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始人2022的经营反思(文|水生)

一个创始人2022的经营反思(文|水生),第1张

'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SB,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

-- 雷.达里奥

每年年末,我都会写点经营反思,既作为过往总结,也作为来年参照。

2022,公司业务整体波折不断,谈不上有多好发展。

但恰恰是在困难环境中,作为CEO,我的一些毛病得到了充分暴露。

这也给我提供了反思的契机,可以说是塞翁失马了。

今年我最大的反思,是关于'决策'这件事。

人人都知道,一号位最重要的职责是如何做'正确的决策'。但创业近10年,我依然发现在这件事上的修炼远远不够。

我暂且把我今年的一些关于'决策'的痛悟,和大家分享:

第一,决策要慢,慢就是快

老板拍脑门,下面跑断腿。我这样的创始人往往都是脑子转速快的人--想法一来,就拉着团队开会,必须马上立即执行。

但实际上有多少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呢?没有。大多数都是头脑发热。

有句话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实际上,我更愿意把这句话总结为'用战术上的勤奋总结战略上的无能。'。

勤奋对大多数我这样的CEO而言,实在是最容易的事了,无非是每天自律一点,工作14个小时,7天连轴转而已,如果连这都不做到,想必也就没资格来创业了。

相反,不那么勤奋,不打鸡血式的胡乱动作,把一件事想清楚再出手,远比所谓'自律'难得多。不是我在战略上懒惰,而是根本没能力把复杂问题想清楚,所以只能把空出来的时间用来无意义地忙碌、加班、开会,一来减少了负罪感,二来也方便自我感动,总之心里好受点。

但是今年,我开始修炼的所谓'慢决策':

原来,经常觉得某人合适,非他莫属,但经常录错人或者用错人。现在,我把想法放它个一周,如果一周后还觉得这个人合适,想法没有变化,我再下人事决定;

原来经常出去上课、请咨询顾问、和某人聊天请教,听完就热血沸腾,回公司恨不得赶紧执行新想法,改天换地。现在,我听完课,不管再兴奋,先做笔记,但一个月内不做任何动作。一个月后,再看这些笔记,如果还有想执行的,再落实 --- 事实上,十有八九,冷静下来的我已不想执行那些想法了;

经常脑子里蹦哒出某个重要的商业机会洞察,灵光一闪,冠以'第二曲线'、'机会业务'之名,然后就开始组建团队,划拨资金,火急火燎地开干。现在,任何重大的业务决策(关于重大,我指的是在我的认知里对收入影响在20%以上的决策),我先放一个季度,这个过程中反复和人聊,和团队沟通,特别要多听反对派的意见。如果一个季度后,想法更坚定,还是没变化,我再去实施。

第二,听得进反对意见,是一辈子的人性修炼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反对意见的重要性。其实,从0开始创业,能够有些成就,毫无疑问作为创始人的我在历史上做出了不少正确决策。

而且,这些决策在大多数时候都以'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的形式出现。

这样的经历有个几次,毫无疑问会增加我的自大,以及轻视团队的意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路径依赖-- 团队的意见可听可不听,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我)手里。

此外,长期习惯一人决策,自尊心也就变得更脆弱,此时此刻,就更不愿意听反对意见。往往摆出一副虚心听取意见的姿态,嘴上说着漂亮话,其实心里不愿意接受任何挑战。

现在我认识到,反对意见真的真的真的是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作为创始人,本身我在团队里有很高的权威,大多数时候、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敢认真提反对意见的。我在读通用汽车斯隆先生的回忆录时,就看他提到:为了保证决策的全面性,他会保护、引导团队发出不同的声音,真诚地希望不同的声音多一点。

我并不是说,反对意见就是对的。但是,但凡有人想法和我不一样,它就代表了一种我视野和认知之外的视角。

正如克劳塞维茨讲:'再荒谬的观点,也必有其合理之处'。这些不同的视角,本身就是对我认知的宝贵补充。作为创始人,经历过若干次业务决策失误,交了大量学费后,我深知逻辑自洽的可怕。创始人特别容易灯下黑,有明显的决策盲区却无法发觉。这时候,外部不同意见就显得重要极了。

但是,听取反对意见本质是反人性的。特别是我属于比较傲慢的性格,再加上创业早,难免年轻气盛,固执己见。所以,决策时学会放下所谓的面子,把心态放平,是我特别需要重视的一点,这样可以避免不少决策陷阱。

第三,学会只做一件事,只有高手才会做减法

大概是几年前,我碰到简爱酸奶的创始人,闲聊时我向他请教决策的秘诀。

他的回答大意是,决策就是把5件事想成3件事,把3件事想成2件事,最终把2件事想成1件事。当时我听的懵懵懂懂,过了几年,我也成长了一些,回想起这句话,才慢慢有了点共鸣和感觉。

决策是一个关于做减法的游戏。可是,减法是世界上最难做的题。

就像家里买东西容易,让你把家里的东西扔一半,可就难了。

在我实际创业过程中,业绩不好,就想加产品,最后供应链和运营效率越来越冗余;

