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太和门前“石别拉”的另解

故宫太和门前“石别拉”的另解,第1张

关于故宫太和门前两侧廊房边石栏杆望柱上的石之谜,几乎都在靠向“石别拉”-故宫的警报系统理解(据说导游考试有此题,并为正解)。(图01)

故宫太和门前“石别拉”的另解,第2张

 

在无史料的佐证下,推测前提需要确定功能的必要性,可操作性,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理解去解释一个六、七百年前的实物。

“石别拉” 源自满语“憋拉”(小号,鹿哨)的别称。而其中的警报传输原理过于“繁琐”,除了费时费人之外,几乎无实际操作性。而这些“孔洞”的石柱是明朝遗物,不会起一个满族的名字。

为了证明望柱石孔起“警报作用”,还举了一例,说“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起义打进紫禁城,石别拉还起过报警作用。”且不说这个“据说”是否有史料依据,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敲打响器或大声呼喊起到的警报作用远远快于启动石别拉报警系统。何况望柱石孔原本的作用,到了清朝基本弃之不用,乾隆时期彻底翻修三大殿大量的破损原件被替换掉,所以“带孔望柱”除部分集中外,其它基本是随意安置,无规律可循,不可能成为“系统”。

这些望柱上的石孔,我早年曾听到另一种说法,也写过博文,这些带石孔的望柱是明朝太和殿失火烧毁、还未重建、“御门听政”时期,供进入太和门广场仪仗和官员进场后调整参与人员位置的一种通讯指挥手段。  

通讯作用可能要比警报系统的可信性强一些。

故宫太和门两侧带有“石孔”的望柱主要在太和广场两侧的熙和门和协和门门前的坡道石栏望柱,以及内金水河两端进、出水口上方的栏杆望柱上(图02),而真正起声音传导作用的是内金水河两端上方、一边两个贯穿至下面暗洞拱券顶的望柱。(图03)

故宫太和门前“石别拉”的另解,第3张

 

故宫太和门前“石别拉”的另解,第4张

 

带孔望柱的孔径在6厘米左右,绝大多数为柱顶单孔,只有五处为双孔,即莲花柱头顶直洞,和莲花基座下方一个横向洞与柱顶直洞相通。双孔石柱头多为直孔贯穿,位于内金水桥暗河口两端上方石栏的中间两根石柱,石柱的贯穿洞直通暗河拱顶。

望柱贯穿石洞传递信息的方法如下:

用一只手掌拍打上面的孔,同时,另一只手掌靠捂住或放开柱头侧面的孔,使拍打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内金水河陡平的石砌河岸与水面形成“传音通道和音箱”,把信号传输到内金水河的另一端。另一端的人把耳朵贴在望柱孔上就能清晰地听到信号,信号码以几粗音几尖音表示特定的含义。据说摩尔电报码的出现是受此原理的启发。

这套信息传导系统的信号码有四种,即: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接到信号的人通过身边传令人跑向处于正在调整位置的人,调整的人低声口传信号,并按指令方位移动一步。

因早朝时天还没亮,而仪仗必须提前安排好,所有的活动都在昏暗中进行,不管是否有月光。

望柱浅洞用来插信号灯,主要是给内金水河的另一端负责传递信号的人看的,灯设三盏,插在指定位置的望柱头上,比如协和门坡道栏杆靠近抱鼓石的石柱(图04),由一人看管:不发信号时三盏灯都亮着,如要发信号就用一种可以遮光,却不影响空气流通的“灯罩”套住两盏灯,当另一端的人看到信号后,就套上自己这一边的一盏灯,表示已作好接收准备。

故宫太和门前“石别拉”的另解,第5张

 

为什么只有太和门有此装置,主要是“御门听证”在“太和门”(明朝先后称“奉天门”、“皇极门”)进出的门少,而且只能走内金水河上五座桥中、除中间御道上的桥之外的其它四座桥,上千人模黑走到这里,东、西同时依次过桥入场,站在规定的位置,根据官阶先低后高的次序,一层层向御道靠近,进入次序不能乱,

所有的早朝参与者,包括仪仗,执事,官员进入早朝广场不能大声喧哗,更不允许大喊大叫,所以调动人员时就需要一种特殊“信号传输系统”。这就是“望柱石洞”的作用。

故宫太和门前望柱石洞的“信号传输系统”作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法国吉美博物馆研究员给法中友协培训未来导游时的现场介绍。当时有学员不信,为了证明,讲解员请人把鞋带抽出,接出两米多长的鞋带绳,下端栓了旅馆的钥匙,放入不同孔中,浅洞有深浅最深大约一尺,而贯穿洞二米多都未到底。此系统在清乾隆时期的一次大修时被破坏,从此不再使用。当问及这个信息处于何处?回答:早年来故宫游览人听太监导游讲的笔记。而且有不同时期,有多人提到此功能。

(上文是分几段发在道友微信群里的。群内有人提出疑问,我将回复也附在这里。)

下面是回答道友的提问:

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不可能打出这个“贯穿洞”。

答:关于石柱打孔洞一说,我曾在上世纪的房山南尚乐村请教过老石匠:如果用铁凿子手工打直径六、七厘米的孔可以打出多长的石柱,回答是两米以上(两边对打,石匠有自己的两边打孔对准的技巧)。故宫三大殿须弥基座上把角的螭首散水多为明朝原物,看看那个出水口径,就知道手工打出望柱石洞不是难事。 

会不会是民国时期在故宫内举行“大典”插旗的孔?

答:望柱上的石洞不可能是民国时期的。如果民国时期打洞,只能在原地操作,这些护栏石柱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日晒,石质硬度大大减低, 极容易崩裂,凿深孔的成功率极低,何况那个年代的石匠铺,做这类石件也是先打孔洞再凿外形,以保证产品的成功率。即使民国时期需要插旗装饰,也无需打孔,用绳子捆绑方便得多。

这些带孔望柱是什么年代的?

