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永宁宫:吴苑宫闱今冷落

泰州永宁宫:吴苑宫闱今冷落,第1张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全唐诗》中收录着南唐后主李煜的这样一首诗,诗下有注曰“《江表志》作吴让皇杨溥诗。”杨溥诗的诗题是《泰州永宁宫》。诗为何人所作且不妄议,但泰州永宁宫的这段往事却是和这两人都息息相关的。五代十国的早期,江淮江南一带属于吴国。吴国的创建者是太祖杨行密,安徽合肥人,唐昭宗初年任淮南节度使,战火纷争,臣强主弱,藩镇割据在唐朝末年愈演愈烈,唐昭宗末年,杨行密进封吴王,都广陵。自此形成了一个以扬州为中心,北抵徐淮、南达金陵的地方政权,列十国之一,史称杨吴。泰州时为海陵县,自古就有粮仓声名,为江淮要地,况其地多有盐场,所征赋税是杨吴政权的一大重要经济来源,国之根本,半系于此。海陵又为广陵近郭,所以杨行密受封吴王后没有多久,就在海陵修建行宫,时来游幸,劝耕务农,视察盐监。在杨吴政权的积极推动建设下,海陵的经济文化日益进步发达,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杨吴光化三年杨行密病死于广陵后,其子杨渥登位,武义二年(920),海陵北境招远场等五镇因盐粮税收丰厚而予置兴化县。杨渥不久病崩,其弟丹阳王杨溥即兄位,于登位初年设置海陵制置院,海陵县此时已实质上属于州的范畴了。而此时杨吴的朝政已基本把持在权臣徐知诰手里了。徐知诰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爷爷。他原是徐州人,祖籍海州,也就是今天的东海县。六岁时徐知诰成为了孤儿,之后他避乱淮泗,混到了濠州开元寺里做了个小沙弥。唐乾宁二年,杨行密攻打濠州时,见其相貌奇特掠之想收作义子,时有人以乱王族血脉为由力加反对,杨行密就把他赐给了权臣徐温为义子,取名徐知诰。徐温因善事杨行密,深得庞爱,在掌杨行密死后慢慢掌握住了杨吴之大权。徐知诰又善事徐温,在徐温死后,掌都督中外诸军事,辅政以后,即有受禅之志。杨吴天祚二年(937)冬十月,杨溥被迫逊位于徐知诰。徐知诰自称本姓李,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恪的玄孙,于是顺国号为唐,改元为昇元,建都金陵,史称南唐。昇元元年,徐知诰登基后数日后,即升海陵县为泰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治海陵县。采海陵之南五乡设置泰兴县,割楚州之盐城、江都之兴化属之;升海陵盐官为海陵监,海陵监治东台场。次月,泰州刺史褚仁规扩建子城,并在子城外修筑罗城。赵朴初老在词《踏莎行》中所首云“州建南唐”,就是咏此史实了。话说徐知诰受禅称帝后,封杨溥为让皇。昇元二年五月,迁让皇杨溥至润州丹阳宫中。不久即遣人弑之。昇元三年(939),徐知诰复姓李,更名李昪。随即他又封让皇子遥领平卢军节度使,将杨氏其族迁到了昔日杨行密在泰州修建的行宫,并冠名为“永宁宫”,名义上称是要报答杨氏禅让的恩惠,使其子孙出居祖宗所建之宫,得以永远安宁。实际上这里就是作为囚禁杨氏子孙的处所。《资治通鉴》记载:“唐人迁让皇之族于泰州,号永宁宫,防卫甚严。康化节度使兼中书令杨珙称疾,罢归永宁宫。”杨氏子孙们在先祖行游居住的旧宫何曾有过片刻宁静,在这里,他们受到了泰州刺史褚仁规的严密监视,不准出宫门半步,不准与宫外互通婚姻,仅允许宫内杨氏子孙互为婚配,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到了李煜的父亲李景在位,他更是采用宰相宋齐丘的“无少长尽杀之”之谋尽杀杨氏嫡系男丁。永宁宫里婚配育产,如若为女孩任其生长,如生男达五岁时,李氏朝庭即遣中使来宫,封以官爵,授以冠服,然后赐死,葬于宫外荒地,邑人称之为小儿冢。荒草漫漫,小坟接连,十几年来“让皇百口合何如?”宫墙之内,黄垣之外,多少蓬头稚子的冤魂啊……冥冥中,不知道是不是真有一种因缘,南唐很快也已走到了日薄西山的光景。李昪受禅建国何其风光,到其子李景手里业已“芭蕉不展丁香结”了,在中原皇朝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很快地去国号,降皇帝为国主,对后周称臣,只强撑了个保大(保存大国地位)年号在江南一隅自欺欺人了。李景保大十四年(956),后周世宗柴荣兵进淮南,下诏安抚杨氏子孙,李景闻之颇惧,立刻派园苑使尹延范来泰州,尽迁永宁宫中杨氏子孙去润州,途中藉口道路已乱,将杨氏子孙六十余男全部杀之,只以女二十余人渡江。“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江水滔滔,愁千片,泪千行。杨氏子孙迁走后的永宁宫很快地就芳草萋萋,狐宿鸟巢了。之后的若干年,南唐与后周在泰州进行了多次的拉锯战。战火中,永宁宫断壁残垣,到北宋前期,已少有人闻了,之后的史书乡志也少有提述。能窥到一点蛛丝马迹的就是道光《泰州志》里的一段记载,其言后来州城中的鼓楼就是原永宁宫的宫阙门。南唐保大十五年(957),泰州终入属后周。第二年,后周世宗柴荣临幸泰州,改州为团练州,升泰州刺使荆罕儒为团练使,将永宁宫残存的宫阙门改称为戟门,赐给鼓角和门戟安放在上面,以彰显武德。戟门也就被州人们称之为鼓角楼。后又在戟门左修宣诏亭,右葺颁春亭,北建御书手诏亭,多是在永宁宫旧址上或建或修的,南唐旧时风貌当时是依稀可见的。两宋相交,金人牧马长江,战火之中,鼓角楼及诸亭馆又遭毁败殆尽。南宋绍兴七年(1137),鼓角楼又予以重建,并直称之鼓楼,又称谯楼。淳熙十一年(1184),楼又残坏,知州万钟兴工重建,并在楼的东西两边增建垛墙。当时韩元吉所撰写的《鼓楼记》碑文,说这座楼是“一郡杰特之观”。宋元乱世,名胜又毁。明洪武三年(1370)知州张遇林仍在故址重建鼓楼。次年知州史遇因为鼓楼偏于州治东南,复在州治西南兴建钟楼。二楼分峙州治前,东西相望,巍峨壮观。钟楼之上悬有一青铜大钟,这倒确为永宁宫之遗物。大钟顶部为一环形龙钮,龙钮遍身饰鳞纹,昂首瞪目,四爪直撑,颇具神态。肩部凸铸一周莲瓣花纹,下为八卦图案,中段铸方格纹。底足呈八个荷叶边形,并铸有莲子图案。钟身呈青绿色,遍体氤氲着一种古幽的光泽,散发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讲述着那一段生离死别的宫廷往事。清代贡生州人静轩缪永煦曾登钟楼对古钟发思古之幽情,作《南唐永宁宫古钟歌》:

