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第1张

接上期: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2张

 三 “通感”与“错觉”的挪移效应 
赏石在“通感”的作用下,促成不同审美主体的感官认同,以达到生动完美的审美效果。然而,“通感”的负面效应,难以排除抑制赏石者的视感机能,出于大脑对某些事物特征的记忆,由一种感觉转生另一种感觉。既然赏石者的感知系统首先从客体形式获得,那么一旦脱离视感,随即就会对幻化的某种形象逐渐变得模糊。可以这么认为:主体初始的视觉感受,仅是开启心理活动的源动力,不能瞬间确定客体形式内容和表现意蕴,只有随着逐步对表象的认知和感悟,才能进入诗意的想象和联想。只有通过记忆,对比类似物象的结构特征,然后对认定的某一形象进行合理描摹,如此才能使审美趋于理性化。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3张怡然自得 | 大湾石“通感”,依据心理内容的差异,可分为“感觉挪移”、“表象叠加”和“意象互通”三个方面。赏石的艺术性,以其自然形式呈现给观者,通过主体直觉、想象和联想,逐步在情感波动下运化意象活动。当然,在“通感”诱使下,这种意象互通的连续过程,产生“感觉挪移”只是一种自发的心理活动,属于审美过程潜意识的心理浮现。倘若想象与联想的关系因“错觉”而趋于对接,那么意象过程也会因错觉而发生重构,一方面使意象运化逐步趋于理性,另一方面使创构艺术意境逐步趋于稳定。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4张洞天神韵 | 灵璧石


由观感作用产生的思维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随着主体感觉与对比描摹的作用,达到对客体形式与内容把握的合理性。换言之,即使在“通感”条件下,心理活动在审美认知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期间将抽象的意象演化为具象的意象,这一过程具有稳定性,使得意境创构由不真实逐渐趋于“真实”。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5张

潮秋霞景 | 来宾石


古代赏石,由于文人士大夫们精神至深,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境界美,客观上不受或少受“通感”影响。当代人赏石,由于审美群体的大众化、世俗化,追求的是物象鲜明、越像越美的形象美,客观上就会受“通感”影响。可见“通感”影响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出于审美者的需要,而非“通感”之本身。倘如在赏石中不以追求形为目的,而以追求“意”为目的,那么“通感”的影响与诱导将会大大削弱。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6张《林冲夜奔》  长江石   徐忠根收藏
笔者藏有一方《林冲夜奔》长江石(17×22×6 cm), 构图呈竖式S形,具有规律的定型曲线,显得近实远虚、蜿蜒曲折,突出了线条与色块结合的整体场景,而不是景物间的彼此呼应。观者的视线,随着S形纵向移动,领悟场景的空间感和深度感。画底呈乳黄色,两侧分布黑色块,且纹理纵横,咋看似有一种湍湍激流拍礁屿的场景。然而笔者在“通感”心理影响下,对右下方的“礁屿”,转变另一种感知,凭着对《水浒传》中人物描写的记忆,头脑里立刻闪现“林冲夜奔”的画面情节:高衙内企图得到林冲妻子,利用陆谦设计陷害,将冲林发配沧州看守草料房。林冲因再次险遭毒手,一气之下杀死陆谦,火烧草料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逼迫上梁山——在心理启示的作用下,随着情感波动产生意象运化,逐渐幻化出“林冲夜奔”的艺术意境。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7张峻峰峥嵘 | 来宾石
赏石者审美意识的潜在变化,与社会生活、个体经历密切相关。曾经欣赏过的石头,只要留存在记忆中,若再遇到类似画面或造型时,就会联想起各种特征,随着视感与心理互为沟通,就有可能达到相似的审美效果。然而在“通感”条件下,不仅会诱发“视错觉”,而且还会造成意象混乱,使对比描摹的物象,因“视错觉”引起心理错觉,由此而脱离“真实”。对于赏石者而言,艺术形象必须符合理性认知,通过感性流变的意象,幻化合理的意境,如此才能从审美中获得“通感”的益处。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8张彩陶石
综上所述,赏石的“通感”现象,并不决定实际审美效果,因为主体经验容易导致忽视客体的形式,情感波动又会随之背离客体的内容,在这种“挪移”状态下,谈不上对审美对象真正的领悟形意,仅仅从似是而非的感觉中玩味偏离内涵的“随性美”。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9张同心 | 乌江石


