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讲义九,第1张

城市发展史讲义九,第2张

唐代市场广场制度的放松与瓦解
首先,战国时期为了加强控制,在城市中创造了封闭的市场和广场。汉代推广后,全国各地都在使用封闭式市场广场制度,到隋唐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城市商业活动和居民的日常行为受到严格控制。
然而,市集系统在达到巅峰的那一刻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中唐以后,长安的市场已经不能限制商业活动。在唐代宗,人们无视方时的规定,说“朱芳的街道已经侵街,撞墙,檐下盖房”[1]。文宗年间,长安的坊门出现了“要么鼓未动先开,要么夜犹开”。武宗即位时曾说“北京夜市应禁”[2],但未果。
这是因为长安商业活动的繁荣而发生的。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强大帝国的首都,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人口众多。仅有的两个城市,东方和西方,无法满足商业活动的需要。因此,早在唐中宗、长安和洛阳两个城市,除了主要商店之外,还经常修建部分商店。景隆元年(707),虽被封杀,但未果。
由于长安东西城周边的广场上居住着众多的手工艺人和商人,他们的商业活动逐渐渗透到这些地方。崇仁广场,在城市西北的皇城附近,是制造乐器的地方。所以有很多做乐器的店铺。“日夜喧闹,灯火无尽”。方平是著名的烟花妓院,那里有卖“草档、姜果之类”的“小店”[4]。此外,延寿坊制作玉器,销售金银首饰(《唐缺史·王居士神仙丹》卷下);方正有馄饨曲,长兴坊有店喝完饭,完饭是胡人吃的一种馒头(《酉阳杂记》卷一);杨轩广场有一家五颜六色的店(北里之《王团儿》篇);盛业坊有《推车卖蒸饼》(《朝野之书》卷五);永昌广场有茶叶店,龚景广场有制毡乐,新昌广场有招待所和“饮酒处”,升平广场门旁有供胡人烤面包的窝棚(《养海狸记》卷七二七,《泉塘温温》,沈积基《石人传》);道坊,长乐坊有酿酒旅馆,宣平坊晚上有“戴帽子提桶的卖油人”(卷十五《酉阳杂杂》第一集);在城东南的兴华广场,有一家“贩妾之商”(太平广记卷四八六《无双传》);在城西南的怀德广场,住着一位富商邹凤池,“集四方之物”(《太平御览》卷四九五,引自《西京集》);在丰坊,“租丧多假文书”(《两京新录》卷三)。在东都洛阳,秀山广场有酒铺、车铺(《元河南志》卷一),清华广场、叶芝广场有卖酒店(《朝野志》卷一卷五)。
武则天当政的时候,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李樵写道:“广场是重要的地方,土地是有价值的地方,土地是租来的二三十亩地,赦诏“坊市买厦铺贩”[6],即获承认。方市的体制,差点气坏了。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左右巡使抱怨不守规矩的居民太多,其实也拦不住。
两种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很多城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尤其是扬州。
公元784年,德宗兴元元年,杜亚任我驻淮南使时,“侨寄衣服、工商业等。,其中侵屈盖房,行有弊”[7],较早形成市场。唐诗中有许多赞美扬州市场繁荣的句子,如胡璋的《走在淮南》:“十里长街与市场相连”;魏吴颖《广陵遇孟九云清》:“十里中华亭”;杜牧的《送别》:“扬州路上的十里春风”等等。其实诗人吟诵的十里长街,指的就是扬州洛城最繁华的一条街。准确的长度应该是九里三十步,而且日夜壮丽。
至于在汴州开店,市场制度打起来应该不迟于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汴州河靠近东都洛阳,南至江淮富庶之地,是南北唯一的水路。汴州成为连接中原和江南的交通枢纽,商业发展堪比扬州。
隋文帝东临泰山回京,路过汴州时,“恨其繁华,豪杰多”。他以令狐Xi为汴州官。”禁止饮食,镇压工商业,百姓向敞开大门,船客停在郭外,住在星宿的百姓安顿下来,华侨有序返家。“在这里,“杜之,那里的人打开通往街道的大门”,“住在星星上的人成为定居点”,显然是整顿和加强市场场所制度的措施。好像之前情况挺严重的,所以引起了皇帝的不满。令狐Xi因治理国家卓有成效而被称为“好官”。第二次对汴州城广场的攻击也始于中唐左右。
