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达锦医案(二),第1张

二、慢性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治经验

淤胆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特征的一个特殊类型,约占病毒性肝炎的2%~3.8%。慢性淤胆型肝炎具有病程长、甲热盛、血瘀重的特征。起病可类似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也可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出现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肝胆,涉及脾,中医常用活血、清热、解毒、通下等大法,西医则以退黄、护肝、降酶为常用治疗方法。

在临诊中所见的淤胆型肝炎,病程均在半年以上,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或HBsAg携带者,长期有不同程度的肝区不适,食欲减退,皮肤及(或)巩膜发黄不退,面色灰黄而暗,皮肤瘙痒,小便色黄,大便灰白,舌质暗红或见瘀点、瘀斑,舌苔薄腻或黄腻,脉弦略数。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匀,肝脏和(或)脾脏轻度肿大。血清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肽酶(G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血清胆碱酯酶(CHE)明显低于正常值范围。大部分病例经用α干扰素及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或单磷酸阿糖腺苷等治疗,疗效不稳定。

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以认为湿热瘀阻、肝胆失疏或肝病及脾是其主要病因病机。因此抓住湿、热、瘀是组方选药的关键。笔者自拟的活血清胆汤系针对上述病机而设。活血清胆汤由垂盆草、茵陈、田基黄各30g,炒当归、赤芍、炙鳖甲、炒米仁、香茶菜各15g,郁金、制大黄、焦栀子各10g组成。具体应用时随症加减。经本方治疗绝大部分病例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表现为随肝功能逐渐好转,食欲及体力增加,面色及舌色转红润,巩膜及皮肤黄染变淡,尿色变清,大便转黄。

活血清胆汤中以具有清利湿热的垂盆草、茵陈、田基黄为主药,与活血养血、软坚散结的当归、赤芍、鳖甲相配伍;更配入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香茶菜、栀子以增强其清热利湿、活血散瘀之功,佐以疏肝健脾化湿的郁金与米仁以助其疏泄肝胆、健脾利湿之效。方中使用制大黄意在通利湿浊之邪,使邪有所去。全方既有茵陈蒿汤之意,又异于一般单纯清利湿热之剂。现代研究证明,上述诸药有明显的护肝、促进胆汁的排泄、改善肝细胞的炎症和肝脏微循环障碍等作用,因此也切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机理。

三、慢性胃炎的诊治经验

慢性胃炎是由于饮食习惯不良,胆汁反流,免疫及精神因素,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伤后,使粘膜再生能力受到影响,以致粘膜发生炎症性改变,有的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或消失。通过纤维胃镜及胃组织病理学等检查,可以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等类型。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心痛、呕吐等范畴,认为与脾胃虚弱、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有关。

据临床所见,患者均以饭后上腹部饱闷感、压迫感或上腹部隐痛而就诊。临诊时,见上腹部隐痛、饱闷感、嗳气不舒、舌苔薄黄者,一般以胃粘膜充血、水肿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为多;上腹部隐痛不明显,而以上腹部饱胀为主,少有吐酸,舌质偏红,且见裂纹,舌苔少者,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肥厚性胃炎。前者多为脾胃升降失调,肝气犯胃,宜清热和胃治之;后者多为胃络所伤,胃阴不足,宜养胃生津化瘀等法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消瘦、疲乏和腹泻等全身虚弱的症状时,则应调理全身之阴阳气血。

笔者对本病的治疗,根据中医药学理论,采用'清降和胃、化浊祛瘀'的治法。基本方为柴胡6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香茶菜10g、白及10g、白芍10g、黄连6g、香附10g、米仁15g、佛手片6g、萼梅花6g、炙甘草6g。方中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香茶菜、黄连清热燥湿,散结解毒;米仁健脾化湿;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白及消肿生肌;香附疏肝理气;佛手、萼梅花理气疏肝和胃,调和胃之阴阳。全方既符合治法,又兼顾脾胃之升降、肝气之疏调、阴阳之平和。在具体处方时,应根据疼痛的不同程度(满、胀、痛)适当增加理气、行气和破气药。如对腹胀经治不减,大便干结等,宜加消导、润下之品;胃阴虚明显者,酌加养胃生津之品;伴有全身或脏腑阴阳气血不足者,宜增加相应的补益阴阳气血之品;对胃酸分泌不足或缺乏者,宜少用收涩制酸的中药。经药效学研究证明,基本方中所用中药具有调整胃肠动力学,改善或消除胃粘障的炎症性改变、清除幽门螺杆菌等作用,与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观点不谋而合。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证明,由于中医强调整体治疗,故中医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局部症状与体征,而且也能调整全身的阴阳气血之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钟达锦医案(二)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