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庸 | 人的最终决定性:来自黄宾虹艺术的启迪

王子庸 | 人的最终决定性:来自黄宾虹艺术的启迪,第1张

王子庸 | 人的最终决定性:来自黄宾虹艺术的启迪,文章图片2,第2张

黄宾虹(1865-1955),被称为近现代山水画一代宗师


中国书画最后拼的不是技法,而是人。

古代中国,写字都是用毛笔,为什么历史上留下的书法家那么少?画家留下来的也不多。从黄宾虹身上,我们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首先,艺术创作,必须具备足够的深度和厚度,这深厚度哪里来?来自笔墨的锤炼,来自人的修炼。

黄宾虹自言:“无一日之间断,每日必须观古画,练习笔法。” 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1950年9月记:“宾老六七岁时,即每晨学画两小时,迄今八十年不废。”晚年,黄宾虹受白内障困扰,不但视物不清,看东西时间稍长还十分痛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坚持每天写字、画画、研究、著述。眼睛实在难受也不放弃,就口述,请人抄写。

王子庸 | 人的最终决定性:来自黄宾虹艺术的启迪,文章图片3,第3张

黄宾虹作品 黄山汤口

171×96cm 1955年作

中国嘉德2017春季拍卖会3.45亿元成交

黄宾虹不仅用功,更重用心。“专心之至,朝夕不倦,不徒用力,全在用心。” 一般人会想,八十年用功,无一日间断,多苦啊!如果是强迫自己用功,当然会很痛苦,也坚持不了多久。黄宾虹是以画为寄,寄乐于画,以致乐道忘劳。

黄宾虹不仅在艺术上下苦功,学术上用功亦勤,以致最初奠定他在画界声望的,不是创作,而是研究。上海各大高校聘他任教授,大多是讲美术史。据鲁迅美术学院的老教授晏少翔回忆,当年鲁美请黄宾虹去讲课,也是讲美术史,他们只知道黄宾虹研究美术史,鉴定过故宫古画,不知道他还会画画,而黄宾虹当时已经八十岁左右了!

这与黄宾虹的艺术理念有关,其所持为大艺术观,而不仅仅囿于绘事。古人常称书画为“末事”,黄宾虹也说:“况夫游艺末事,必本依仁据德为先……要皆道德学问,卓然自立,千古而下,方为不磨。” 因此,古来书画大家,必为“通人”“高士”,诗文书翰更是必备素养。黄宾虹在论元代名家时说:“天真烂漫,脱尽俗气者,皆从诗文书翰中来,故能绝去笔墨畦径,萧然物外。”

王子庸 | 人的最终决定性:来自黄宾虹艺术的启迪,文章图片4,第4张

黄宾虹书法《金石学与印学之关系》(部分)

黄宾虹从不以画者自囿,世人也不仅以画人目之。1944年2月《古今》半月刊登载瞿宣颖《宾虹论画》,称黄宾虹为“有道之士”,“一肩金石书画之传,一肩经学小学之重”,“不徒画苑之宗匠,抑近时讲国学者之广大教主也。”

黄宾虹的古文字造诣极高,著有《叙摹印》《金石书画编》《古印概论》《虹庐笔乘》《古印文字证》《说文古玺文字征》等。他对古文字的研究、释读,当世少有人能及,故时人称其“识字第一”。他与罗振玉、王国维、容庚、商承祚等著名学者在古文字考释方面多有交流和商榷。

王子庸 | 人的最终决定性:来自黄宾虹艺术的启迪,文章图片5,第5张

黄宾虹考释古陶片文字手稿

新文化运动时,变文言为白话,甚至还有人倡言废弃汉字。黄宾虹对此不以为然,他一生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其神味与古贤翕合无间。

黄宾虹还擅诗,作诗近千首。蜀游三载,不但得画稿二三百纸,还得诗百余首,后精选部分诗作手书66首成《宾虹诗草·蜀游杂咏》,石印发行。柳亚子称黄宾虹诗才不亚于画才。许承尧评黄宾虹诗曰:“选词妍雅,浸淫六朝。其率易者,亦足与唐人争席。灿然古色,渊乎古声,求之近今,可谓独为其难,卓自树立者矣。”许士骐称黄宾虹“诗与书画均可称一代独秀”。黄宾虹逝世后,陈叔通为纪念老友,辑印《宾虹诗草》,共四卷,前三卷为纪游诗,第四卷为补遗,计324首。

黄宾虹擅书法,书名被画名所掩。其书法,放到书法界也是一流,尤其篆书。书法史没有给黄宾虹篆书应有的评价。篆刻,虽不多作,但亦格高韵古。

画先立品。宋代郭若虚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图画见闻志》)。此语看起来玄虚,实际不然——很难想象,一个俗人能画得高雅。道理很简单。

王子庸 | 人的最终决定性:来自黄宾虹艺术的启迪,文章图片6,第6张

黄宾虹书法 “陆子·许君”联

黄宾虹身处乱世,不阿世,不投机,大隐于市,洁身自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同盟会会员孙毓筠被推为安徽都督,电召黄宾虹回皖任职,黄宾虹辞谢未往。从一个为革命私铸钱币的热血革命青年到不问政事、埋头研究和创作的学人、画家,黄宾虹的转变看似有些突兀,实是他的大智慧使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看透了政治的荒诞,二是明确了自己真正的志趣。