起初,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厌其繁华”的原因,杨迪于大业二年(606年)废汴州,改隶郑州,降低了它的政治地位。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辟,但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州。安史之乱至兴元元年期间,汴州成为各国军阀争夺的重要对象,唐朝的发展受到其得失的极大影响。直到兴元元年宣武军迁到这里,唐朝才在这里驻军十万,汴州才安定下来,重新成为黄淮之间的军事重镇和地区行政中心。人口大增,深感汴州城狭小,故广为流传。
这次修城,又叫“筑雒城”,是外城的修建。建中二年(781),永平节度使李勉被任命为汴州刺史。规模相当大,一周走了20英里,155步,引起了所有乡镇的恐慌。”东方人虚伪地说:“我要封东方,所以封汴州老城。(李)害怕了,发兵一万屯;田悦也聚在一起准备,并相应地帮助梁崇义和李姚,于是河南士民都震惊了”[9]。可见这次修城的巨大反响也说明了此时汴州的崛起。
中唐时期,汴州因其“宗室屏风”[10]在军事上比扬州更为重要,监视关东藩镇,镇守长安。在政治经济地位上,两者非常相似:扬州是淮南所在地,汴州是宣武军所在地。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黄河以北、山东、河南等地税收由地方节度使保留。唐政府所需的财物十之八九依靠江淮,扬州是东南水陆交通枢纽,东南物资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再运往北方。汴州地处水运咽喉,宗光德二年(764)改革水运后,江、汴州。它还规定“轻货从长江到汴州”[11],这使汴州成为金钱、丝绸和其他东西的中转站。经过三年的建设,在汴州东、西设立了两个水陆租船人,运送盐铁。这样,汴州和扬州一起,就是唐朝生命线的两个重要支点。同时,它们发展成为运河沿岸两个最突出的经济大都市。到了唐朝末年,北方的中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城市衰败。长安、洛阳已非往日,汴州是北方难得的亮点。
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人口爆炸。据天宝七年(748),扬州有77150户,467857户,比唐初增加了三倍多[12]。城市人口增长更快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大批北方人南下,扬州人满为患。《新唐书·五行》记载,文宗八年(834年)三月,扬州城内一场大火烧毁了数千个居民区,十月又一场大火烧毁了数千个居民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居民密度之高。如今推测当时扬州人口约为19万(含市区和郊区),市区人口可达10万以上[13]。
汴州六郡,人口约58万。如果城市人口占四分之一,将近15万。再加上“十万大军”驻扎,人口压力应该比扬州还大。和扬州一样,汴州也是一个受各国人民欢迎的地方。刘宽福称之为“四会五成之主,燕赵悲歌杂,吴楚俗也”[14],流动和外籍人口相当多。与城市规模相比,扬州城方圆35里有余,汴州城“20里155步”,显然要小得多。相应的,汴州城的密度肯定比扬州高。
人口过于密集,住房混乱,城市秩序难以掌控。当时的汴州“居复邑,其数难解”[15]。封闭的市场体系根本无法维持,居民侵街现象十分严重。后周世宗展览在东京举行时,它陷入了困境。《子同治鉴》卷二九二《后周咸德二年十一月》云:
一、大良城(指唐代所建内城)人侵街路为宅,通行大车者少,令直而宽,数宽达三十步,移坟于标外。商:在城附近,村(莫)有许多骚动和谗言。我应该据为己有,以后对别人也有好处。
可见街道侵占、占道现象普遍,能够通行大车的街道并不多。只有强拆,才能拉直,才能打开。“过去闹得很大”说明牵扯的人多,阻力大。万不得已,被称为开封府的王璞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措施强制执行,并一度扼杀了一部“慢”作,拒不接受指责[16]。即便如此,也只是部分拆除,街道稍微拉直加宽,不可能完全拆除。
柴荣之所以敢于担当“谗言”,是因为他清楚地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年谷之下,所谓“励精图治”,万民驰骋,各方开会。这个地方是弗朗西斯科的障碍。约翰,通过“干”。最近建在京都的),有嘈杂的人影(田)和狭窄的小巷。雨雪泥泞,风旱更忧火烛。每次有炎症蒸,就容易生病。那些接近开京城,开街坊的,虽然是临时打工,但会成为长久的大利润。[17]
这种混乱的局面,应该说是从中唐开始积累,然后在唐亡宋之后的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中爆发。结果城市忙得没人管,至少在唐朝灭亡之前,大体形成了。
