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海女孩的自费留学生活
在纽约最的Plaza 饭店宴会大厅中,灯光闪耀,名流聚集。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前纽约市长夫妇、诺贝尔经济学家、新闻周刊总裁、哥伦比亚大学校长,齐集于装饰豪华的前厅中亲切地交谈着。在一旁偌大的餐厅桌席上,盛开着娇艳欲滴的鲜花,镶着金边的玻璃杯溢出醉人的香槟酒香……这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一年一度举办的荣誉校友颁奖晚会,旨在奖励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并在社会上有特殊贡献及地位的人士。在晚会参与者中,有位秀丽的上海女孩特别引人注目,她就是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Media 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杨希。
记者一年前见到杨希的时候,她正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当时的她决定拒绝波士顿大学的奖学金,全额自费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对于签证还没把握,对于未来还未开始憧憬。一年后的她再次坐在记者面前谈起在哥大的这一年,比同龄人更多的自信和成熟已让人不能相信分别只有一年而已。
决定去美国之前,杨希的道路应该说非常顺利的,一个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上海女孩,曾多次被评为市优秀学生干部,进入了理想的重点大学,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外企工作。但为了更精彩的人生,她辞去了工作,专心准备GRE考试,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多所的录取通知书,最终她放弃了奖学金选择了哥大。
对于23岁的杨希来说,独立生活不是问题,独立开始生活是个问题。当面对每月必须支出的600美元房租却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房间,原以为非常充裕的行李,竟发现什么都是缺的。
由于学校住房紧张,没能申请到学校宿舍。通过中国哥伦比亚学生联合会,好不容易在学校附近租到一间十一、二平米的房间,面对家徒四壁的空屋,一切都要自己添置起来:床是二手的,写字桌是朋友给的,油盐酱醋、锅碗瓢盆是中国城买的,常常是来回四五个小时,提着五、六个塑料袋挤地铁,回到家里已是精疲力竭了,从一无所有到像模像样的“家”,经历了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
要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员,到银行开户、办社会保障卡、购买保险样样都不能缺,加上丢失钱包的意外,还和警察局打了交道。
世界上各色各样的人都浓缩在纽约,但没几个人是和自己有关的。刚到美国,没有电话,没有宽带,没有人说话,和很多留学生一样,杨希思家的情绪像开了闸的洪水,怎么也抑制不了。
看到很多在美国生活了多年的留学生依然在中国留学生的小圈子里徘徊,杨希决定要改变。于是她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辅导公立学校的孩子们如何运用网络技术。这份工作没有收入,途中还要经过一座犯罪率很高的小山,为此,她经常绕道走上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才能到达。然而当孩子们得知她是和YAO(姚明)来自同一个城市的时候,眼睛里闪出了无限的羡慕,当孩子们通过他们美丽的杨老师,了解到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度时,杨希的生活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一年半要花去40万元人民币的学费,与公费学生和拿奖学金的学生不同,经济成了自费留学途中的压力。为了省钱,常常买25美分的面包圈分两顿吃,不能像在国内那样随心所欲地买漂亮衣服,去餐馆就餐成了一种奢侈。
紧张的学业也无法腾出打工的时间,终于等到了假期,为了找到一份学生兼职的工作,甚至也曾尝试到中国城打工,但老板得知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来应聘收银之类的工作,都婉言拒绝了。跑遍了学校所有的图书馆和电脑房,一次次地被拒,直到今天三月份才找到一份兼职工作,虽然钱很少,但对杨希来说已经是欣喜万分了。
尽管杨希在上海已经培养了很强的英语能力,但是到了上课的时候,遇到教授谈论的一些深奥的学术论题仍是一知半解。为了弥补与当地学生语言上的差距,通常要提前一周预习课程内容,一百多页晦涩难懂的教材要花上整整两天的时间才能读完。到了考试前夕,成了通宵图书馆的常客,每天睡上三四个小时就不错了。为了加快步伐早些毕业,第一学期选了五门课,第二学期选了六门,常常在强度极高的压力下学习,居然仍能保持每门功课都获得优异成绩。
她说:“在读研期间,需要收集原始数据完成论文撰写,常常翻阅大量的资料修改自己设计的问讯表,并且不厌其烦地守侯在采样地点收集信息。有一次,为了等一张问讯表格,我足足站了三个多小时,直至被访者上完课才发现我已等候很久,满怀歉意地将表格填完。结果这篇论文获得导师极高的评价。”
还有一个学期杨希就要毕业了,由于出色的社会能力和学习成绩,经过教授的推荐,已经有三四家跨国公司对她发出邀请。问起杨希今后的打算,她很坚定地表示,在美国有一段工作经历后一定会回国发展,毕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才能找到更大的天地。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