黄宾虹其人,另一特点是胸怀开阔,处事温和。黄宾虹乃智者,智者乐水。黄宾虹所作所为,恰如水之性,不杂而清,周流无滞,利万物而不争。从不见他与人交恶。他不赞同折衷派的艺术理念,却和折衷派的主将高剑父、高奇峰等都是好友,还一起编辑《真相画报》。更有意味的,是黄宾虹与张大千的关系。从人格、情性上,从艺术理念上,从创作上,黄宾虹与张大千完全是两码事。黄宾虹洁身自好,深研古法,崇尚笔墨,苍浑厚重;张大千长袖善舞,画重外相,东拼西凑,轻滑浮薄。黄宾虹不可能看得起张大千的画。黄宾虹弟子苏乾英在给黄宾虹的信中,直言张大千画“薄而无味”,“富江湖气,实无足取”,“跳梁画坛之上”。弟子都能点出张大千创作的缺陷,黄宾虹不可能看不出来。而且,如果黄宾虹很敬重张大千的创作,弟子也不敢如此悖逆老师意见,口出狂言。傅雷也在致黄宾虹的信中,大批张大千“至唐人精神全未梦见”,“江湖习气可慨可憎”。陈叔通更是在给黄宾虹的信中,说张大千“无书卷”,“未免有意欺人”。可是,黄宾虹与张大千私人关系却很好,二人时相过往,一度还住在同一楼上。1933年,黄宾虹七十寿辰,好友和弟子为其筹资印制纪游画册以为贺礼,具名好友20人,其中就有张大千,从中看得出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过,更有意味的是,1941年,门生戴云起致函黄宾虹,想组建黄(宾虹)张(大千)同门会——这应该是受早年曾(熙)李(瑞清)同门会的启迪。黄宾虹婉言谢绝,“力劝其从学问上用功,不必亟求声誉,以蹈道标榜之习”。与张大千日常中的友好是和光同尘,拒组同门会是高自标持。黄宾虹真可谓如水之清、如水之平。

王子庸 | 人的最终决定性:来自黄宾虹艺术的启迪,文章图片7,第7张

黄宾虹金文书法手卷《大盂鼎铭文长卷》 32×830cm

中国嘉德2014年春季拍卖会 1725万元成交

黄宾虹其人,另一特点是广交天下高士,与当世才贤俱有声气之感,例如蔡元培、于右任、熊十力、王国维、沈曾植、马一浮、谢无量、李叔同、柳亚子、李瑞清、曾熙、黄牧甫、陈独秀、胡适、庞薰琹、罗振玉、丁辅之、陈巨来、陈师曾、叶恭绰、陈叔通、郑午昌、方介堪、马公愚、吴昌硕、徐悲鸿、经亨颐、余绍宋等等,还有前文提及的不少海外学者。他交往密切的,不但有国画家、书法家,还有不少国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艺术史家、西画家等。相交多高士,往来无白丁。与高人游,自然相互滋养。交往面如此广,从中也看得出黄宾虹之志趣,即古来士人的做派,不以一技自囿,志在“通人”之道。

黄宾虹在世时,虽然艺术上知音不多,但学术上,圈内声誉却极高。“道德文章卓然,为海内人望所归。” “其人之风雅文章,不可一世”,“高雅淡泊如我公者,殊未有人”。可以说,黄宾虹是孤独的,但他并不寂寞。

王子庸 | 人的最终决定性:来自黄宾虹艺术的启迪,文章图片8,第8张

书名:《士夫画——黄宾虹画学核心》
作者:王子庸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22年8月

黄宾虹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其孤绝的艺术心态。黄宾虹的艺术路径选择迥异时俗,他深入传统内核,不以外美媚人,而求笔墨内美,求高逸之士气,加上其独特的画风,必然知者甚少。1929年1月,俞剑华在《新闻报》发表《寒之友展览会简评》,称黄宾虹山水“古拙荒率之趣,不但为近人所不能,亦且为近人所不识。”

1941年6月,《新北京报》刊载《中国画学会展览盛况》一文,称黄宾虹山水“画境极为超逸,画法尤极高古,惜识者少耳”。黄宾虹91岁,其老友陈叔通向其求画时,甚至直言“必须较工,幸勿以宿墨施之”!一味工谨是黄宾虹一直批评的匠人作风,而宿墨正是他追求的“五笔七墨”之一。连相交几十年的老友都看不懂他的画!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宾虹依然安如磐石、八风不动,独持己见,一意孤行,坚持既定画法几十年,这是怎样的定力啊!

从黄宾虹身上,我们又一次印证:中国书画,最后拼的不是技法,而是人。当代书画界,二三十年来,全国展获奖那么多人,为什么后来大多消失不见了呢?不是转行了,也不是技法退步了,而是整个人的内在支撑不住了。要在中国书画上有所成就,少不得心性的磨炼,少不得良好的素养,少不得勤勉,少不得定力。黄宾虹是当代所有艺术家的榜样。

王子庸 | 人的最终决定性:来自黄宾虹艺术的启迪,文章图片9,第9张







END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王子庸 | 人的最终决定性:来自黄宾虹艺术的启迪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