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老师讲三焦,第1张

邓中甲老师讲三焦,图片,第2张

最后一个,作为脏腑理论里面,有一个附录,是一个三焦问题。直到现在,三焦在很多的参考书、教科书里,都往往列上了,但都是一种次要的附录,因为历史上对三焦的争论比较多。《黄帝内经》提到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大家如果有时间翻一下《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提的三焦,上焦、中焦、下焦,既讲了部位,也讲了它的形态,尽管不是很精确,实际上我们体会它是有实质性的。到了《难经》,它对三焦作用提到了一个“元气之别使”,所以三焦从作用来讲,一个是气道,一个是水道。从功能来说,历代都比较统一,气道和水道。对于它有没有形质,是个什么东西,一直争论比较多,《难经》提到“有名无形”,由于《难经》属于经典之一,是《黄帝内经》之后对中医学贡献比较大的。我们中国古代有个传统,前人讲的要尊重,经典不敢违抗,《难经》既然提到是“有名无形”,那又怎么样考虑它的形质呢?就把三焦看做没有形质了。逐渐地看做3个部位概念,仅仅3个部位概念,跟《黄帝内经》上并不完全符合。如果说三焦是3个部位概念,那人体在三焦中运行的不应该仅仅是气和津液,血也是在这3个部位里面走,仅仅是行于脉中而已,它怎么只提水道和元气之运行,所以对于这个矛盾,很多医家都在动脑筋。很多医家讲到三焦,有的含糊,有的隐隐约约讲点它的形质,不敢多说,其中对三焦的形质讲得比较突出的有3个人:李东垣、张景岳和唐容川。我觉得李东垣很聪明,他说三焦《难经》讲“有名无形”我不反对,我不敢推翻,他说“有名无形”其实是指“有名无状”,“有名无形”的形,有形质和形状两个含义。《难经》讲的不是没有形质而是没有形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当然他很聪明地就把概念换过来了,有些人体的组织可以没有一定的形状而是有形质的。张景岳说的三焦是“囊括一身之大囊也”,也就是说它不光是个部位概念,它有形质,如果把一个大皮口袋当作包囊五脏六腑的容器的话,皮口袋本身就是三焦,张景岳这样提。当然到了晚清时期,现代解剖学开始传来了,解剖发现人身体里面有很多,唐容川说三焦就是油膜,说像肠系膜这一类就是三焦。血不在这里走,有气和津液渗透,所以越来越向形质这个方面靠拢。如果我们把历来医家所讲的三焦概念整个归纳一下,古人对三焦很多种说法,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翻一翻,20世纪80年代这种文章也比较多且复杂,近年来,这些对中医自身理论的规范和研究深入的文章很少,因为这类理论研究不算研究了,现在的研究要拿兔子、老鼠来证明这才算数。 

 古人的理论归纳起来:第一个,作为三焦,有气道、水道、通行阳气阴津这个功能,是统一的,公认的。第二个,它属于少阳系统,位居半半里是它的重要特点,以小柴胡汤证为例。小柴胡汤证中的少阳,包括了三焦,包括了胆,所以小柴胡汤吃了以后,正如《伤寒论》所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同时它的病机除了邪踞少阳三焦、半表半里之外,还有脏腑的胆胃不和。第三个,三焦包容相应的脏腑器官,主人身的上中下各部位,不一定是脏腑,是上焦、中焦、下焦这种概念,综合这个,我觉得再结合《素问·痿论》里头提到的,“肝主身之筋膜”。筋和膜的关系前人认为它是一个系统,膜为筋之延展,筋为膜之束聚。筋把它延展就是膜,膜束聚了就是筋,是一个系统,少阳厥阴本身是一个系统。所以结合这些内容,应该说三焦实质是广泛存在人体内的膜组织,只有膜组织符合上述这些特点。因为膜组织通透阳气和津液而不走血液,而膜组织能包容全身,脏腑器官外面都有膜,属于少阳半表半里概念,皮毛属太阳所主,肌肉属阳明所主,到中间就是半表半里。实际上这半表半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抽象的部位概念、病位概念,譬如说《伤寒论》讲到小柴胡汤,它反映邪气在少阳部位,“血弱气尽,腠理开”,血弱气尽就是形容正气有所不足,外邪容易突破体表皮毛太阳这个层次向里,但没有完全入里,属于半表半里。“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因者顺也,邪气顺着进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这一段过去往往解释说正邪相争在胁下,胁下事实上是肝胆经脉经过的地方。1979年我在大学进修班,在课堂听了,就在想,为什么邪正相争不到别处去,偏偏在这胁下呢?然后再读读《黄帝内经》,读读整个表里概念,发现它是相对的,人体的背是表,腹是里,只有两胁是半表半里,既连着表又连着里,既不在表又不在里,属于一种抽象的半表半里概念。对所有的膜组织来讲,膜不是在体表,都是在内部,从表来讲它是在里,从脏器器官来讲,它又在脏器器官的外面,在它的表,它实际上是半表半里。我们再看人体现在存在的器官组织,中医把它们分成5大系统,皮、肉、筋、骨、脉,肝、心、脾、肺、肾,然后六腑等这全都分完了,就这个膜分到哪去了呢?实际上,它就是半表半里这个层次,由于它在人体分布最广泛,脑和骨头外面都还有脑膜和骨膜,你就说三焦和心包络相表里,厥阴和少阳,心包络也是心脏外的一层膜,仍然是膜系统,这个系统是人体最广泛的,所以没有哪个可以和它匹配,称它为“孤腑”。所以很多像传染病这类的,特别涉及湿热,中医觉得病情较深重,特别湿热为患的传染病,都把它叫“邪伏膜原”。原,大也,平也,广泛的侵犯膜组织的病变就叫邪伏膜原。唐容川讲的,肠系膜就是三焦,三焦应该是人体的膜系统。 

邓中甲老师讲三焦,图片,第3张​ 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肾和心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较多,后来对肝的研究也多了,脾的研究是很早就有了。作为三焦这个脏器的研究,往往有很多书,说不清楚。就光说部位,自己也觉得不踏实,就附个三焦提供参考,现在疾病的研究也好,新药的研究也好,或者临床疾病研究也好,最薄弱的,涉及水液代谢。因为很多水液代谢疾病涉及微量元素的代谢,这方面就涉及三焦膜的渗透。有一次跟四川大学工程学院的老师们讨论,他们提到西医学进入第三代叫元素医学了,他们就在搞这个方面,然后大家聊到人体平衡,用中药来调理体质。后来我觉得这个跟三焦有关系,阳气阴津的渗透,现在大家注意看新药,实质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我们中医治疗水湿病变,应该讲特别是湿,水湿痰饮4类中的湿,湿是无形,而且针对这个的治疗方法特别强调三焦分消,上焦的开宣肺气,气行而湿化,中焦的芳化,下焦的淡渗,三焦分消,都离不开三焦的理论和前人的实践。所以这方面的理论,得不到规范系统整理和临床验证,很难在临床上找到出路。这方面的理论整理得不清楚的情况下,就阻碍了中西医结合对这方面的研究。这里对于高层次的同学提示一下,对于三焦生理病理的研究很重要,也可能在研究当中找到一些结合突破,这是作为藏象后面补充的一点,所以我说三焦是对人体广泛存在的膜组织的一种通称。深入研究和规范三焦理论,对完善中医藏象学说和脏腑生理病理相关的理论,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微量元素代谢紊乱在内的水湿痰饮病变,有着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邓中甲老师讲三焦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