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说]曹学林|由城区几处“三水”文化景观说开去

[地名说]曹学林|由城区几处“三水”文化景观说开去,第1张

[地名说]曹学林|由城区几处“三水”文化景观说开去,Image,第2张

[地名说]曹学林|由城区几处“三水”文化景观说开去,Image,第3张

由城区几处“三”文化景观说开去

曹学林

漫步姜堰城区,看到几处与“三水”有关的城市水文化景点:其一,鹿鸣河“三水神针”鹿鸣河南起老通扬运河,北至新通扬运河,流经罗塘街道、天目山街道,全长2.5公里。纵贯城区南北,沟通上下河水系,河道两岸花木葱茏、风光旖旎。在姜堰大道以南、烈士陵园西侧河段,建起了“鹿鸣广场”和亲水步道,打造了“阴阳太极图”“三水神针”“诗赋石刻”“石雕画”等系列景观。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三水神针”。它是一座高约8米、直径约80公分的花岗岩石雕龙柱,顶部是一个圆球,球下一道云箍,形如“针头”。柱身上云龙盘绕,栩栩如生。龙柱正对汩汩而流的鹿鸣河,矗立于鹿鸣广场阴阳太极图正中,虽算不上高大巍峨,但却有镇水安澜的气势。其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一首“翠华引·三水神针”词:“崇禹千秋铁柱,喜今三水神针,波靖河清海晏,太和康乐馨宁。”

[地名说]曹学林|由城区几处“三水”文化景观说开去,Image,第4张

其二,中干河“三水汇聚广场”中干河北起新通扬运河,向南过姜堰套闸,穿老通扬运河、周山河、生产河,在顾高镇桥梓村汇入南干河,流经罗塘、梁徐街道和顾高镇,全长17.8公里,连接内河及通江诸航道,是我区通向里下河的主要航道之一。随着城市向西发展,其流经城区河段已成为移步换景、美轮美奂的滨河景观长廊。在这段滨河长廊中,有一处河滨广场,建于中干河北段西侧、正泰大桥与金湖湾大桥之间,南北长650米,东西平均宽度80.5米,总面积52320平方米。其核心区域为“三水汇聚广场”。广场依托河岸面东呈扇形坡面构造,最上边沿扇形弧线设置有九根巨型汉白玉龙柱,下边中间位置设有圆形音乐喷水池,水池正中是风水球,风水球南、北、西三面为叠水区,南侧叠水象征江水,北侧叠水象征淮水,西侧叠水象征海水。当夜晚来临,音乐喷泉开启,风水球被巨大的水力顶起、旋转,无数道水线冲天而起,形成一片雨丝、雨线、雨帘、雨幕,时高时低,时起时落,时扭动时摇摆,时而如瀑布飞流,时而如雪霰纷飞,时而落入各自的叠水区,时而交汇在中间的喷水池。在灯光辉映下,五彩缤纷,似雾似烟,如虹如霞。临河石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牌,其上有一段说明:“整个广场通过'叠水汇流、典雅亭阁、龙柱水球、音响灯簇、戏水平台、阶梯绿地、模纹花坛’的有机结合,勾画出一幅集水、光、声、景为一体的'三水图’,给人们以美好的祝愿:三水汇聚,紫气东来;九九归一,人水和谐;乐起泉舞,民安国泰;球运风水,辈出贤才。”可见设计建造者的匠心。其三,三水河小广场“三水”文化石三水河是姜堰城区唯一以“三水”命名的一条河流,它位于繁华市中心,如一条卧地长龙,忽隐忽现。它南起老通扬运河,北接姜溱河。其龙头在姜堰中学西侧的三水闸,龙尾伸入姜堰城北的姜溱河。从三水闸至姜中北门广茂路,为明河;从广茂路至迎宾路中天大厦西侧,为暗河;从中天大厦西侧向北穿过姜堰大道,然后拐弯向东进入姜溱河,为明河。它既是沟通上下河的水利工程,又是城区的一条景观河道。在迎宾路北中天大厦西侧,建有一座小游园,园中有一块大青石,上面雕刻着“三水”二字,静静地卧伏在熙熙攘攘的繁华闹市中,其上已经被磨得光滑发亮,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给人一种沧桑之感。城区的这些与“三水”有关的水文化景点,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水文化景观,成为本地人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也成为外地人在姜堰游玩的观光地。当然,姜堰与“三水”有关的还不仅仅这几处景点,还有一个街道叫“三水街道”,还有一所学校叫“三水学校”,还有一座公园叫“三水公园”,还有一条道路叫“三水大道”等。

