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读“长新冠”的研究

如何研读“长新冠”的研究,第1张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公众越来越关心冠状病毒感染长期症状以及后遗症的问题。这方面的论文陆续得以发表,不同媒体、自媒体做了跟进介绍。然而,由于他们各自的立场差异,在选择以及解读论文时难免受到一些干扰。那么,“如何判断这些媒体、自媒体选择的论文的质量”将是我们筛选正确信息的重要基础。这里有几点对于我们研判“长新冠”或者后遗症主题的研究颇具意义:

(1)研究中是否设置了未感染人群作为对比组。很多所谓的冠状病毒感染长期症状其实并不仅仅出现在被SARS-CoV-2感染的患者中,而且还会出现在未受感染的人群里。因此,只有当这些症状在两组人群的发生率出现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下结论说这是一个“长期症状”或者是“后遗症”。Zimmermann等人在一篇综述(参考文献1)中指出,针对儿童、青少年冠状病毒感染长期症状的研究大多都没有设置未感染人群作为对比组。

(2)受访者的回应率不能太低。在这些研究当中,研究人员首先会向潜在的调查对象做出邀请,邀请他们接受问卷调查,或者是一些医学、健康方面的检查。而受邀请者可以按照其自身的意愿,接受邀请,或者拒绝。因此,就出现了一个回应率的问题,假如向100个人做出邀请,有95个同意参加研究,那么,回应率就是95%。通常,研究人员会事先设置一个策略以保证选取调查对象的时候不会出现取样偏差。当回应率比较高时,这些策略是能够保证的;但是,当回应率比较低时,取样偏差就在所难免了。例如,被选取进入研究的受访者更倾向于相信长期症状或者后遗症的存在,他们在填写调查问卷或者自报告(self report)症状的时候就会失真。

(3)长期症状或者后遗症是否经过了客观的医学诊断。在很多研究当中,受访者的症状可能并没有经过医护人员或者其他技术手段的诊断,而是通过受访者的自报告的方式来判断有没有出现症状。而受访者在进行自我报告的时候难免会受到各自情况(如是否相信长期症状的存在等)的影响,从而削弱论文结论的可靠性。

总而言之,我们在研读一项研究的时候需要时刻记住一点:不是任何一篇被发表的论文,它的结论都是可靠的。期刊编辑在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可以发表的时候,“是否能从证据得到结论”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而是会受到另一个因素的影响:这篇论文的发表是否可以启发研究人员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在研读冠状病毒感染长期症状或者后遗症的研究论文的时候,我们需要谨慎的判断。

参考文献1:10.1097/INF.0000000000003502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如何研读“长新冠”的研究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