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第1张

知道麦克尤恩是在余华的一篇《麦克尤恩后遗症》。余华说自己曾经用一种医学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杰出,“那就是在阅读了这个作家的作品之后,是否留下了后遗症。”而他,“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抚摸刀刃的过程,而且是用神经和情感去抚摸,然后发现自己的神经和情感上留下了永久的划痕。”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处女作及成名作。麦克尤恩因此获得了次年的毛姆文学奖。这本书由八个短篇组成,照他自己的话说,“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很多都是边缘人、孤独不合群的人、怪人,他们都是和我有相似之处。我想,他们是对我在社会上的孤独感,和对社会的无知感,深刻的无知感的一种戏剧化表达。”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图片,第2张

伊恩·麦克尤恩

我阅读感受印证了这些话。在其表述之外,我亦感受到了很多的惊喜与惊吓。

此前很少读到类似的全然描写边缘人格的故事。村上算是一个,如果可以拿来类比的话。然而村上描写的边缘人格和麦克尤恩的是很不同的。

麦克尤恩所写的边缘人在开篇的时候的心迹给人的感觉是完全正常的,常常是在突然间毫无征兆却又似自然而然地变成边缘人,甚至是具有变态人格的边缘人,他的风格更加的幽暗和阴冷,坦诚而不带情感的描述,忠实地还原了人物走向边缘和罪恶的一切心理细节。

有时你会想,麦克尤恩能完成如此具有真实感的叙事,在他未动笔的那些时间里,内心怕是演习了无数的罪恶和堕落。

在豆瓣读到一些书评,看到许多人将麦克尤恩和卡佛类比,我很疑惑。一是因为这本书包含的八个短篇之间的叙事风格是不尽一致的,有很多其他的名作家的影子,二是卡佛大多是写再平常不过的普通人,写他们在现实的困顿中挣扎的内心,与这本书要表现的内容截然不同。

即便单从叙事上来说,卡佛与麦克尤恩的差别亦是很大的。

卡佛是公认的极简主义大师,他的语言省俭而有力。简洁了当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是每个写作者都应当具有的品格,而卡佛将这一品格推向了一种新的高度,以致文本的解读有不确定性、多义性。相比而言,麦克尤恩的叙事有足够的陈前交代,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原型,而后在故事的发展中逐渐推翻,在这种转折下揭示人心产生这种变化的深层次根源。另外,麦克尤恩的叙事喜欢长时间从头到尾地聚焦人物的内心,类似于电影中的一镜到底。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想到卡佛?我猜是某种共同具有的叙事品格及阅读时可能给人的某些负面联想。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图片,第3张

雷蒙德·卡佛

依照上文麦克尤恩自己对这本书的总结,可以想到大陆读者对本书可能会有陌生感和隔膜感。本书写自差不多三十年前,不仅是人物、故事情节、题材上有距离,社会环境也颇不同,产生这样的文本,背后文化基础的差异亦是巨大的。头一次读到这样灰色阴郁的小说,在文学接受上必然会有脱节。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人看了之后觉得颇有共鸣,包括我。小说描写的那些生活中令人绝望的细节、那些伴随一生的孤独感、自闭及报复的倾向及对社会的无知和试探性地了解的举动,不过都是日常中内心深处一些情绪的放大。如果你能敞开胸怀读下去,总能从“他们”中找到一部分你。这即是麦克尤恩叙事上的天才。

1

《立体几何》的前半段,充斥着烦躁慵颓的细节,在他的小说中,似乎所有的夏天都给人这种感觉。前半段容易聚焦在丈夫和他祖父的那些几何学和魔术之类的东西上,读到后面突然穿插夫妻感情的裂缝的描写,可能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在这之后的争吵和埋怨写得非常客观和日常化,一直到抱怨导致了暴力,长久以来因冷漠和疏远积压的怨气就在快要爆发的当口,叙事也仍是不紧不慢。

但就在此时,人心有突然的转折。罪念似一株小火苗陡然燃起,而在表面却丝毫没有动静。我也是看到后面才逐渐明白的。丈夫不堪烦扰而产生谋杀妻子的念头,这一情节严重被弱化,仿佛主人公仅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游戏,做一次有趣的探索。

一直到最后,在妻子痛苦和迷惑的呼救声中,丈夫的双手丝毫不受干扰地落下去,那种积怨才正面亮了相。

这正是文本巨大的张力所在,而前文中的大段关于“立体几何”的描写,不过是情感破裂的导火索,和最后施害的一个道具。

2

《夏日里的最后一天》似乎也可以简单粗暴地用两段式的分法来分析。

前半段交代了男孩内心深处的一个心结,即丧母。同时对珍妮的母性——对男孩有弥补作用的母性有很多正侧面的描写,如房客凯特的儿子更愿意亲近珍妮这个胖女人,而不是自己的生母。

