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汉 | 汉水主泓入江口的5种代表性看法

话说武汉 | 汉水主泓入江口的5种代表性看法,第1张

话说武汉 | 汉水主泓入江口的5种代表性看法,第2张

《禹贡》记载汉水入江处以大别山为坐标,讨论先秦时期汉水入江口首先应确定《禹贡》大别山的方位。

东汉学者郑玄据班固《汉书·地理志》确认《禹贡》大别山在汉末庐江郡安丰县西南,所指应当就是现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脉。以后随着汉水主泓入江口上移至今汉阳龟山北麓,于是晋代学者开始感到汉儒将《禹贡》大别山定在安丰县西南,离汉水入江河道太过遥远。

当时政治军事家兼学者的杜预在注释《春秋左传》时,对大别山的方位提出了质疑,认为“二别近汉之名,无缘反在安丰也。”他同时提出春秋时期吴楚之战所经过的小别山、大别山均在汉晋江夏郡境内,这一说法开启后来学者在今大别山脉以西寻找《禹贡》大别山的新路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尽管在注释长江与沔水(汉水)汇合点时,认为沔水(汉水)与长江在衡北翼际山即汉阳鲁山北麓汇合,但他并未将鲁山即古代所称的翼际山当作大别山,相反他在同书注释沔水即汉水入江口时,明确表示不知大别山位置所在。

话说武汉 | 汉水主泓入江口的5种代表性看法,第3张

明 汉水入江有多处

然而历史下延到唐代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称:“鲁山,一名大别山,在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在这里,李吉甫一方面准确指明了当时汉水在汉阳县鲁山北入江,另一方面又主观臆断,首指汉阳鲁山为大别山,从此开启与《禹贡》大别山的混淆之端。

由于李吉甫的说法与汉魏六朝以来人们对汉水从汉阳鲁山北麓入江的实际认知相一致,又化解了人们对汉儒将《禹贡》大别山安置在安丰县西南离汉水遥远的疑惑,同时也契合了杜预关于大别山在汉晋江夏郡的猜想,于是一经提出,便得到众多人首肯响应。例如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卷27汉阳军大别山条:“大别山在沔(汉)阳县东,一名鲁山。”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十九汉阳军风俗形胜条,援引多种记载称汉阳县北有大别山。

明朝嘉靖《汉阳府志·方域志》:“大别山,郡城北,三国南北朝皆为要地。《书·禹贡》'内方至于大别’,即此。”明朝周圣楷撰《楚宝》称“大别山在汉阳县东北半里许,乃江汉合流处,山若巨鳌浮水上,晴川阁踞其首,方亭踞其背,登眺之美,各极其致。《禹贡》'内方至大别’《左传》'吴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大别’,即此处也。”。

话说武汉 | 汉水主泓入江口的5种代表性看法,第4张

清 汉水入江有多处

进入清朝以后,学者们醉心于考订校释古典文献,乾嘉学派又具有崇尚汉儒的倾向,于是他们中有人重新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自唐代之后流行的汉阳鲁山即《禹贡》大别山之说,实际上是违背《禹贡》经文的张冠李戴。其致误根源是“因吉甫之附会;吉甫之附会,成于杜预之致疑。”他们于是纷纷撰文对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指汉阳鲁山为大别山加以辩难,连带涉及杜预“二别无缘在安丰”的质疑。

乾隆时代学者王鸣盛在《尚书后案》辨正指出:“《左传·定四年》:吴子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史皇谓子常必速战,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盖此山实在汉水之东。观子常“济汉而陈”,则已明明在汉东矣。······大别之在安丰明矣。”

乾隆时代另一大学者洪亮吉,撰写《释大别山—篇寄邵编修晋涵》,更是罗列十四个方面论据痛驳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以汉阳鲁山充当《禹贡》大别山之误,力挺东汉班固、郑玄《禹贡》大别山在汉末庐江郡安丰县西南之说,广征博引,堪称雄辩,引得不少学者喝彩。如清末湖北江陵人刘宝森,称赞洪亮吉:“先生之释大别,力攻《元和郡县志》之疏缪,为十四证以疏明之,博辨纵横,允称精当。”