三侵街这么严重,广场的墙必须毁了。市场不再受限,开始在有利的地方滋生。城外的草市是一方面,再从王建的诗“水门夜闹茶商,桥城中酒客行通宵”[18]可以看出,汴河东、西水门、沿河桥头都是市场交换的热闹之地。这里所说的汴河东、西水门,指的是唐宪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宰相董谨为宣武军所建的汴州东西水门,即北宋东京的汴河水门。汴州城内汴州河自东向西蜿蜒。即使这些城市没有连接在一起,一些沿河或垂直于河流的街道也会呈现出市场形态的碎片。
周世宗在柴荣之后,面对市况不佳、街患严重的现实,采取强硬措施进行整顿,但又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承认居住在街前的居民合法化。因此,在扩建街道时,“在其都城,若街道宽五十步,两旁必有百姓,五步之内,植树打井,修凉棚。如果街道在30步到25步之下,就会有三步,后面跟着一个差”[19]。
现代学者认为,这种沿街居民当然是在街上开门,也就是在门两边种树、打井、修凉棚。这显然是一个新的街道系统,是一个适应内城街道已经出现的具体情况的适时之作。方墙,至少是主街的方墙,已经不存在了,两边放弃了街道宽度的十分之一。动员居民种树、挖井、搭凉棚,一方面美化街景,另一方面防止街侵事件再次发生[20]。
新建的外城,根本不再像隋唐长安那样先建“坊”“城”的城墙,再在“坊”里建房子,在“城”里建店铺,而只是划出街巷红线,划定一些特殊建筑,就是让百姓随便建。这是柴荣在咸德二年四月下令不建新城的诏书中说的:“其标中,于候官中剪画,设营、街、仓、院,使民所建”。《资鉴》卷二九二在描述这一圣旨时也说:“其标中,只要(司)县官划出街道、仓库、营寨,百姓便可随便建房”。
后来,居民被允许在街上开设商店和建筑。这件事发生在贤德加深边口五年之后。目的是双重的。一是增加商户的房屋数量,接收大量涌入的商业商品,满足众多居民的居住需求;二是增加大都市的宏伟。沿着汴河,沿着街道,当然你也可以这样做。十三楼,是周经纬将军在松门最早修建的,在河的南面,街的北面。《梦之书》卷十六,酒楼解释酒楼门前设置红绿枝干、挂栀子花灯的习俗,说“如酒楼正门,有枝干、栀子花灯等。因为五代的时候郭高祖来汴京,茶馆、饭店都是这样装修的,所以成了店家们遵循的习俗。”岔道原本是官邸前用来限制行人的设施,宫城正门前设置了红绿岔道来限制行人。这些茶馆、酒楼应该是开在街上的,所以在门首街前进行了装饰,迎接皇帝的光临。否则,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被允许。
经过这样的变化,后周的东京实质上已经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街巷”格局。那时候“街巷”这个词很流行。北宋初年所作的《五代会集》卷二十六中,有一篇《街巷记》,是后周的旧臣。街上有商店。按照日本学者梅的观点,这是唐宋时期街道变化的第一阶段:从广场上的店铺到街边的店铺,时间是从中唐到宋初[21]。在我们看来,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市场广场体系从松懈到瓦解的阶段,为北宋后期街巷完全取代市场广场体系奠定了基础。
北宋东京开封
北宋(公元960-1127年)为赵匡胤所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政权。“一杯酒释放士兵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峰。陈寅恪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了几千年,到了赵宋时期是最好的”。
1。汴梁开封的理由
1.1。关中的衰落与南方的崛起
经过多年的耕种扩张,土壤肥力下降,再加上战争,关中衰落了。南方在这个时候开始繁荣。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导致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关中作为政治中心,要接受经济中心的支持,其问题是水运困难。尤其是过黄河三门,要花不少钱。运到长安的粮食是“一粒粮,一粒金”。为了便于治国,政治中心不能南移,接受南方补给的便利性是选择都城的重要条件。
五代人。梁朝的开国皇帝黄澍建都汴州。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他发家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他在充分利用此时汴州有利的经济地位。相反,正是李(许)在后唐。他假扮成唐朝的后裔,在灭了侯亮后迁都洛阳。但由于税源大多来自江淮地区,一旦离开了水运,就难以为继。所以后唐洛阳经常出现粮荒,最后导致兵变。后金吸取后唐教训后,迁都回汴州,改名东京。天府二年,石敬堂(938),有圣旨:“为国之治,为政之敏;建都的方法必须造福于民。.......打了几场仗,车又陡又宽,钱又咸又空。拿着苏飞的稻草过了几年,我没日没夜地辛苦劳作,经常为水运烦恼,不给我补给。如今汴州是水陆要冲,山川形势。九一,千箱之地,四通八达的郊区。所以如果跟随巡抚,就容易观察到,这样就可以提升到都城,造福军民。汴州应升为东京,设开封府”。