[地名说]曹学林|由城区几处“三水”文化景观说开去,Image,第5张

也许本地人已经习以为常,外地人却常常会提出疑问:姜堰城区为什么设置这些与“三水”有关的景点?“三水”是哪三水?与姜堰有什么渊源?“三水”对姜堰这一方土地给予了怎样的涵养和哺育?实际上,就是姜堰本地人,对这些问题也不一定能说得清、道得明,甚至都是糊里糊涂。而又由于多年前,泰州建造三水湾街区,使用了“三水”这一名称,几年前又有专家学者考证说三水交汇处可能在泰州秋雪湖景区南舍村的鳅鱼港,更造成一些人的迷惑。笔者觉得有必要再做一些厘清并阐明自己的一些观点。
所谓“三水”,即是江水、海水、淮水。江水,长江之水;海水,黄海之水;淮水,淮河之水(一说三水为“江、淮、湖”)。首先,不容置疑的,“三水”是姜堰的古名,姜堰古称“三水”。关于泰州“三水湾”之名的使用,关于相关专家学者考证的鳅鱼港三水交汇处,笔者认为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认识。从广义上说,泰州地处长江尾端北岸、淮河下游、黄海之滨,远古时代,江淮东部地区还是一片汪洋,滔滔东流的江水、淮水携带着上游泥沙不断淤积,汹涌的海潮又不断涌托,由此而逐渐形成大片的陆地。大约在七八千年前,江岸南移,大海东去,泰州州治所在地及东南部分地区升出海面。因此,说泰州这一片区域乃至江淮地区更大范围的区域都是三水浇灌之地,都可用“三水”名之,也是说得通的。但显然,这个“三水”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如果要确定三水地名,确定三水交汇之处,那就要从狭义上来认定:哪里最先出现、最先使用“三水”这一地名?三水交汇有没有一个具体的点?而要能够令人信服,除了地域水文的研究和民俗的约定、民间的认知外,就必须拿出一定的文字记载来进行佐证了。就笔者所见资料,能够佐证姜堰古称“三水”的文字记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史料记载,一是家谱记载。其史料记载有:民国六年(1917)出版的《姜堰乡土志》载:“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积于此,故名之。其水由西来,至湾子口,一向东,一向北,相触回旋为螺纹而成塘,故又名罗塘。”又载:“吾姜古号罗塘,又名三水,南可通江,西达淮湖,东则到海,明代坝口(现市中心)未经堵塞,三水(江、淮、湖)汇于河湾(亦名卖鱼湾),激湍成罗纹形,北流而入下坝,并无阻隔。迨清初,黄君眉房建龙王庙于坝上,而上下河始分。”清《宣统泰州志》及民国六年(1917)韩国钧(海安人,民国时曾任江苏省长)等主纂的《续纂泰州志》载:“姜堰明初为三水镇。”民国时泰州地方文献专家夏兆麐所著《吴陵野记》载:“姜堰龙王庙前旧有地名罗塘,为江、湖、海三水汇聚之点,故姜堰镇亦称三水镇。”其家谱记载有:修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东淘王氏族谱》中包含有《三水王氏支谱》,该谱中明确记载了王氏分支的居住地为三水镇。清道光年间(1820—1850)续修时独立成谱,称为《三水王氏族谱》,其中还绘有一幅《三水镇全图》,图中比较详细标注了姜堰古镇的街巷、水系、圈门、寺庙等。民国时期再次续修《三水王氏族谱》时仍沿用了此图。这可算是一幅现存最早的姜堰镇图。姜堰青年文史专家、博物馆馆长陈炜专门为此撰写了一部《姜堰镇史话——三水镇全图解读》专著。此外可以作为佐证的还有现存的《三水镇郁氏族谱》等。除史料、家谱记载外,还有一些文物和遗迹,如20世纪80年代在姜堰镇南大街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罗塘古镇”四个大字,立碑年代为清道光十六年(1836),此碑现保存于姜堰区博物馆。还有建于明末清初的坝口龙王庙院内原有一口“罗塘井”,龙王庙大殿脊上有“三水遗址”字样等(后因道路拓宽拆庙闭井埋于坝口广场路下)。

