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5-管仲秒杀召忽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5-管仲秒杀召忽,第1张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5-管仲秒杀召忽,第2张

《论语》原【第14宪问篇第16则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杨伯峻译文】子路说:“齐桓公公子纠时,召忽殉死,管仲却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钱穆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死了,管仲不死,如此,未算得是仁吧?先生说:“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并不凭仗兵车武力,都是管仲之功。这就是他的仁了。这就是他的仁了。”

【李泽厚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却不死。这是没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联合、统一了诸侯们,并不凭借战争,就这管仲的力量。这是仁呀,这是仁呀。”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不死,如此说来(管仲)不仁吧?”孔子说:“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不是凭仗兵车武力,管仲的功劳。比得上他的仁?比得上他的仁?”

【游梦僧意译】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作为公子纠的臣子,召忽为之而自杀殉死,但管仲不为之殉死,如此说来,召忽仁,管仲不算是仁吧?”孔子说:“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成为霸主,使天下太平,不是凭仗兵车武力,用和平手段达到天下太平,而非武力战争,这是管仲的功劳。召忽的仁能比得上他的仁?召忽的仁能比得上他的仁?”

【详解】孔门师徒间关于“六言六蔽”的讨论仍在继续!《论语》此则,是就着上一文,孔子以仁许管仲而来的。

注意,此则,本僧把通行版的标点符号修改了一下,理由在文中会有说明。

“如其仁,如其仁!”修改成了“如其仁?如其仁?”

桓公,即齐桓公,(?~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人。公元前643年病死。

公子纠,(?~前685年),春秋时期齐国人。齐僖公之子,齐桓公之兄。齐襄公(注:齐桓公的大哥)时,政令无常,恐遭杀害,于鲁庄公八年(前686)携管仲召忽奔鲁。襄公与公孙无知被杀后,齐国内乱,鲁派兵护送他返齐争位,管仲射中公子小白(齐桓公)的衣扣,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结果这时出奔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桓公)已先回齐即位。即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威胁入侵庇护公子纠的鲁国。鲁国忧虑齐国的入侵,所以在笙渎处死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则被押回齐国。

齐僖公、齐桓公和公子纠,三兄弟为夺王位,兄死弟亡,本僧不禁叹之。

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事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齐襄公死后,齐国大乱,从公子纠出奔至鲁国。后护公子纠回齐国,争位。曾参与射杀公子小白,小白诈死,得以先入齐,即位为齐桓公。

从以上史料可知,管仲和召忽曾经是“同事”,共事公子纠,在争夺王位过程中,两人都参与了刺杀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事件。但最后,齐桓公即位后,杀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殉死,但管仲则没死,被押回齐国,最后还做了齐桓公的相国。

“召忽死之”之中的“之”字,指示公子纠。死之,为之死。

上一文说了,孔子以仁评管仲了。子路觉得不对,他的理由就是:“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所以说“未仁乎”。

子路的话,意思是“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为之死,管仲则没为之死,所以说管仲不仁吧!”

九合诸侯,指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霸主的盟会。诸侯合,天下平,所以,其隐含有“天下太平”之意。《论语·宪问》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史记》也有记录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谷梁传》称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

以,凭借。

车,此处应读jū,战车。

如其仁,及得上他的仁。重复加强语气。杨钱李三老都解读为“这就是他的仁”,不妥。下面咱细细说明理由。

如,有“及,比得上”的意思;其,指示代词,“他”,即指管仲。

咱看看两本解《论语》的经典是怎么解读的:北宋·邢昺·《论语注疏》:“馀更有谁如其管仲之仁。”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如其仁,言谁如其仁者。”

邢老和朱子意见一致,就是本僧这种解读。诚然,有两大家的加持,仍未足以证明本僧所解是正确的。本僧再列举一个鲜有解论者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子路言语的弦外之音。这才是能正确解读“如其仁”的关键所在。

咱回顾一下子路的话重点:“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看明白没有,子路拿召忽和管仲两人不同的行为作对比的,弦外之音就是:“召忽死之,仁;管仲不死,未仁”

孔子自然知道子路的心思,所以以“如其仁,如其仁”来回答,正面回答了子路:“召忽的仁能比得上管仲的仁吗?”重而复之地说,就是为了加强语气,表达“管仲的仁与召忽的仁,霄壤之别,不可比较”,极言管仲“仁之方”(仁的广大)也。用近来的流行语说:“管仲的仁完全是秒杀召忽的”。

子路举例说管仲“未仁”,孔子即再举例,力证管仲之仁——“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从“召忽死之,管仲不死”,而孔子却力证管仲之仁,咱细思之可以得出:圣人不鼓励以死明忠。这一点,将在后文,孔子反驳子贡的话中,会进一步证明。

从“圣人不鼓励以死明忠”这一点,可知后期的儒学提倡“死忠”对孔学的曲解与偏离

用一些大白话来理解一下。召忽的死,能换回公子纠的生吗?不可以!因一个公子纠,为一个人(公子纠)“仁”而死,而弃万民于不顾,仁否?不仁!后世的儒学提倡“死忠愚忠”,因为他们成了“食君之禄,分君之忧”走狗,完全违背了孔圣人“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的训诫,反而做起了“事君,敬其食,而后敬其事”的勾当。

满口都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实际却是“言与行反”,视召忽为主人公子纠死为仁,而视管仲不为之死而不仁。如果召忽和管仲,都是齐国之臣,为了殉葬主人公子纠而弃齐国万民于不顾,何仁之有?!

后世儒者,根本就没有理解透尊为圣人孔子的思想,在曲解孔子的道路上越行越远。所以,本僧所尊之者,孔学也,非儒学也!

管仲不以死殉葬,不作无谓的牺牲,而后助“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造福万民,孰如其仁!如果当初因公子纠而弃万民,何其不仁!

是故,管仲在公子纠死了之后,辅助齐桓公,富国强兵,造福齐国子民,这就是仁,而且是大仁。在管路的大仁面前,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又何足挂哉!

公司的董事长没了,下面几个副董事竞争上位,最好的结果应该是什么?就是没竞选上去的,自己(包括自己的手下)就应该努力工作,好好辅助新董事,把公司搞好,这才是正道,这才是正理!

一时不觉,话又说远了,咱言归正传。

从师徒的辩论来看,孔子并不以身份压人,而是以理服人,出论点,还举例证明之。这也算是孔子谦和的一面吧。这种师徒间平等式的辩论,后来的儒家则变了味——唯师长是从。所以,本僧一再强调,不要把孔学与儒学混为一谈,流浊莫怨源不清——下游河道染污,莫怨泉眼

《论语》此则,如果能以身临境,代入其中,理解起来不难,至此解读完毕。

管仲仁与否,师徒的辩论还没有完毕,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给你拼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论语》全景图,谢谢。

14宪问篇第16则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游梦僧直译】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不死,如此说来(管仲)不仁吧?”孔子说:“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不是凭仗兵车武力,管仲的功劳。比得上他的仁?比得上他的仁?”

【游梦僧意译】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作为公子纠的臣子,召忽为之而自杀殉死,但管仲不为之殉死,如此说来,召忽仁,管仲不算是仁吧?”孔子说:“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成为霸主,使天下太平,不是凭仗兵车武力,用和平手段达到天下太平,而非武力战争,这是管仲的功劳。召忽的仁能比得上他的仁?召忽的仁能比得上他的仁?”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5-管仲秒杀召忽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