“夕阳古巷秋风起,大钟卧埋荒草里。丰山酋族霜倒飞,泪洒吴陵钟久死。

无端据业撞渊工,杨家威令洪声传。欲惊海水作保障,羁系反受他人怜。

葛垒刈尽周主喜,永安往劫随飘烟。乃知攘夺多余痛,禅关此日高连栋。

互忏钟鱼女比丘,可曾惊醒英雄梦。君不见,永乐巨钟镌华严,亦复绣铜苔花沾。”

泰州永宁宫:吴苑宫闱今冷落,图片,第2张

“互忏钟鱼女比丘”,此时的钟楼已作为钟楼庵的所在,古佛青灯,尼姑们在凄清冷宫遗存的大钟之下念诵着经文,送走流年岁月,帝王们宫廷斗争的象征最后结束在了赞呗梵语之中,“鸟语花香,尽是经声佛号;水流风动,无非暮鼓晨钟”。明代在永宁宫基废址上建凤阳军抚使院,督收沿海一带盐税,供凤阳明祖陵守卫士兵的给养。万历辛丑年都御史李三才改为都察院。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学政试院,亦称扬郡试院,作为扬州府属泰州、江都、甘泉、仪征、宝应、高邮、兴化、东台等八县科举考试取庠生(秀才)之试场。

清代扬郡试院的建筑,规模相当宏伟,有头门、仪门、大堂、思补堂各五间。头门前有广场,谓小校场,广场两侧有东、西辕门,进入辕门各有一吹鼓亭,头门对面是照壁墙,广场南侧东西各高竖旗杆一根。从头门穿过天井进入仪门,再穿过卷棚甬道,到达大堂。保存至今的头门、大堂仍为宫殿式结构,古雅精巧,檐间斗拱均作三桃式,枋上彩绘人物图案尚有保留,中梁上留有“光绪十七年知州张兆鹿重修”字样,大堂中悬有乾隆丙戌孟夏督学使者曹秀光书写的“四教堂”蓝地金字匾额。大堂后是思补堂,上房、下房两侧原有东、西楼房和厢房,大堂二堂之间两侧为考棚。所谓考棚,即将房屋隔成若干小间,每间容一考生入内应试,房内只设一桌一椅,门口悬以竹帘。清代科举院考,三年举行两次,通常春季举行州考,由州官主持,夏季举行府考,由府官主持。秋季举行院考,由学政主持。扬郡试院在秋季开考,每逢开考,泰州人口骤增,市井繁荣。各地考生和送考人就有数千名。商人纷纷从南京、苏州等地赶来,在“考棚街”(西辕门至大林桥)两侧摆摊设点,出售纸墨笔砚和各种印本书、古玩珍品,还有日用杂货、果品糕点等,日夜供应。附近的旅馆、饭店也是生意兴隆。《海陵竹枝词》就有以“扬郡试院”为题的诗,曰:

“期逢岁月旧添愁,收拾书籍下泰州。恭喜文元寓何处,先生小住玉花浮。”

又曰:

“争来试院考名流,八邑英才集此州。爆响十声看案发,几家欢乐几家愁。”

光绪三十年后,科举废除,试院渐渐颓败,好在两栋主体建筑侥幸犹存。为了凸现古城悠久历史,扬郡试院的修复工作最近又已全面展开,恢复原貌后,这里将集中展示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资料图片和实物,反映当年千余学子赶考秀才的动人场景,同时把泰州历史上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中著名人物及其业绩反映出来,再现泰州康乾盛世时的文化兴旺历史。

至于永宁宫其他遗址,多已难寻,小儿冢早就是斜阳芳草不知去处,钟楼庵、鼓楼也湮没在了城市建设改造的大潮之中,古老的铜钟于一九八二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保护文物,移驾到了古光孝寺天王殿前,还伴佛音,“杨家威令洪声传”,见证着这段尘封往事千百年的相延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泰州永宁宫:吴苑宫闱今冷落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