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的街角:八十多年前,这里是吉林市婚庆仪式变革的重要舞台

吉林的街角:八十多年前,这里是吉林市婚庆仪式变革的重要舞台,第1张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吉林的街角:八十多年前,这里是吉林市婚庆仪式变革的重要舞台,第2张

吉林松江中路与松林胡同的交汇口,耸立着中国农业银行吉林市分行大厦。如今,农行一旁的松林胡同并非市内交通主干路,门前的松江中路也因大量机关单位汇集,让庄重的气质多于闹市繁华,可在八十多年前,就在农行门前的空地上,曾经伫立着一座临街二层楼房,楼房门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在当年一度引领着吉林城新派婚礼的风潮。

吉林的街角:八十多年前,这里是吉林市婚庆仪式变革的重要舞台,第3张

历史上,吉林城的传统婚礼,颇具地方特色。伪满出版的《吉林新志》中曾概述为:生计较为易易,故往来礼厚,交际以诚,民俗尚称不薄。礼以婚丧为大……本省居民,而礼节常随县因乡而不尽同,且满汉杂居已久,互相因染之处更多。在吉林城,婚礼前的说亲、放定(会亲家)、过小礼、过大礼等步骤,步步早就透着喜庆。待到结婚当日,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十字披红,在吹鼓手吹打的引领下,带队迎亲;新娘身穿嫁裳,蒙盖头等待出嫁。迎亲送女的过程中走轿、押车、挡煞神、请姑爷、憋性、抱轿、射三箭、拜天地(南天/北斗)、坐福、换杯、装枕头、认亲装烟等等环节的婚俗名目繁多。一些传统的旗人家庭,还会在萨满主持下,用满语高声唱“哈察布密”,即“哈力巴经”(《吉林市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总之,整个婚礼仪式务求气氛热烈,每个参与者皆有分享喜悦的机会。

吉林的街角:八十多年前,这里是吉林市婚庆仪式变革的重要舞台,第4张

进入民国后,随着西式生活方式不断渗透进吉林城的百姓生活,在婚礼仪式上,渐渐出现了采用新式婚礼的现象:迎亲采用“大玻璃马车”代替人力轿子,以铜管乐队代替吹鼓手;举行婚仪时,把旧仪式的供桌改为讲台,罩上线毯,摆上两盆鲜花,请主婚人、介绍人(不用媒婆)、双方家长站在讲台后面,新郎身穿西服革履,新娘穿绣花旗袍,另有男女宾相陪同。在证婚人宣读结婚证,新郎新娘互换饰物,证婚人致颂词、来宾代表致贺词、新郎和新娘致答词后,进行合影留念,随后开始喜宴。这种新仪式上无论是布置、程序,还是着装等细节,都与传统婚仪不同,尤其是以鞠躬代替了磕头,被认为是文明的举动,因而这种新式婚礼在民间被叫做“文明结婚”——所谓文明,即是“新式”的别称。

在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新思想、新文化在吉林城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婚礼选择了“文明结婚”方式。而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封建家庭,为了冒充文明,甚至采用新旧并举的婚礼仪式(《昔日吉林民间风俗》)。婚礼当天,一大早就举行拜天地等传统婚仪,到了中午,再举行一次文明结婚仪式。而从那时开始,随着吉林城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新郎新娘的礼服也日趋与时代同步,新郎采用西式礼服,新娘穿着白色婚纱。一些有权势者甚至会使用小汽车代替传统的马车,让婚礼看着更加新式、气派。

吉林的街角:八十多年前,这里是吉林市婚庆仪式变革的重要舞台,第5张

伪满时的宾宴楼饭店,取自《吉林旧影》

1940年,吉林市江沿街上,开设了一家名为“宾宴楼”的新式饭店。所谓新式,缘于吉林城的旧时饭店就餐空间不大,很难承接稍具规模的喜宴。而宾宴楼饭店设有数间可做喜堂的大厅,加上几十间中等规模的餐厅,整个饭店可以同时摆出百桌宴席,基本解决了婚宴来宾较多时,被迫分“悠”的问题。另外,在宾宴楼饭店中奔忙的,也不是肩上搭着抹布的店小二,而是身穿西式制服、彬彬有礼的侍应生,这让客人从进入饭店开始,就有了一种“赶时髦”的感觉。

