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道德经的现实意义》——万众觉悟,社会和谐(第二章 )

4.《道德经的现实意义》——万众觉悟,社会和谐(第二章 ),第1张

【原文分析】:

       前面说了哲学原理——对立统一的同一性,又说了圣人遵照对立统一同一性原则,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圣人的影响和领导下,民众会怎么样呢?下文就是老子的回答。这里要说明的是,“万物”应作万众理解。

【现实意义】: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获得的效果是,“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里有两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一是“万物”还是“万众”?二是“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是谁“不为始”?

先说“万物”。特别是这个“物”字。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如物质,事物,物体,常用词汇有:地大物博,物极必反,言之有物等,物是东西不是人。但物,还有一个不常用的意思,那就是指自己以外的人,也就是众人的意思,如物议(群众的评议),物望所归就是众望所归。物也指人,除自己之外的别人、众人。 所以,“万物”也有“万众”的意思。在这里“万物”就是万众、民众、百姓。

再说“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是谁“不为始”?通行注解是圣人,翻译为“顺应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为创始”。看译文也难懂其意。圣人为何要“顺应万物自然生长”?圣人能干预“万物自然生长”吗?不可能的。圣人为人民,亲百姓,管万众,但不能领导万物。万物由天地管(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应为“万众作焉而不为始”。是谁“不为始”就清楚了,是万众而不是圣人。这一句的“作”和“不为始”要作特别解释:

作,会意字,人突然站起为作。本义是人起身。《说文》:“作,起也。”这里应当振作、行动、响应来理解。

不为始,即不是仅仅为了开始,做做样子,摆摆架子,弄弄花样,而是自始至终,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4.《道德经的现实意义》——万众觉悟,社会和谐(第二章 ),第2张

                 万众一心(网络图片)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的意思是,在圣人的领导下,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大公无私的号召下,万众振作起来勤恳劳作,努力奋斗,而不只是做表面功夫。接下来的表述就是民众自始至终的表现:

“生而不有”,民众生产的劳动成果不会自己占有,更不会互相抢夺,而是归集体所有。这是原始的公有制。

4.《道德经的现实意义》——万众觉悟,社会和谐(第二章 ),第3张

             集体所有(网络图片)

“为而不恃”,民众有点作为也不会自我炫耀,自恃有功。这是民众谦虚的表现。

“功成而弗居”,民众事业成功也不会自居有功,而是共同享用。最后一句总结:

4.《道德经的现实意义》——万众觉悟,社会和谐(第二章 ),第4张

                   展望未来(网络图片)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去”就是不离去,即存在。只有不居功自傲,不争名夺利,不为天下先,那么,伟大的功业不论是属于个人的、集体的、还是国家的,就能永远地存在下去。这是老子希望看到的美好社会,也是当今时代需要发扬光大的精神。

附: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新译】: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概念就已经形成;都知道什么是善,恶的概念也就出现了。

所以,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全,长与短相互形成,高与下相互丰盈,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以自然的态度来处理事务,以榜样的行为来教化民众。万众振作起来勤恳劳作,而不是做表面功夫,民众生产或获得的东西不占为己有,有点作为也不自恃有功,成就事业更不居为己有。只有不居功,大家的功业才能永远地存在下去。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4.《道德经的现实意义》——万众觉悟,社会和谐(第二章 )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