 四 审美基因唤醒人的本质力量 
国人在赏石中的审美错觉,主要是针对“形”、“韵”感受,容易在特定心理影响下产生视感转移。由此透过对象表征,误感其形式与内容,凭借主观意志放大原不具有或少具有的美感,从而产生转移性审美趣味。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10张

宋元山水 | 长江油画石


按照绘画的原则,画面石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平面虽显显二维空间,但构图内容必须存在于三维空间中。欣赏画面石,总会调动起观者的想象力,展开对画面形象的描摹和类比,在平面构图与立体视感交错中,由于受心理制约往往会产生视觉错觉。按照雕塑原则,造型石的形状占据三维空间,但就物象或景象的完整性而言,实际形体总是占据四维空间。于是观者的视感,仅能局限于三维空间,由此对立体形象的类比和描摹,同样受视感制约而产生视错觉。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11张春眠不觉晓 | 梅花石
由于受“通感”心理影响,主体因视觉偏移产生审美错觉,对客体构图或构形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像,导致审美知觉偏移。不可否认,“审美错觉”依然是一种知觉的存在,只是审美过程与审美效果潜藏着意识对抗罢了。综上所述,“通感”造成视错觉,视错觉造成认知偏移,认知偏移造成审美异化,这一系列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正如黑格尔所认为,“通感”与“错觉”,造成主体与客体的分裂甚至对立,成为审美异化的主因,实际上是人的异化。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12张窗含西岭 | 长江石
可以肯定地讲:赏石给审美主体带来的错觉,离不开“通感”影响,在主、客观照下造成感官与心理偏离,对任何赏石者都难以避免。因为任何人在视错觉中领悟美感,只要乐于沉浸其中,就能成为意象生成与意境创构的动源,这是欣赏自然物象的审美条件,反映出人在意识潜能中的本质力量。显然,如果不完全受“通感”影响,对审美客体的形式内容具有理性的判断能力,就不至于造成感官与心理的偏离。笔者藏有一方《始祖》三江卵石(23×36×18cm),石形凹凸有致,身首结构合理,整体造型多变,头部耳廓明显,躯体屈膝显著,人物形象生动,犹如人类先祖。观者从水冲多变的卵石形态,随着联想和想象的深化,视觉心理产生波动,领悟到其形、意的内涵。于是《始祖》命题,不需多加思量,便会在主动审美条件下得到确立。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13张《始祖》 三江卵石 徐忠根收藏
从修辞学角度讲,“通感”并非是美学的专门名词,但人类具有丰富的感官世界,它是诱导审美感官的心理动源,如果能从感觉的细微处入手,通过形而上思辨厘清“通感”的利弊关系,无疑将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综上所述,无论什么样的审美场合、审美对象和审美方式,只要受“通感”约束,视感反应与心理反应必然产生冲突,这就要求欣赏者进行理性审美。由此而论,“视感偏离”是造成心理错觉的主要起因,直接由形象判断的不确定性,导致审美领悟与审美意象偏离。如果在国人审美基因制约下,把握住色彩、纹理、线条、构图、造型等形式关系,那么视感或意识互通就有了融洽的基础。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14张圣境 | 印尼玛瑙


在赏石活动中,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对审美主体带有“通感”暗示,客观上容易造成主体被动性审美,使情感意欲在意象转移中产生偏离。倘若以逆向思维对“通感” 进行诱因评判,客观上对视感领悟与意境创构起着互融作用,审美错觉与心理偏移也就随之减弱或消解。诚然,在理性审美的驱使下,领悟审美客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由此感受其“真实美”,对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具有启示意义。当今赏石艺术进入出多元化、个性化时代,因此探研“通感”的审美实质,摆对“通感”的利弊关系,将有助于培养或提高感性化的审美能力。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15张听涛 | 梨皮石本文完 The end

| 往 期 推 荐 |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16张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17张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图片,第18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通感”对赏石审美心理的影响(下)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