珍妮与男孩逝去的母亲,两个形象在之后的叙事中渐渐地重合了。男孩再次拥有了母爱一般,而珍妮对男孩也怀着类似母亲对孩子的感情,两人关系渐亲密,在一起的整个假日、共同拥有的小船时光,都充溢着温暖、恬然和满足。但麦克尤恩让这一切在夏日的最后一天里,在承载着很多温情记忆的小船上十分滑稽地戛然落幕。

他的意图我不明白,我只是实在感到伤心。

我开始想这个刚得到温暖的男孩以后的人生,当湖面归于平静的时候,他将再也没有夏天。

3

《家庭制造》讲述的最重要的故事无疑是乱伦,不过这部分却是我读来相对无感的一段,倒是开篇长时间对男孩的描写拉近了我和这个形象的距离。

不仅是男孩的天真、对性事怀着的那种好奇、男孩对着大人世界的那种指指点点、他和关系最好的朋友一起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及对盗窃和欺骗这样的行为所持的那种态度,都有麦克尤恩要表达的东西。

也许有可能是作家写作时夹带私货,但若是少了这部分,整个故事一定无趣许多。只有这样的男孩,在寻求性体验未尝时对妹妹的举动——借用余华的评价——有着触目惊心的天真。

4

读完《舞台上的柯克尔》,我有点儿迷惑于柯克尔和那个导演哪个才是真正的焦点人物。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其中的每个人都在演一场又一场戏。

因为整个事件本身是十分荒诞的,而演员们及导演对此仿佛视而不见,能一本正经地坚持下去,真是实实在在地考验演技了。

读到导演的那句“别让我看到勃起,这可是场体面得演出。”我就笑了,在我看来,他亦是在演一场戏,演一场可能给圈里人看的戏,只不过艺术探索,最终变成了一场闹剧。

柯克尔在舞台上的假戏真做,对台上的其他演员即使一场好戏,不过柯克尔与众不同的是他离开了荒诞,进入了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表演对于观众才是真实可信的。换句话说,柯克尔才是整场戏剧中唯一一个完美演出的演员。

所以在结尾离开舞台时,柯克尔才会告诉在圈内有极大势力的导演,叫他放心。

我猜测麦克尤恩在借着柯克尔表达自己对于戏剧的一些看法。但概括地看,我真不明确这篇有什么意图,或者说在表现什么。

也有可能只是麦克尤恩本人一次荒诞叙事的尝试。

5

《蝴蝶》在我的感受,是八个短篇中阴冷入骨的一篇。第一次读完老实说还没有搞清楚这篇的厉害之处究竟在哪里,只觉得故事中的女孩太天真和纯洁,她的离开也委实让人心碎。

我想了很久这个男的,没有琢磨出来他的一点儿心理。

这个故事的叙事人从头到尾都是这个男孩,但他前后的说法却不一样,前半段我基本没有想过可能是这个男孩对小女孩下的手,直到那条街道反复地出现。最近看到单向街的一场本书有关的访谈,读到余华、张悦然、陆建德等的一些讨论,受到启发,才渐渐明白这本书实际上是在写成长过程中的孤独,这也印证了麦克尤恩本人的说法。

亮点在于这个过程实际是个偶然,前半部分在女孩的请求下,他像个大哥哥一样陪着她做许多事,直到他给女孩买冰激凌,擦拭女孩嘴上的痕迹,才不易察觉地有了其他想法。

所以才有对男孩施害过程的一种弱化,变成了“轻轻地一推”。

也许如张悦然说的,这个男孩并不感激小女孩的陪伴,反而有一种类似报复的情绪,即不需要她的打扰。

我看到可能走出孤独的一个出口,被男孩亲手扼杀,觉得这种心灵委实是很可悲的。

6

《与橱中人对话》描写的是一个受母亲控制,没有得到正常成长的大宝宝,在母亲离开后,试图通过努力自己生活的一些遭遇。

他的特殊,以及怀着极度的纯真,让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且屡屡遭受歧视和欺负。

只有一个大宝宝才能同时在现实的复杂生活中保有这样程度的童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被主厨欺负之后有那种报复反应——将一桶滚滚的热油浇在他身上。

