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抒胸臆、狂劲尽显,这首词上学时都会背,现在只记得第一句

直抒胸臆、狂劲尽显,这首词上学时都会背,现在只记得第一句,第1张

说到“老夫聊发少年狂”,你一定会觉得太熟悉,但是,要说下一句是啥,你多半又忘记了,这首《江城子·密出猎》出自东坡先生,被选入九年级语文课本,上学时我们都背过,只是当时人生阅历尚浅,现在再读,一定别有一番感受。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敬年龄

苏轼在上阙自称“老夫”,这首词创作于1075年,当时苏轼才38岁,又何来“老”之说,这可比《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的“早生华发”还早了7年呢。

可能,离开京都之后,夙愿的实现更难了,在条件落后的密州,不能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感叹时光易逝的同时,还有年少时的豪情壮志。

在下阙中“鬓微霜,又何妨?”,即便两鬓微微发白,又有什么关系呢?虽然自称老夫,却也壮怀激烈。

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短暂的,又何必悲春伤秋,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去尝试更多的不可能,这不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吗?

在密州

一纸调令,苏轼离开美丽的杭州,到密州任知州。这时的密州,蝗灾和旱灾并存,他曾经写到在密州的生活“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密州知州都要到野外寻找杞菊果腹,可见生活的艰辛。

乐观的东坡先生总是很能适应环境,这种适应能力使得他有极高的创造性,从惬意的杭州到艰难的密州,他肯定也失落过,但他很快就能想到办法来解决密州当前的困难,犹如他能解决杭州的洪涝一样,他奏请朝廷出粮赈灾,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又发动民众消灭蝗虫,防止蝗灾蔓延,他还经常到常山去祈雨,从而振兴农业。

又一次到常山祈雨后,在返回的途中他和同僚一起去狩猎,狩猎归来,写下此词直抒胸臆

是啊,生活艰辛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用心去努力,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狂劲尽显

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苏轼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托起苍鹰,头戴华美的帽子,身穿毛皮衣,一副器气宇轩昂意气风发的样子,好一副张扬形象!

苏轼威风凛凛地冲在最前面,其他人物也相继登场了,成百上千的随从纵马奔驰,浩浩荡荡的冲过山岗,这就够了吗?这就满足了吗?不,还要告知全城的百姓,看自己打猎的场景,还自比孙权,打猎的猎物一定得是猛虎。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他的行为是多么的狂放啊!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了,尽管两鬓微微发白,但是又有何妨?对呀,又有何妨?才38岁而已!精神在此时振奋,壮心不已!

冯唐是使者,他带着汉文帝的命令来赦免魏尚,东坡先生以魏尚自许。什么时候皇帝才能派人来赦免我呢?就像魏尚等到了冯唐来到云中一样,我什么时候才能再受到重用呢?愁上心头,却又希望不减,如果真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会使出全身的力气,把雕弓拉得像满月一样圆,瞄准西北方向,射向天狼星(西北方向的西夏军队)!

东坡先生的壮士豪情一览无余,即便是文人出生,并不能真正的上战场杀敌,但是依然向往着能驰骋疆场、上阵杀敌,这是多么狂的志向!他是多么渴望一展抱负!

东坡先生向我们展现着人在老心未老,不放弃对梦想的追逐,用现在的话说,就仿佛在告诉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词风

苏轼在写完这首词不久,给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到“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柳七郎就是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苏轼之前,词坛上也一直以婉约派为正宗,苏轼的这首词一改婉约派的作风,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为宋代文坛开启了新的华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直抒胸臆、狂劲尽显,这首词上学时都会背,现在只记得第一句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