企盼的氛围中,买卖双方应和着尚显缓慢的时代节奏,勾勒出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市井风情。

而就在1986年,吉林市北极门外原北山肉联厂(可以溯源到晚清吉林商人马云峰开设的屠宰场,1973年开始主要屠宰牛羊)正式过渡成立了吉林市牛羊肉食公司(《吉林市副食品志》),将屠宰与批发合为一体,利用回民零售机构销售肉品。随着“市场搞活”的工作不断深入,牛羊肉的供应量逐年增加。牛羊肉的市场化供应为烧烤食品大行其道创造了条件。

吉林纪事:从“锅铁”到肉串,吉林人是怎么爱上烤肉的,第7张

由于烧烤类肉食的口感比炖煮类肉食嫩滑,配合炙烤孜然调料产生的特殊香味,让吃腻了猪肉的吉林市百姓渐渐改变口味,喜欢上了烧烤类肉食。特别是烤肉串比炒菜价格低,食用方便,吃几串就能“解馋”,于是,在1986年之后,吉林市烧烤小吃摊越来越多了起来。然而直到九十年代初,和遍地开花的餐饮业庞大需求相比,牛羊肉的供应量毕竟还很有限。为了解决原料来源,许多人竟然向小品中的陈佩斯学习,无差别地使用各种难于描述的肉类,让许多食客在生活中一遍遍重复着小品中拉肚的闹剧。在猎奇消费惯性丧失之后,服务质量的优劣无形中加速了行业洗牌。从九十年代开始,吉林市内许多烧烤摊升级为烧烤店,那些过去饱受世俗歧视的“无正当职业之人”已成为“先富起来”的。他们开始以更专业的方式,为经济条件不断好转的吉林市市民提供服务。

吉林纪事:从“锅铁”到肉串,吉林人是怎么爱上烤肉的,第8张

烤肉的多元化发展

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市场全部放开,私人可以从事肉类批发业务,大量外地肉品涌入吉林市市场。同时,城市冻储能力的逐步扩大,困扰经营者的牛羊肉货源问题得到了最终解决,饮食业中牛羊肉食品极大丰富。由于消费者拥有了越来越强的消费能力,而且可选内容越来越多,这使得传统餐饮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许多饮食业经营者都绞尽脑汁,对主营项目不断适度调整,突出特色培育,籍以适应食客日益刁钻的口味变化。

吉林纪事:从“锅铁”到肉串,吉林人是怎么爱上烤肉的,第9张

新世纪,随着“韩流”席卷全国,韩式烤肉异军突起,在韩剧效应的刺激下,越来越快地步入吉林市百姓的生活。由于在这期间,曾主导吉林餐桌数百年的高热量猪肉,渐渐被百姓以“健康饮食”为名边缘化,使得吉林市的韩式烤肉,也习惯以肥牛、羔羊肉片为主打。同时,在苏子叶、生菜叶上,涂以鲜甜适口的辣酱,包裹烤肉同食的方式,由于解腻效应明显,且与吉林原本就流行的“打饭包儿”类似,因而获得了食客广泛认同。

发展已有时日的吉林烤串在各种肉品、脏器之外,还借日益便捷的传播媒介广纳博收,学习各地新奇吃法。如把香菜、茼蒿、韭菜等蔬菜裹豆皮、涂油脂,放在炭火上烤熟食用。受韩式烤肉影响,吉林烤串不仅推出了干料、辣酱等各式肉串蘸料,还推出了包裹烤肉串同吃的各种叶菜。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也让啤酒逐步取代了白酒,成为搭配肉串的最佳组合。

吉林纪事:从“锅铁”到肉串,吉林人是怎么爱上烤肉的,第10张

时至今日,作为经营者无论是传统的铝盆(锅片)烤肉,还是韩式烤肉,都和肉串一样,默默地揣摩食客的口味变化趋势,互相学习,悄然做着增删或改变。吉林市市民仍旧以挑剔的态度对待着各种形式的烤肉,当然,这种挑剔并非恶意,而是一种类似“爱之深责之切”一样的复杂情感。毕竟近几十年来,吉林市百姓对烤肉已然固化了一种偏爱之情。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吉林纪事:从“锅铁”到肉串,吉林人是怎么爱上烤肉的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