答:乾隆之前带孔望柱是明朝的。清朝以后此系统基本不用。乾隆时期曾彻底翻修“三大殿”,替换过大量的破损石栏杆。中国建筑的更新就是“翻修”,把原建筑的组件从外到里,一件件“翻”下来, “破损件”能修则修,不能修就替换新件,最后按由里到外的次序组装,恢复原状。所以今天故宫内出现无规律的带孔望柱多为乾隆时期翻修“三大殿”后的结果。乾隆之后故宫内没有大规模翻修,绝大多数石栏杆不会有移动。今天在故宫内的绝大多数带孔望柱分布无规律,数量极少,不可能成为“完整系统”,同时也说明带孔望柱是“乾隆制造”的可能性极小。

带浅洞的望柱能不能起扩大“小铜号”声音的作用?会不会是仪仗插旗用的?

答:带浅洞的望柱能不能起扩大“小铜号”的声响,起传声作用。 只能靠实践检验:使用时要把小号的外口放入石孔内,只有吹号人站在一定的高度,使人嘴,号嘴和望柱孔在一条垂直线上,才能使上力吹号,,否则无法把号吹响。这种窩着胸的吹姿不是最好的吹号姿势,会影响音量。目前所见带孔望柱都比较高,只有两米以上的人才可能勉强作这项工作,既然声音扩大的极有限, 操作又比较麻烦,这种系统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

带有贯穿洞的石望柱只存在于内金水河进出口暗河口上方的拱券处,一端两根,两端共四根。其它浅孔插“信号灯”。

早年南方卖夜宵的商贩,用一种带拎把的油灯,拎把中间有一个方形“楔”。摆下挑摊时,把灯拎把翻下来,用两边的小铁环卡在灯座上,起固定作用,再把方形楔插入摊板上的方洞里。我推想传声信号灯插在孔内是能说的通。因为信号灯准确的固定位置很重要,特别是在黑暗中,所以不用人提 。三个灯的看管和使用有一个人即可,整个收发系统传递共六人:两人管灯,两人听信号,两人发信号。至于望柱孔洞是否用于插旗,如果是大旗,旗杆较粗,石孔太浅太小插不进。如果作仪仗插旗,望柱石孔的数量太少,且不对称。插仪仗旗可振声威,显排场,乾隆不会废弃。

会不会是逢年过节时的装饰灯杆?

古代的提灯和吊灯都可以摆放,大型的用三角架,小型的就利用灯下端的圈箍中的竹板弹性卡在望柱头上,不管是石玺柱头,还是莲花柱头都可以卡住固定。有老照片显示宫内节庆时乾清宫前的高台御道石栏龙凤望柱上套有统一的油灯(图05、图06),说明清朝时望柱上放灯不必打洞…

故宫太和门前“石别拉”的另解,第6张

 

故宫太和门前“石别拉”的另解,第7张

 

会不会是插“更旗”用?

答:插“更旗”的可能性不大:上早朝是大事,参与者不可能误时,到了现场按总指挥安排,时间有鼓楼的“更鼓”通报,早朝前,天还没亮,一般人是不能提灯进宫的,稍远一点的东西是看不见的。

“望柱石孔为传讯系统”在无史料记载的情况下,有多大的可信性?

答:对任何一种历史遗存的考证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史实依据基础上。此信息源自早期来京旅游洋人,在游览故宫时,聘请曾在宫里作太监后被遣散出宫作导游时介绍的。有游客记录下这个信息。为什么会有多人,不同期都记录下这个信息?我曾调查过:故宫开放初期,在太和门前东侧协和门两侧的廊房里开有茶室,洋人喜欢把茶桌放在廊房外的高台上,一边喝茶休息,一遍欣赏皇宫。而带有孔洞的望柱就在茶座高台附近,好奇的洋人会随口向陪同导游询问,有此答案很正常。信息来此曾在宫里当差的太监,这个信息很重要:紫禁城里的太监是从明朝一代代收徒拜师,传承下来的,明清太监的生存信仰支柱是“忠”“义”,对主子必须“忠”,对师傅必须讲“义”。奴才为忠主而叛师为大忠,为主诛师而行孝为大义。明代有多朝大珰被诛杀后他们的弟子多能继续留在宫里,可以供奉师傅的牌位。这种“师承关系”维系了明清紫禁城内太监的培养,管理,养老,不断更新的良性循环。明朝的太监喜欢修庙建观,说白了就是为自己找一个“百年吉地”,以高道法僧的名义,建墓塔留传人世。我们从今天遗存的石景山模式口田义墓(图07),和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后面的“藏式塔林”(图08.今无存)就能看到这里墓地能很好地保存下来,和太监师徒关系“义”的维系有关。

故宫太和门前“石别拉”的另解,第8张

 

故宫太和门前“石别拉”的另解,第9张

 

所以明末大太监魏忠贤被清除后,他在碧云寺修建的生圹依然完好无缺地保存到清康熙年间,这和魏忠贤及其弟子一代代奉养碧云寺有关。由于紫禁城的太监有这种“忠主义师”的信条,尽可能多地了解宫内的事,伺候好主子,是每个奴才的必备的“常识”。太监介绍望柱石洞的功能是可信的,也是可行的:作为太监导游没有必要编造出这种故事(不排除有的宫闱之谜是编造出来的)。因清朝以后不再使用这个系统,乾隆时翻建又彻底变了样,不在这个区域服务的太监也不会注意到这些“石孔”,石洞望柱所处位置偏僻,一般人也不会走到这些地方,所以知道的人越来越少。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故宫太和门前“石别拉”的另解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