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想到通江路上的吉林市四中!封控防疫居家一个月,原本的思绪只是想打乒乓球

竟想到通江路上的吉林市四中!封控防疫居家一个月,原本的思绪只是想打乒乓球,第1张

封控防疫,居家已经超过一个月,除上月借下楼做核酸之机,勉强算是有点户外运动外,从四月初开始至今,只能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借以舒筋活血。近日突然想打乒乓球——闪转腾挪之间,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挥汗如雨。遗憾的是,很多往昔的普通愿望,疫情期间却无非一厢情愿的奢望。想打乒乓球未果之际,一所学校的景象竟悄然从记忆深处升腾而起。

1980年,我随父母搬迁到吉林市的哈道口小区。那里虽是铁路住宅区(仅有一栋公交公司家属楼不属于铁路),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中心,却在吉长铁路线北侧的松江地区。在我的记忆中,吉林市通江路与中兴街交汇的松江地区,是个工商、文教极为发达的地区。那里有五商店、人民副食店,后来又兴建了松江二厅;那里有松江新华书店,有松江电影院;那里有吉林市四中,有吉铁五小,有昌邑二十五小(现昌邑一实验),后来又建起了广播电视大学。有人说从吉林市解放至1964年8月5日,这里原是为打造“哈达湾区”文教商业中心而布局建设的,只不过因哈达湾区并入昌邑区,这里才丢失了曾经的光环。对于街区的历史,那时的我并不热衷。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去松江地区体验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才更吸引我,这其中就包括打乒乓球。

小学五六年级时,很迷恋打乒乓球。可是在八十年代,哈道口小区周边,免费球台少之又少。当时,铁五小有两个户外水泥球台,因为有许多同龄邻居就在这所学校上学,所以常和他们结伴去铁五小切磋。可惜周末时铁五小院内的水泥乒乓球台排队的人太多,感叹资源匮乏之际,有时候不得不“冒险”混进铁五小对面的吉林市四中碰运气。

由于四中内无论师生,一个熟人也没有,我曾对这所学校有着比较强烈的陌生感,平日里只是路过或远望而已。《昌邑区志》上记载这所学校“成立于1954年7月20日(现在通行的说法则是1954年9月,主楼有苏联建筑式样的痕迹)。初建时有36个初中班,实行二部制授课……1985年有14个高中班和10个初中班的完全中学”。对这所学校高中班何时出现,区志则语焉不详。我在其他资料查到“1957年增设了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2008年取消初中部,变为独立高中)”的记载。尽管有初中班,可在我的印象中,四中却是一所纯粹的高中。

四中的水泥乒乓球台设在临街教学楼的北侧。印象中,四中的操场很大,踢球和打篮球的学生很多,玩乒乓球的学生很少,时常遇到球台空着的情况。一旦球台正在使用,我便不自觉地以“访客”的拘束心态,秉承惯常的礼貌,牢记自己小学生的身份,对占台的四中学生泛称大哥哥大姐姐。通常我会安静地站在一边观战,捎带为大哥哥大姐姐们拾球,喊好,所以他们一般倒是乐意让我玩两把,并给予恨铁不成钢式的“技术点拨”。

由于日渐熟络,后来我竟把这里当作“训练基地”,甚至常带铁路的小伙伴一起潜入四中打球。没人时,我也愿意在朋辈面前“咋呼”,仿佛自己就是这一方天地的主人一样。直到某次和伙伴们打乒乓球时,太过忘我,喧哗吵闹声影响到楼里上课的高中生,最终被老师和门卫赶出校园。此后,除了在铁一中读高三时,去这所学校考过一次试外,就再也没有进过那个留有“乒乓球记忆”的校园。

尽管吉林市四中是一所我不熟悉的学校,也没有机缘对这所学校进行深入了解,进而像撰写铁路学校历史那样去介绍这所中学。但是这所中学宽敞的操场,老教学楼带有神秘感的拱形门,当然也有那个让我难于忘记的乒乓球台,一直在我脑海存有若隐若现的印象。想来人世间总会有那么一些事物,寻常见,不可谓不熟;但又有些生疏,对许多细节说不清道不明。或许这种印象就是记忆中的“景深效应”——一些旧日画面构成了记忆背景,若没它们衬托,那些前景中的记忆,也将难于丰满,不再鲜明。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 五商店、二厅、电影院、人民副食、书店——时光中的吉林市松江

竟想到通江路上的吉林市四中!封控防疫居家一个月,原本的思绪只是想打乒乓球,第2张

竟想到通江路上的吉林市四中!封控防疫居家一个月,原本的思绪只是想打乒乓球,第3张

以上图片取自吉林市年鉴

竟想到通江路上的吉林市四中!封控防疫居家一个月,原本的思绪只是想打乒乓球,第4张

吉林市四中近影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竟想到通江路上的吉林市四中!封控防疫居家一个月,原本的思绪只是想打乒乓球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