[地名说]曹学林|由城区几处“三水”文化景观说开去,Image,第6张

由以上记载和相关遗迹可知,姜堰“三水”之名,由“江、淮(湖)、海”三水汇聚而得来,其名至少在明初就已使用,所谓湾子口、河湾、罗塘即今之坝口曲江楼下,三水汇聚之地即在此处。至于是“江、淮、海”还是“江、淮、湖”或者“江、湖、海”,笔者觉得只是说法不同,其实一也。据陈炜研究,“'湖’实际上指的是洪泽湖。洪泽湖的形成已有千年历史,当时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取淮河下游河道入海,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原来的破釜塘小湖便扩大为洪泽湖。而洪泽湖的水主要经由高邮湖、邵伯湖入里运河。此即'湖’之来源。”由此可见,“淮”“湖”实为一体,而“海”可以说不言而喻,泰州古称海陵,意为海边的高地,这片土地本就诞生于大海,其血管中本就流淌着大海的血液,不管是“江、淮、海”还是“江、淮、湖”,里面都不可能缺少掉大海的涛声。曾在泰州工作的原泰州市委副书记邵军先生写有这样的诗句:“流逝了匆匆岁月,积淀下平原如黛。海退三百里,退不去的是海的依恋,潮的澎湃。”此诗可说很好的诠释了这片土地与大海的关系。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就我所见、所闻,泰州地区乃至江淮地区,能够见之于相关史料、家谱,明确冠名为“三水”并能确定在何处汇合的,可说别无他处,只有姜堰。而姜堰这方热土,也因千百年来三水的浇灌、滋养,形成了独有的禀赋和文脉。要说姜堰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那就是“三水文化”。我甚至认为,泰州的文化也是“三水文化”。现在有个说法,泰州的文化是“江海文化”,笔者并不苟同。南通市在上世纪就提出打造和建设江海文化,南通依江靠海,“江海文化”之于南通,无疑是准确的,但对泰州却不一定恰当,须知大海已经远去三百里、数千年,而淮(湖)水仍在我们身边流淌。为什么一定要把“淮”或“湖”去掉呢?有“淮”或“湖”不是更好吗?三水融合不是比两水融合更丰富、更有内涵吗?长江是奔腾不息、永远向前的,淮河是历经苦难、百折不回的,大海是博大宽广、创新开放的。正是江水的奔腾、淮水的沉静、海水的激荡,三者汇流融合,涵养出三水搏击浪潮的气概,涵纳百脉的气度,流动回旋的气韵,而在这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姜堰儿女,也在自己的血脉之中,磨练出众志成城、敢闯敢拼的意志,孕育出博大宽容、开明开放的胸怀,激发出百折不回、不甘人后的品性,并且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形成最具姜堰地域特征和人文内涵的地方特色文化——三水文化。而在姜堰今天和未来的建设、发展及开放、创新中,三水文化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人文支撑和精神激励作用。
从这个角度说,姜堰城区关于“三水”景点的设置还远远不够,还失之于表面化、简单化,失之于粗疏、浅陋,姜堰关于三水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还远远不够,还缺少高瞻远瞩的规划、高屋建瓴的引导、高人一筹的识见,还应该要在城市建设和人文精神构建中,让三水文化得到更多、更丰富、更深刻、更生动的体现,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作用,大力开展三水文化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让三水文化在姜堰大地激荡,在姜堰儿女心灵激荡,由此激发出强大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壮志豪情,为实现泰州东部新城快速崛起,为建设美丽富饶、形神兼备的三水城市贡献力量!

[地名说]曹学林|由城区几处“三水”文化景观说开去,Image,第7张

最后,谨以笔者一首《三水姜堰》歌词作结:
姜堰,我的家乡,姜氏筑堰的故事把你的美名传扬。江淮海三水浇灌出肥沃的土地,上下河清风翻涌着无边的稻浪。水秀地灵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百业兴旺。高沙土上跳起欢乐的舞蹈,湖洼地里弹起奋进的乐章。啊,三水姜堰,你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丰饶的诗行!姜堰,我的家乡,三水奔涌的涛声把你的美名传扬。运盐河畔激荡改革开放的春风,溱湖之上挥动奋勇争先的篙桨。吴风楚韵南北融汇,江涛海潮东西交响。东部新城崛起伟大新时代,江淮古邑成为幸福水天堂。啊,三水姜堰,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着新的辉煌!(刊于2022年9月《姜堰水文化》总第2期)
(图片翻拍自《姜堰水文化》杂志)

自在学林

一个人的文化、文学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地名说]曹学林|由城区几处“三水”文化景观说开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