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

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第1张

鲜卑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北方民族,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人张穆(1808-1849)《蒙古游牧记》卷一《内蒙古哲里木盟游牧所在·科尔沁》:“秦、汉……鲜卑地”,科尔沁右翼中旗“旗西三十里有鲜卑,土人名蒙格”,在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古勒河附近。

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图片,第2张

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图片,第3张

蒙格罕山鲜卑洞位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胡硕镇西15公里处罕乌拉嘎查西南3000米山坡崖壁上。

蒙格罕山,原名“鲜卑山”,亦称“奎屯乌拉”系蒙古语,意为“汗山”,蒙格汗山因鲜卑、契丹人居于此故又称鲜卑山,为东部鲜卑发祥地之一,汉晋时期鲜卑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鲜卑山”反映鲜卑诸部落的迁徙,鲜卑的原始信仰、对祖先的崇拜,也反映了鲜卑的历史变迁。该洞穴题记为研究鲜卑民族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图片,第4张

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图片,第5张蒙格罕山鲜卑洞1

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图片,第6张

蒙格罕山鲜卑洞2

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图片,第7张

蒙格罕山鲜卑洞3 

 鲜卑洞穴距山底80米,3个崖洞均在崖壁上,属人工凿成,分别为:洞一、洞二、洞三,间距10米。洞内均有古代题记,年代不详。其中洞一:洞口宽2米、高1.6米、洞内宽3米、深2.8米、高1.9米,有题记5处。题记一,有汉字8行,有“河南山”、“石口独处”、“耳”、“花”、“保王口平安”等文字;题记二,蒙文二行;题记三,臧文一行;题记四,有汉文“今日”2字;题记五,有汉文“山人”2字。洞二:洞口宽1.6米、高1.5米,洞内宽4米、深3米、高1.6米。距洞口约1.6米处有汉文题记1处,可辨认有三行,内有“黄”(第一行),“非”(第三行)等文字较为清楚。同时,有刻石2处。洞三:洞口宽约2米、高1.6米、深2米,内有刻写的契丹文1处。

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图片,第8张

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图片,第9张

蒙格罕山鲜卑洞发现于1982年。2008年10月10日,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政府公布为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等。

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图片,第10张

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图片,第11张

另,1991年在科右中旗吐列毛杜镇元宝屯嘎查北玛尼吐艾里西北2000米山坡流动沙丘上发现鲜卑遗存北玛尼吐墓群。北玛尼吐墓群共有123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身侧卧葬,随葬的陶器以轮制的壶和手提罐为主,还有侈口舌状唇壶,包含有较多的匈奴文化特征。其大致时代应在公元2世纪初至公元2世纪下半叶。

终  审:唐   娟

复  审:马图雅

初  审:吴艳荣

编  辑:王丹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专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右中旗蒙格罕山鲜卑洞(四)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