这不仅是后唐,也是后汉,后周,甚至北宋以东京为都城的真正原因。例如,汉高祖刘知远在他的圣旨中说:“杜军(东京)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是一个著名的汴水地区。如果你全方位控制你的翻领,你将航行于世界各地。国王说,尽快允许皇室居住。其儋州应仍为东京”。周世宗柴荣在咸德二年(955年)下诏定城后,也谈到东京优越的地理位置:“东京是水陆相连之地,……”
1.2。开封的发展
北宋东京的都城开封,是中国都城由西向东的历史性转移。这种转移的一大变化是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军事地理的不利形势下,东京完全凭借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成为北宋首都,即“天下水运中心”的地位起了决定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封的发展就是一部水运系统的发展史。
早在2700多年前,郑庄公就在春秋时期建城,意为“开疆拓土”,故名开封府。开封水运体系的形成过程时断时续,非常漫长,其中三个时期最为重要:一是战国时期梁开埠;第二,杨迪皇帝开通了大运河;三五代至北宋的疏浚整理。之后形成了发达的水路交通体系,使开封成为“天下枢纽”。相应的,这也是开封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
1.3开封的水运系统
经过以上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东京的水运系统已经基本成型。北宋建国后,多次修缮,使之更加完善。其中,通往东京的主要河流有汴河、采河、金水河和张武河,被称为“贯穿首都的四条河流”。
张武河,又称广济河,因河宽五丈而得名。它位于北京的东北部,是通往山东的主要水路。
金水河,又称天元河,形成于宋太祖剑龙二年(961年),由荥阳黄堆山引水至东京以西。过了中牟,取名金水河,原来是为了补充张武河水源而开的。因为金水河清澈甘甜,成为东京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首先,保证宫殿、衙门、寺院的供水。1009年新挖掘改造后,沿河风光不仅美丽,而且让人不得不想到喝水。总的来说,它的水运功能不是很大。
采荷位于北京南部,闵水、焦水、水汇交汇处。从东京的戴楼门东广利水门入城,蜿蜒从的西普济水门出城,流经的通许向东南进入沙河,从而连接陈、蔡、汝、郢四州。这样,京西北的水运大都要靠这条河,正如陈传良所说:“陈、蔡入,蔡入京师”。蔡和还沟通江南到达长江,每年运送六百万石淮河小米。因此,它的航运价值非常巨大,仅次于汴河。
边河是四条河流中最重要的一条。它实际上是隋代大运河的一段通济渠。一是秦汉时期的差距,西汉的当当运河,东汉的汴河,魏晋的官渡,隋唐成为连接南北经济的大动脉。宋初,汴河被黄河淹至槐泗河。由于黄河水泥、沙子含量大,河道淤塞严重,每年都要清理,耗资巨大。因此,在宋神宗的元丰时期,罗易的水被用作“引导罗通卞氏”的源头。从那以后,淤积减少了,航运也更顺畅了。
李炼《汴京遗址年谱》卷六《汴河运河二》:“汴河…….......草江淮湖岁,浙江米百万,运至东南。没有宝藏,也不可能记得。也是西山的工资,里里外外。”孟长老道:“汴河分水自西京泺口入京师,东出泗州入淮河,运东南粮。东南、南方诸物自此入京,公私益于颜。”《宋史》卷九十三《河渠志》:“汴水河横贯中国,初建河道,河湖通水,以利南海。半天富贵,山泽百货店都收了,知道这条路是要走的。”
原来内河运输的困难在唐朝就解决了。随着宋代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航运的数量和覆盖范围进一步增加。南宋叶适曾记:“江湖相连,无处可去。船一出,万里顺从,毫无阻隔”[16]。因此,东京的水运系统形成后,东京与全国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了东京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历史性机遇。
1.4开封军事地理的匮乏
军事地理的匮乏是影响宋代东京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没有山河之险。“以兵为险”。
1.5。城市形态:三套方形城市,中间是皇城。

[3]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城市发展史讲义九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