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乾隆的书法艺术,第1张

试析乾隆的书法艺术,图片,第2张

作者:高水然

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代皇帝乾隆(名弘历)是很有才能的,他的书法艺术为中国节法艺术的殿堂增添不少光彩。他将中国历史上王、虞、欧、褚、张、怀、颜、柳、赵诸家书体熔为一炉,特别是继承了“二王”的书风,创出一种体现了阳刚之强,阴柔之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乾隆体”,难怪他的字在当时己流遍祖国各地,尽人皆知。

试析乾隆的书法艺术,图片,第3张

但是,时至今日书法界对他的字却褒贬不一。贬者大约有两种说法:第一,说“乾隆体”俗而糜弱,第二,说“乾隆体”包含着浓重的“馆阁体”的味道。

“俗而糜弱”这句评语实在太概念化,太抽象了。本来,欣赏书法艺术从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乾隆体”被人理解为“俗”,这是评论者的武断和误解。乾隆的字,不夸耀,少做作,柔中有刚,如行云流水,便于人们欣赏和学习。大概是这个原因,被一些人贬之为俗了。实践证明,书法这门艺术高雅得特别了,就很可能走向其反面,倒成了平庸不堪之作。而“乾隆体”正是介于高雅与平庸之间的一种雅俗共赏,乐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艺术。艺术的功能是什么?简言之是通过优美的形象、声音、线条、色彩给人以感受、启发并且应当让更多的人乐于接受、欣赏,起到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目前,所谓“现代派”的书法作品,自以为不俗,将其标榜的多么“高”多么“雅”,可有谁真正的买账呢,由此可见,哪个“雅”哪个“俗了”。

试析乾隆的书法艺术,图片,第4张

说到“乾隆体”“糜弱”,以我的看法,弱了点是有的,但不是很弱。这个弱,不应理解为软弱,应是柔弱。乾整的字多属行书和行草,用笔善中锋,“草贵圆”,乾隆的字在结构上方折的部位常常出现圆转的成分,好象是“糜弱”了,其实这正是行草书体的特点所在。

说“乾隆体”内有浓重的“馆阁体”味道,“馆阁体有什么不好?使我费解的倒是不知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又是谁竟将好端的“馆阁体”一个巴掌打入冷宫,宣判成书法界的“罪犯”。《辞海》曰:“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试场文字的书体,其特点为字形匀称,墨色乌亮。明成祖命沈度书诏令,文正圆润,成为标准的官体。清代益加工整,程式甚严”。这里,我们只能理解到书写“馆阁体”的难度以及“馆阁体的严谨不苟的字形,找不到馆阁体”的弊端。老实说,“馆阁体”其实就属于正楷的范畴。明清时代,科举制度要求入仕者必领写好一笔端端正正的楷书,其目的无非是叫人写字要老实、认真,不准敷衍了事。今天的学书者不也应如此吗!

有人批评馆阁体?呆板无变化,阻碍了书法的革新和发展。我认这是对“馆阁体”偏颜的看法,世间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既有它的优点,同样有它的缺点,没有绝对好与坏的东西。“馆阁体”在严正端庄上要求太过,似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要掌握它,非下苦功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是刻板了些。但这并不能说明“馆阁体”限制了其它书体而不能创新了。明清时期,书家辈出,书体也各有千秋,谁限制了谁?问题不在于“馆阁体”限制了谁,而是那些平时惯于马马虎虎,以丑以怪为奇的人,感到了在学习传统的楷书时有一条严酷的绳带束缚着,他们不愿受这种束缚,反过来就痛恨痛骂,情不自禁地倒向了“馆阁体”的对立面去,专门找一些千奇百怪的字体和“馆阁体”对抗,美其名曰:“创新”“革命”。甚至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于不顾,去寻洋味,搞空中楼阁,我看最终是要被历史淘汰的。

试析乾隆的书法艺术,图片,第5张

乾隆的字,结构严谨,奔放而灵活、,姿态雄健,妩媚多姿。他的行书,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挺拔俊秀,潇洒洗练,既守法度又有新意。字里行间飘逸着一股中国特有的堂堂正正的书法艺术之英气。

当然乾隆不是一个专门的书法家,就是历史上专门的书法家一生中所写的字,也不可能字字珠玑,在一定程上也有不少败笔。乾隆的字也是这样,他的字有些确有纤弱的毛病。他的榜书有些字似乎中锋用笔太过,缺妙变化,显得呆滞无生气。但无论如何,瑕不掩玉,乾隆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是应予以肯定的。

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开放,艺术界也不例外。但是还把乾隆在中国书法艺术殿堂大门外,并且连个末流书法家也不给,似有点太不公平。我们要将加在乾隆头上的不实之词统统抹掉,还乾隆一个书法家的本来面目,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有益的而无害的。

(原载《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试析乾隆的书法艺术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