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纪事:军用路并非与四川街一脉相传,而是一种特殊道路的泛称

吉林纪事:军用路并非与四川街一脉相传,而是一种特殊道路的泛称,第1张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即便描述唯一,历史在每个人的眼里大概都是不同的风景。由于种种局限,人们往往如“盲人摸象”一般凭自己的感知记述着往昔,即便是某个事件的亲历者,所描述的经过也难免会有或多或少的瑕疵和纰漏。这导致一些史料的记载并非完善,于是比较、甄别、调研、推理成为研究历史时惯用的手段——探寻历史真相对一些人来说,便成为一个充满诱惑和刺激的有趣过程。

吉林纪事:军用路并非与四川街一脉相传,而是一种特殊道路的泛称,第2张

民国时期地图,紫线为东局子至火车站军用大致走向

在吉林市论及街道起源的地方史料中,但凡提到四川街,都会溯源到“军用”。《吉林市地名词典》记载:1931年前,为运输东局子和南大营军需要道,故始称军用路。原为砂石路面(《吉林市地名志》中也有几乎一样的记载)。《昌邑区志》记载:四川街纵贯本区东部、南部,从辽宁路西出口到杭州路东出口原为东大营到省城的军用路西南段,建于1925年。沦陷时期,规划建设为同和街。

姑且不论两版记载中军用路的起止点,仅就上述记载会大致给现代人一个印象,四川街最初形成街道时,曾被当局命名为军用路。然而从民国初期开始直至解放前,通行的各时代吉林地图中均未见“军用路”标注。就连事无巨细记载吉林民国历史文化的《永吉县志》,也没有军用路多少着墨。可是,正是源于如今各类媒体对前述地方史料的大量引用转载,导致军用路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各方公认的四川街原名。

吉林纪事:军用路并非与四川街一脉相传,而是一种特殊道路的泛称,第3张

嫩江路南端已无,只有朝中一侧旧迹尚存

2018年,我在一位老邻居家,听到一段关于军用路的别样描述。这个描述彻底颠覆了我对军用路的认知。老邻居名叫白一勤,生于1931年,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蒙古族老战士,老人家思路敏捷,记忆清晰,对吉林城东部地区的历史可谓如数家珍。在回忆永昌胡同的历史时,他无意中和我谈到了军用路。当时录音整理如下:

吴:……大泡子周围还有这种绞架(马拉动绞盘,从地下汲水)吗?

白:怎么没有,军用路东还有不少。

吴:军用路东是新地号那边吧?

白:不是,就是大马路东面(大马路是当地军民称呼嫩江街)……伪满时是一段光溜儿的土道,人上去走行,牛马上去走也行,可是不让走车……马车空着也不行。

吴:我在一些史书上看到四川路(街)叫军用路,按您说,嫩江街也叫军用路,四川路和嫩江街在历史上是连着的?

白:四川路叫军用路我不知道。反正那时候房子不多,都是大地、(菜)园子,从东局子往火车站去这段路就叫军用路。过去东局子是兵工厂,不少当官的就在江湾路路北住……(军用路)是到火车站还是到哪儿我不知道,(不知道)不能瞎说。反正泡子沿儿东面肯定叫军用路……

吉林纪事:军用路并非与四川街一脉相传,而是一种特殊道路的泛称,第4张

十三中校区为卫队团大营旧址

白老先生的回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吉林市地名词典》和《吉林市地名志》的记载,即军用路与东局子有关。因东局子与吉林城东莱门之间有“大滩街”(今江湾路)连通,路况也较好,绝不会转折向北绕远从新开门进入旧城区。因此东局子向北延伸的军用路是与吉林火车站连通。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吉林火车站东侧一直设有储运货物的货场,军用路当为民国时期行走军人、运送军资的专用道路。至于记载中提及的“南大营”,应该是位于今天市十三中学“卫队团大营”(方位上在东大营南侧,与东局子一墙之隔,写作南大营当为编者疏忽),绝非位于江南地区的吉林南大营。

吉林纪事:军用路并非与四川街一脉相传,而是一种特殊道路的泛称,第5张

伪满时期地图,南北两条军用路在辽宁路西口与原杭州路东口重叠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市大规模修志过程中,各部门整理和保留了大量吉林市的历史信息。这其中1992年出版的《昌邑区志》(业内称一志)是诸多史志中质量上乘的一部。该志中史料详略得当,考据认真负责,错漏罕有,一直倍受地方历史爱好者推崇。除城建部分“四川街”词条中有所记述外,在《昌邑区志》“东大营”词条中,还对军用路的走向给出了具体说明:为了来往省城方便,1925年由士兵铺修了一条军用马路。东起东大营南门,南经向阳屯(新地号)到盐仓(四川街果品商店)北折过九棵树(儿童公园)至商埠界大马路(北京路东口)进入省城,全长3华里半,沙土路面。这条军用路只准市民徒步上路,不准民用车辆通行。志书中的这段文字虽未标明引用出处,但按照《昌邑区志》的成书特点,当是从原始档案中摘录而出,绝非某些志书想当然式的杜撰。结合其它史料记述,可以肯定在民国时期,吉林东关地区至少有两条军用路。

吉林纪事:军用路并非与四川街一脉相传,而是一种特殊道路的泛称,第6张

除道路起止外,关于军用路的使用,《昌邑区志》记载与白一勤老先生的描述基本一致。结合其他史料,可以大胆猜测,吉林市东关地区曾经至少有两条军用路:一条是东大营到旧城区朝阳门,一条是东局子和卫队大营到火车站。这两条军用路在盐仓一带重叠,而这一段恰好是后来四川街南段,无论是东大营南下的行人,还是东局子北上的行人,都认可盐仓一带就是军用路。由于这条道路的通行规则与普通民用道路不同,其特征恰恰定格于“军用”上。在追溯街道历史时,军用路便超越了使用期限不长的同和街,更掩盖了杂乱胡同中的另一条军用路,进而成后来四川街认同的历史源头。

在解放前,特别是民国时期,吉林老城外建有东、南、西、北、卫队团等五座军营(另有一座陆军训练大营在城内),城外各大军营是否都建有通往当时城区的军用路尚不得而知。就吉林东关地区的情况看,军用路应当是同如今高速路、省道、乡道分类类似的道路分类名称,并非官方记录在册的某条道路的专用名称。故而阅读史料时,惯性思维地认定军用路是四川街的旧名,是不正确的。

在生活中,一些业余级别的历史爱好者,对历史资料的某一部分持有怀疑态度,并非出于恶意。大家无非是追求“否定之否定后的肯定”而已。毕竟不去简单的人云亦云,用心去搜索历史信息,最大限度还原历史事件全貌,并发现一些足以启迪后人的道理,进而为职业记录历史的人提供一个试金石——这对历史本身而言,绝不是坏事。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吉林纪事:军用路并非与四川街一脉相传,而是一种特殊道路的泛称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