宾宴楼饭店内的装修陈设,也可谓豪华新派。饭店内上千把座椅尤具现代感——都是清一色的折叠式软弹簧椅子。在当时,吉林城中无论是百姓家庭,还是大多数营业场所,都是以条凳、方椅等木椅子为座,能坐上带有靠背的软椅子,本就是一种“猎奇式”的特殊消费体验。正是基于各种与传统有异的服务细节,自宾宴楼开张之后,便成为城中“文明结婚”首选的婚仪场所。

由于宾宴楼的婚宴生意红火,许多与“文明结婚”配套的婚庆服务部门,也主动与饭店密切配合,提供相关服务。据《吉林市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记载,河南街西首路北的“市民音乐社”,专为新式婚礼提供铜管乐队演奏服务;河南街和粮米行街有许多出租新郎西式礼服、新娘各色婚纱衣裙、各式手捧花和胸花的店铺;河南街的同芳照相馆和三道码头街的容光照相馆的摄影师,也成为宾宴楼婚礼上的常客……可以说,“文明结婚”带动了许多新行业的兴起,而宾宴楼则成为吉林市婚庆仪式变革的重要舞台,其经营特色一直吸引着许多同业竞相模仿。

吉林的街角:八十多年前,这里是吉林市婚庆仪式变革的重要舞台,第6张

80年代儿童医院使用着旧宾宴楼建筑

解放后,宾宴楼饭店不复存在,原建筑改为永吉县人民政府机关办公楼。为解决办公场所拥挤的问题,原建筑上又被加盖了一层,使楼房面积达到3548平方米。1970年2月19日,当时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永吉县县机关移驻口前,结束240多年设治于吉林城附郭县的历史。随后,这座楼房成为吉林市军分区招待所。1972年10月,吉林市儿童医院整体由珲春街搬迁至此,直至1986年之前,这座建筑一直为儿童医院使用。

吉林的街角:八十多年前,这里是吉林市婚庆仪式变革的重要舞台,第7张

在儿童医院迁往吉林大街后,中国农业银行吉林市分行迁入这座建筑。由于这座建筑是饭店加盖三层的老建筑,房屋质量状况较差,加之松江路的街路狭窄,不便车辆停放(《吉林市儿童医院院史》),老建筑最终被拆除,在原址稍后处,建设了现在的农行大厦。

吉林的街角:八十多年前,这里是吉林市婚庆仪式变革的重要舞台,第8张

思忖农行大厦这个街角最初的历史风光,不禁令人感慨:最完美的变革,应该是形式与本质一起更生!很遗憾,无论是八十多年前婚礼仪式所谓的走向“文明”,还是在今天的吉林市,婚礼的形式将解放前新旧两种婚礼合二为一,皆因老吉林人讲求排场、热闹的习惯未变,而仅仅变革了形式——若有在婚车、婚房、婚宴上吝惜花费,甚至会被看作是对人生意义的亵渎。

然而婚姻的目的本不该是吉日吉时的一刻欢喜,而应是新家庭能否长久地幸福和美。把“一辈子一次”当作靡费婚礼花销的托词,无非是将婚姻对人生的意义停留在自鸣得意或自我满足的虚荣层面上。在八十多年前,吉林城的婚姻仪式由“传统”走向“文明”,或许在新价值观影响下,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文明”走向“理性”的时日。只是未来的婚俗变革发生会在吉林市的哪个街角,便不得而知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吉林的街角:八十多年前,这里是吉林市婚庆仪式变革的重要舞台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