某个业务遇到阻碍,第一反应就是思考有没有新的机会业务,最后狗熊掰棒子,精力越来越分散,样样都做,样样不强;

在某个城市开店,感觉饱和了,就琢磨着开拓更多城市,最终就是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获得市场绝对优势。。。

创业头几年,我以为战略是决策去做什么的学问,现在慢慢领悟到,战略是关于什么不做的学问。

创始人如果能学会克制,知道什么事不做,把边界划清楚,自然做什么事也就清晰了。

不会开枪的人,总是希望有更多子弹,通过疯狂得、赌运气式的开枪来命中目标。但是,有一定经验的管理者,会意识到命中率的重要性,能一击致敌的,绝对不开第二枪。这就是《孙子兵法》讲的'先胜后战'。因为创业公司的资源有限,任何动作都是要耗费能量的,必须保证资源集中在有限的决策上。

商业和战争很像,战争中从来只有以多打少,绝无以少打多。

用优势兵力歼灭敌人,这是战争的基本常识。所谓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认真来看,纵然总体兵力弱势,但胜方在局部战场上的兵力一定是优势的。就像解放战争时,虽然国民党兵力多,但在具体的战场上,总是我军利用穿插、迂回、包抄等战术实现兵力的局部战场相对优势。

像我过去这样经常同时做几个决策,就是愚蠢的分兵,或分散了资金,或分散了人力,或分散了精力,这都是决策的忌讳。想清楚再动手,没想清楚宁可不动手,这是我经历过若干次惨痛教训的领悟。

第四,做头牌还是做妈咪,创始人也要想清楚

如何保证创始人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做正确决策这件事上?我也有比较痛的领悟。

我算是白手起家创业,所以对所有一线的业务细节都熟悉,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习惯事无巨细过问团队的具体业务,团队也习惯性地将每一个业务动作都交给我来决策。

很长时间里,我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毕竟,在商业历史上,可以找到不少这种勤恳、明察秋毫、事无巨细的管理者,且最终他们也取得了成功。

加上我涉足的业态是复杂的连锁经营,本身就是非常繁琐的商业形式,我就觉得起早贪黑,掌控所有细节是天经地义。

但是,今年我开始反思:创始人的角色到底是做妈咪还是当头牌?头牌的基本要求是颜值高,业务能力强,必须在一线接客,站在台前,闪耀人前。而妈咪则不一样,人老珠黄也可以是优秀的妈咪,因为妈咪的特质是不嫉妒,甘愿站在幕后,能服务好头牌,能组织协调好团队的头牌们去完成业绩。

想要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创始人的必须当妈咪,你不可能在接客的同时还深度思考。如果创始人自己还要干头牌的活儿,过多干涉业务细节、执行以及日常运营工作,代价必然是在决策上思考的时间与深度都不够。

妈咪和头牌的区别,大概就是项羽和刘邦的区别。项羽是团队里的绝对明星,他在具体的战场上身先士卒,获得无数次胜利。可惜以这样的方式当一号位,弊病有两条:

一来是团队里容不下别的头牌,比如韩信这样的人在项羽队伍里就无法得到施展和发挥;二来项羽天天冲锋陷阵,哪里有困难就冲向哪里,沉迷于战术级的胜利,但在关键战略问题上的思考却显得浅薄、拙劣。

刘邦则不然,他是典型的妈咪。看上去没啥突出能力,也做不了具体业务,没有那么闪耀。但是在调度人才、做关键业务决定上,刘邦的水平却远高于项羽。萧何、韩信、张良,这些人不过都是刘邦手底下的明星业务员罢了。

一位前辈和我讲过:'CEO过高的估计自己,就会过低的使用自己'。我这样创始人的问题就是,老觉得自己有几分姿色,就不愿意做幕后工作。我是一个过低使用自己的反面案例。这些年来,一边自己累得要死,另一边还抱怨团队没人才替我分担,其实本质是我的EGO太大,根本没有给人发挥的空间。

创始人安心做好妈咪,是反人性的。在人性的角度,总是容易觉得自己水平高,看别人做事总有那么几分不合心意,达不到自己的标准,然后就产生了干涉欲。可一旦干涉,就陷入具体的事务泥潭不可自拔,代价必然是毛毛躁躁,团队发育不出人才,自己也没有时间深度思考,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以上就是今年我关于决策的经营反思,可能有点枯燥,但我相信同道中人会有同感。

桥水基金的达利欧讲过,如果一年后的你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像个傻子,那说明你毫无进步。

每一年的我,看上一年的我都像个傻子。往好的方面讲,这是我进步了。可让人不爽的一点是,根据历史经验,此时此刻我的言之凿凿在一年后看起来,也总会像是个傻子说话。

所以,对自己写的文章,我向来是没脸回看第二回。希望今年我的思考,还能有十分之一到明年年底的时候不被自我推翻,那说明我是真顿悟,不是假顿悟

与各位共勉。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一个创始人2022的经营反思(文|水生)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