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第1张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第2张

美国小城镇追求个性。

美国非常重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美国的小城镇规划有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注重功能;第二,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第三,最大限度地绿化美化环境;四是塑造不同特色的城镇,培育个性城镇。

美国的小城镇建设不能随心所欲,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定,政府也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的高速公路,而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则由州政府和小城镇政府出资。小城镇社区的交通、水电、通讯等生活设施建设资金由开发商负责。

政府特别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为小城镇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在规划的时候,注重城镇的特色,追求个性。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不能出现千城一面,千镇一面的现象。小城镇建成后,仍然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主要有两条经验:一是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第二,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德国村镇建设讲究自然美。

德国在乡村建设方面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改造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地和农产品价格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乡村建设投资机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形成了相对均衡的城市结构体系;第二,优先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为了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的舒适度,政府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各项公益事业的完善,而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家补贴和村镇税收;第三,注意个体设计与整体景观的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庄建设与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村庄改造规划设计的调控功能。德国的村庄建设是在建筑设计上寻求特色,通过突出特色来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第四,注重环境建设和古建筑保护。

发展小城镇缩小城乡差距。

目前日本建筑业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中小城镇和农村人口过于稀疏,三是旧区改造。这三个问题在小城镇尤为突出。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日本经历了一段城市大发展时期,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大城市,形成了东京、大阪、名古屋都市圈。此时的日本城乡差别加大,小城镇不发展反而萎缩。20世纪70年代末,政府开始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了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村镇基础设施水平基本和城市持平,政府鼓励人们回乡工作。

日本注重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东北部山形县小果镇,人口1.1万,面积738平方公里,97%是山林,远离大城市,四面环山,三条河流穿过,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城。1955年人口18000人。之后沿海地区发展起来,人口被吸引过来。当地政府开始规划当地的发展,寻找特色。除了水电和工厂,开始搞特色旅游和观光农业,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吸引城里人度假。小镇地处东北,冬天积雪很厚,达到2米多深,适合滑雪度假项目。城市离自然越来越远,大城市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当地山区的一部分也被划出供城里人种植和收获当地特产。

日本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农民收入,限制农产品生产,保护物价。

水果、蔬菜、大米等的价格。在日本是相当高的,农民的农业收入并不比城市人差多少。这样城乡差别会进一步缩小,一二三产业会和谐发展,小城镇的住房和各项建设会协调起来。

在旧城改造中,注意保持传统风貌。比如奈良附近有个古镇,重建的时候保存的很好。此外,日本的小城镇建设也有先天不足,即土地私有制的先天缺陷。由于土地私有制,旧区改造难度很大,“钉子户”很难拔出,容易形成残缺和碎片化。由于土地私有制,不同户主的楼房互不相连,浪费土地。每栋建筑占用交通面积太大,建筑面积系数很低,浪费严重。

英国发展小城镇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

伦敦市政府支持大规模发展新的小城镇。一是战后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疏散;二是英格兰中部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第三,根据当时的趋势,政府估计需要发展生活就业条件,储备规划用地。

英国小城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46年到1954年,这段时间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城市的剩余人口。其主要特点是城镇规模小、密度低、功能分化明显、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
2。从1955年到1966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区划向综合功能区划的趋势。

3.1967-1976年,这一时期的新小城镇大多是在旧城镇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工业区和居民区而形成的,不适合独立扩张的小城镇被合并成片。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