此时的主角已经对成人社会颇有适应度了,因为他已经学会掩藏自己的动机。

值得玩味的是他得逞之后突如其来的失落感,他已对这个社会彻底失望。他甚至天真地想主厨活过来,想再次钻到漆黑封闭的空间,贪恋那点儿安全感。

这不妨可以理解成一种类比,那些尚不成熟的,或者对社会存着天真幻想的人,初入社会,开始探索,然后遭遇挫折,心受打击。这时就有两种情况,一是即是天生携带的幼稚症犯了,另一种,是这个社会对“新人”的恶意和不宽容。

我们每个初入成人世界的人都会有未知感和孤独感,也许只有成长可以使我们不必呆在橱中,能够自由行走。

7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讲一对年轻的恋人最初的虚弱的爱情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走向成熟的故事。

意外,即一只怀孕的大胖老鼠被打死。

老鼠的这种脆弱及生命的猝不及防的消逝,给这对恋人仿佛提供了一种示范,一种不好的联系,然后两人对他们感情的态度就忽然间的发生了变化。

于是没有糜烂颓废的生活,磨碎失踪的渔网、未清扫的垃圾、难闻的气味等一切令人绝望的细节被扫除一空,他们离开这里,决定出游。

这是结合了很多人意见之后得出的解读。若问我自己读到了什么,我只觉得他们早该如此。

无论他们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一旦进入堕落无谓的漩涡,就企盼的他们逃离,坚决地逃离。

8

《化妆》里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退休女演员对孩子的控制欲,这透露出的女演员的失落、不甘,以及一种报复性反尝。

正是其中的一场场反尝,讲明了女演员这种极端自私的心理的来源。

全文对男孩的内心有无比细腻的描写,同时从侧面透露着女演员内心的扭曲。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面具生活,可以说是构建了一个本我之外的真我。

演员这种身份的安排用意也在于此。失去了这种身份对她来说即失去了真我,因此她在现实中仍然不断地在寻找和构建。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图片,第4张



麦克尤恩的这些短篇阅读的门槛都不高,难处是在理解人物的种种心理动机,因为他揭示的是意识和潜意识交接地带的经验。而他的揭示,是一种华丽的技巧,将奇诡之事写得若无其事,平平淡淡地演绎震撼,有时候会非常的不适应。尽管之前说过,每个人物,都有一部分我们。

这本书的震撼之处就在这里,“平地与深渊,生与死,真实与玄幻,伦常与变态之间的界限恍若蛛丝般轻薄,看后令人或怅然或倒吸凉气,同时又觉得其魔力不可抗拒。”在走向极端之前,每个人物都是那么普普通通,那么正常。

本书的出版,在当年的英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令27岁麦克一举成名,短时间内成为年轻一代的文学代言人。

有媒体甚至认为,这是一本为英国小说开辟了新方向的珍罕之书。而对麦克尤恩本人,这本书也在他的文学生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图片,第5张

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很多作家的影子,能使你回忆起很多类似的阅读体验,卡夫卡、亨利米勒、纳博科夫。

但最终这些篇目组合在一起,就是独特而唯一的麦克尤恩。

本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方方面面都与我们常读到的故事不同,读懂也是很难。通常小说中的要素,情节、语言、动作,它面面俱到,但都被不同程度地弱化了。只有人的内心的那种变化是全程可见的,是小说感染力的核心所在。

也因此,这些几乎是禁忌的题材,才能如此接近人心。

余华说“我相信麦克尤恩在阅读了纳博科夫、亨利·米勒和菲利普·罗斯等人的作品之后,肯定是在别人的镜子里看清楚了自己的形象,然后写下了地道的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这家伙二十多岁就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读一读《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这本书,就可以看到一个天才是如何诞生的。”

这本书在我的阅读结构中算是非常独特的一本,实实在在地挖了我对小说局促认知的墙角,也许阅读它真的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的知识储备,不然仅仅是读到,不能真正的理解。

要说他给我的写作带来了什么,并没有。有的可能仅仅是种启示,即是他对于人的内心的种种欲念和动机读懂掌握和理解,他的技法太天才,关注的主题又太深刻,委实是难以学来的。

但我可能会更有勇气去描写边缘人里共通的人性吧。

我亦感到“神经和情感上留下了永久的划痕。”平地与深渊,生与死,真实与荒诞,伦常与变态之间的界限恍若蛛丝。


/

/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图片,第6张

xay.s

96年慵懒体贴的巨蟹座星人

“没看过的书不会写评论

拍的照片都是相机和人一同驻足过的地点

听的歌也一定是经历过的心情

灵魂始终是个自由散漫的旅行者

写写唱唱,走走停停”

微博:HiFr-thi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