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维坐标的质朴表达(四)

提升思维坐标的质朴表达(四),第1张

提升思维坐标的质朴表达(四)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展开思路

在格物中有了聚焦点之后,应该不能郁结与此。格物不是一下子就想把事物格住,不是刚开始就把问题框住,而是要把问题展开。守仁格竹,直接就想将其归之于天理,将竹与理等同起来,反而将思维框住了,那就很难格出新意。

这大约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关。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文明建立在归纳法上,西方的文明建立在演绎法上。这种说法虽然过于极端,但是从守仁格竹的无果而终上,也可以看出一些倪端。或许在王阳明眼中,看到是一整片竹林,而用分析法看到的当是一棵棵的竹子。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视为整体自有其道理,但是有效的整合应当建立在对局部的逐个认识的基础之上,否则难有收获。这就像用封装技术可避开美国芯片出口限制,如果内部结构没有厘清就封装,那显然是不行的。王阳明即使想贯通竹与理之间的关系,那也应当从“理”的某一个方面去格竹。比如将“理”中的“仁”与格竹挂钩,形成“竹——仁”的关联,那就会有所收获。

同样的,如同封建社会中的官员要心怀天下,对“天下”也应当有所分析,比如说天下是谁的,是皇家的还是百姓的。如果官员认为胸怀天下就是心系百姓,那么即使不是专门去“格竹”,看到竹子所带来的联想也与民情有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比之下,守仁格竹如果不是思想僵化,也是被其理学深度套牢;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就需要解放思想。也就是说,格物的时候,思路要开阔。在这里,思路不是简单的指称,相对于格物之“格”而言,犹如“格子”的一条边;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思路与坐标轴具有同等的意义。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指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这在管理学上被称为吉德林法则。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格物时所选定的一个聚焦点,它本身就是一条思路。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提出问题属于探索性的思考,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探索思路。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竹——仁”。同样的,“裂”问题的发现,将其展开,就成为“伞——裂”的思路。

与探索思路相对应的是解题思路,事关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在上面所提到的制伞工人的故事里,为了向师傅讨教解决伞头裂缝的办法,他备了一份重礼来到师傅家,师傅的女儿守住大门,叫他明天再来。徒弟顺口问了一句:“师傅在做什么啊?”女儿答:“我阿爸在煮伞头。”徒弟长长地“噢”了一声,顿时领悟,回家把自己的伞头用水煮过,果然伞头不再那么容易开裂了。这位制伞工人所领悟的就是一条解题思路:“伞裂——煮”。这时候,这条思路不再是一般的提出问题,而是确有贯通,所以我们用“伞裂——→煮”来表示。作为形式化的表达,则为“O ——→ X”。

之所以在解题思路中增加一个箭头,是想表明人们在格物中具有了一条明确的思路,可以成为一条典型的思维坐标。爱因斯坦认为:“你无法用提出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其中的区别之一,当在于解题思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当然,探索思路与解题思路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前者可以向后者提升;后者可以向前者还原。每完成一次转化,都代表着格物认知的一次进步。

(未完待续)

谢谢关注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提升思维坐标的质朴表达(四)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