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探索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辨

思想探索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辨,第1张

古蓝云

世事纷纭从君理,人间万象品自高。

创作声明:内容包含虚构创作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思想探索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辨,第2张

【个人作品·短论·探索】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不难理解(只是其中的“形而上”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或其它哲学范畴的“形而上”不是一个概念)。而我这里想谈的也并非是对那些“概念”的解读什么的,不过是想借其“词语的旨趣”敷衍一些别的意思而已。也就是说,形而下也好,形而上也罢,其实不过是人们认知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规则或者说奥秘的必由的重要方式和路径,因此,也就当然就与我们的“认识论”息息相关。

那么,什么是“形而下”、“形而上”?这些说法的意思所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关系?与我们感知万事万物及其内在规律有什么关系?——这当然是喜爱哲学思考以及抽象思辨或具象思索(形象思维)的人们所热衷探讨的问题,而且这些感知、意识和思维活动几乎与整个人类(文明演绎)进程相伴生,或烈或徐,或全或偏,或多或寡,或是或非,或深或浅……不绝如缕,与我们的生命意识缠绕同在;当然这些“思维意识”也与人的生命活动相伴生,须臾不可或缺的。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人认知创造生活与人类文明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的根本的思维方式;尽管每个人的偏向和倚重不同。以至于这些思辨及其形形色色的结论早已经从根本上影响、框定和决定于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换言之,没有或者缺乏哲学性思辨的人类社会就是不正常的,而且在此进程当中无论以何种非正常的形式所主导的意识形态譬如宗教等等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正常轨道。

就是说,文明旗帜招展之下的人类社会,是不可能或缺“哲学”及其思辨的;否则,人类社会的进展决不是当前的形态、状态和景观的,即使是有生命形态,那也是原始低下的。因此,从广泛意义上来说,人人或都是“哲学家”,一如人人都具有“佛性”或者人人都可能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一样的道理。

而事实上,人类生命形态和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所包蕴的内容是极为复杂多样性的,而且,这些形态和状况决不是某些“人类精英”就可以随便界说和定性清楚的,因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是很难左右或框定广大群体的思维意识,尽管可以从某些方面予以影响、疏浚和主导之。但是,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意识是非常复杂繁芜混乱的,——这当然是与人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所逐渐形成的诸多属性比如“阶级属性”密切相关的。这一点,仅仅从约翰·凯里所著的《知识分子与大众》或者霍布斯《利维坦》中所论及的内容就可以窥探一斑,遑论其它多如瀚海的政治、经济、思想、哲学……著作所涉猎的宏富驳杂内容了。(这一点,不仅在西方世界特别是17-19世纪的社会状态之中日益凸显,而且,在世界其它各地程度不同的均有所凸显或显现。——而这一切难道仅仅是人的复杂情感和思想意识在“作怪或者说作祟”?如果说是这样,那么,人的“情感和思想意识”就决不是“生物生理范畴”之内的问题了。)

众所周知,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千世界的主角,凭借的不是什么尖牙利齿蛮憨体力……,而是(粗陋的脆弱的短暂的)肉体凡胎生出的“大脑智慧”,而“大脑智慧”来自哪里?是上苍所赋予的吗?不,“鬼斧神工”的上苍只是给了人“大脑智慧”得以活动的基质,而复杂多样的感知、情感、意识和思维内容当然是来自于人的生存、生活尤其是生产和创造的实践之中;而且“大脑之刃”总是需要“现实之石”的磨砺的,无论是形而下层面还是形而上层面。

人的感知、情感、意识和思维方式是依据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逐渐形成的,而且不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总是会慢慢形塑着不同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比如,一个能工巧匠与一个巫婆神汉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总是判然有别的。比如,一个工程师与一个泥水匠在工作的时候,二者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还比如,一个“贵妇”与一个“村妇”所感所思所想当然也是判然有别的。再比如,各类哲学家与宗教人士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也是迥然不同的……凡此种种,难以枚举。为什么?这当然不仅仅是逐渐复杂精细的社会分工所致,而是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的需求不同所长期塑造所致。

思想探索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辨,第3张

当然,这么看来,并不是人类社会分工有多复杂精细,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多复杂精细的;换句话说,人的思维方式是可以从总体宏观层面予以概括分类的,就是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形而下(具象性)和形而上(抽象性)两方面来区分和判别人的感知、意识和思维方式和形态的。

人的“大脑智慧”赋予我们的思维和意识方式以极其灵敏的“工具性质”,而且其适应或应用范围非常广阔。换言之,通常,一个人既有具象思维能力,亦有抽象思维能力,只是不同的人所偏向和倚重不同而已。

“形而下”的感知、意识和思维源起于难以脱离的现实生活环境,也是人对生存环境的自然反应,而且,这些“自然反应”“融入”进人的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类随着自身的演进和文明的进阶,早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那些普普通通司空见惯的物质世界的东西了,甚至也越来越对其自身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于是,“形而上”的思维活动就越来越精细复杂了,或者说这些思维越来越抽象了;而且,看上去似乎与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远了。

尽管“形而下”与“形而上”同属人的感知、情感、意识和思维的共同范畴,可是却越来越难以彼此相容了,而且,这种复杂的矛盾性几乎在每个正常人身上“并存”,甚至常常搅扰得人难以忍受。就如同一粒种子从土壤之中发芽生长直至枯槁朽败,其不同阶段的形态各不相同;难道?一粒种子身上包蕴着“自我蘖变”“自我毁灭”的东西?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还要生出和留下更多的“痛苦的种子”?换句话说,这当然是人的错觉;那么,人难道不是同“种子”一样的道理?

所以,如果弄不清楚,人就活在浑浑噩噩甚至是痛苦的矛盾和悖论之中;而问题在于,人会不会可以弄清楚“自己或者还有别人的问题”呢?——那么,我们是否弄清楚了我们以及我们的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或者尚且是模棱两可的。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没有保障,或者说如之前的旧社会那样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甚至居无定所,想要与之谈什么“抽象的大道理”,行吗?当然不行。因此,人只有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形而下”的东西)得以具备的基础上,才可能谈及别的(“形而上”的思想观念)什么。当然了,这么说并非意味着衣食无忧或者说是物质生活优渥者就一定是什么喜爱思考或者探赜索隐的哲学家什么的。(对此,我们当然可以从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那些思想家、哲学家或者喜爱“哲学思考”和“具象思考”的人们那里获得了解的。)

而我觉得,“睁开眼睛是为'形而下’;闭上眼睛或为形而上’。”——这当然就要看人们是怎么样认知、理解、思索和运用了。就算是谁是一个惰性十足,不思进取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或者“日常功课”也是难以回避的,除非其真的是废掉了;而至关重要的是,在我们尚未“废掉”之前,必须弄清楚许许多多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切中肯綮的思考、判断和抉择,以利于尽可能做出有价值的事情来。

古蓝云 2021.11.26.

发布于 2021-12-26 16: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思想探索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辨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