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说“送灯”,萝卜灯(豆面灯)、小蜡烛、电子灯

正月十五说“送灯”,萝卜灯(豆面灯)、小蜡烛、电子灯,第1张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个绕不开的元素。笔者就应一下景,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大体来说,正月十五的“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观赏用的“灯”,多集中在城里;一种是祭祀用的“灯”,多见于乡村。本文所说的“灯”,主要是后者。

用民俗术语来说,用“灯”祭祀的过程称之为“送灯”。就笔者个人感观,胶东民间对于“送灯”的习俗普遍比较重视。尤其是现在私家车普及,很多平时居住在城里的人都会专门赶回老家送灯。今年的正月十五恰逢周末,天公又作美,烟台出城的路上车水马龙,其中不少就是要回去“送灯”。

在现代生活模式的冲击下,“送灯”的习俗虽然得到较好的坚守,但所用到的“灯”却不免也出现了变化。接下来就对此做个简单梳理。

笔者老家在栖霞东部,早年当地送灯都是手工制作的“萝卜灯”。所谓“萝卜灯”,即以萝卜(或胡萝卜)作为灯座的简易灯具。而胶东不少县市区还有做豆面灯的习俗,样式更为好看,有的还已经申请非遗。

与豆面灯相比,萝卜灯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首先,选取合适大小的萝卜按照一定长度切段;然后,在萝卜的一面挖出洞来;最后,在里面插上棉芯,浇上少许油。如此流程下来,一个萝卜灯就算是做好了。

正月十五说“送灯”,萝卜灯(豆面灯)、小蜡烛、电子灯,第2张

(▲没有找到萝卜灯的图片,用豆面灯来示意。图片由栖霞隋建国先生提供。)

萝卜灯有两大优点,一是节省成本(自家制作,不需额外花钱);二是凸显特色(豆面灯也是如此)。不过,它同时也有两大缺点,一是费时费力(送“灯”的数量较多,制作需要耐心);二是容易洒油(那样的话既容易弄脏衣服,也不容易点燃)。因此,有人就逐渐想到了用蜡烛来替代。

起初,人们都是买大蜡烛裁剪分段。后来,市面上开始出现定制化的小蜡烛。蜡烛可以弥补萝卜灯的缺点,同时花费的钱也不算多,因此使用率一度很高。在笔者上小学之际,村里不少人家都是选用小蜡烛来送灯。点燃之后,烛光摇曳,久久不熄。如果较为集中的话,从远处看也挺壮观。

大凡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蜡烛在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不足,那就是容易引发山火。

随着森林防火管理工作的日渐严格,“送灯”已不再允许点火,而很多人又认为“仅送根空蜡烛”不够虔诚。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发光的新式灯具便应运而生了。

这种灯具也不复杂,通常是一个花托形状的外观,里面内置电子,下面设有旋钮。扭动开关,电子带动元件发出光亮,就算是“点上灯了”。这样一来,既符合送灯的要义,也没有火灾隐患,可谓两全兼顾。

以上就是笔者所见到的“送灯”演变经过。而除了“灯”有变化之外,去送灯的“人”多少也有些不同。在笔者上小学时(九十年代中期),乡村送灯通常是五服之内的同宗集体行动,人数往往较多。而如今,基本都是各家送各家的“灯”,规模不复从前。换句话说,“送灯”的习俗虽然依旧延续,但“宗族”的氛围已逐渐淡去了。

正月十五说“送灯”,萝卜灯(豆面灯)、小蜡烛、电子灯,第3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正月十五说“送灯”,萝卜灯(豆面灯)、小蜡烛、电子灯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