然而,尽管“洪亮吉设十四证以申班、郑,论者服其详确,而究无解于安丰去汉太远” 这一疑问,因此仍有不少学者附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汉阳鲁山为《禹贡》大别山之说,分歧和争论仍在继续。

地方志一如既往地坚持汉阳鲁山为《禹贡》大别山,如清雍正《湖广通志》引文称:“《左传》'吴与楚战,楚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今汉阳军汉阳县北大别是也,《水经》所云在安丰者非。”清嘉庆《汉阳县志》卷六《山川志》:“大别山在城北一里,即鲁山,一名翼际山。《禹贡》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另一派学者则予以反驳。同光之际学者马徵麟在《长江图说》卷10设专篇对大别山进行了考证,指出:“大别者,山之自北南行者也。所以阻逆汉水,使之南入于江也。其脉发于桐柏,桐柏出于中干,故桐柏之干大势趋于东南,则干之南枝自条分而渐布西南矣。其第一枝为湖北应山、安陆、云梦等县治,第二枝为孝感、黄陂县治,山脉占地较缩,无碍于汉水之东流也。其正干东南趋者为黄安、麻城、罗田及安徽之之英、霍、潜山诸县境,渐迆而南。故其第三枝之由黄、麻发者,山势南行而西,直逼大江北岸之阳逻龙口而后止。”

马徵麟在列举辨析历代有关记载后,认为《禹贡》所指古大别山在汉代庐江郡安丰县西南,正当清代湖北麻城县、黄安县北部,其余脉延伸至阳逻十里长山,由西向东的汉水在这里受阻而南流,同时反驳了指汉阳龟山为古大别山、古汉水从此入江的错误说法。

与马徵麟着眼从大别山走势分析汉水入江流路不同,晚清民初湖北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则侧重从汉水河道自身的变迁说明不同时代入江口不同。

他认为汉水根据时代不同可划分两种入江水道,古时汉水应从今天武汉市新洲区阳逻南边入江,汉代改从鲁山(今龟山)北麓入江。他在《水经注疏》卷二十八所作按语称:“余尝往来光、黄间,见山岭重叠,绵亙数百里,自松子关以南,至黄冈北之大崎山,复高竦入云,迤逦至阳逻,始横障江湄。盖松子至大崎,古只称大别,犹言大分水岭。至春秋时,始判为二别。疑古时汉水自安陆东南趋平衍之地,绝宋河、涢河、澴河,至阳逻南入江,大别即在指顾间。自汉水从安陆南下,遂迳潜江、天门至汉阳鲁山入江,即《汉志》所谓至沙羡南入也。”马、杨两位各擅胜场,殊途同归。 

针对两派争讼各不相让的场面,曾编纂《大别山志》的晚清学人胡凤丹评论称,“自郑康成引班固《地志》谓《禹贡》之大别在庐江安丰,遂启后来笺注家之聚讼。······安丰在江南,今六安州霍山县,以今舆地论之,则离汉太远。《水经》亦以大别系安丰,而郦氏注不敢信其说。故唐宋以来,主杜说者多,主郑说者寡也。国朝王氏《尚书后案》专主郑说,辨之甚力。然《禹贡锥指》《禹贡图说》及《水经注释地》等书,皆云《禹贡》之大别在汉阳城东北,无可疑议。”字里行间隐约流露出胡氏尊杜抑郑的思想倾向。

与胡凤丹相比,民国史志学者王葆心的评论更为客观中正,他称:“大别所在,聚讼纷纷,余尝剖别言之。则在六朝以前,多主在安丰,即今罗田、麻城、英山、潜山、霍山、霍邱、六安一带;唐以后, 多主在江夏即今武汉。其在说经家主古义者,多主班固、郑康成说,断在安丰;其在历史地理家主今义者,多主杜预说,断在江夏。此大都也。近代诸儒,如王氏鸣盛、焦氏循、洪氏亮吉、孙氏星衍、汪氏士铎、成氏蓉镜、杨氏守敬、姚氏晋圻,则力申班、郑义而遵郦道元《水经注》之旨;他如胡氏渭、蒋氏廷锡、江氏永、李氏惇、邵氏晋涵、罗氏汝怀、易氏本烺,则力申杜义而崇尚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之言。此两义之流别也。” 

其实在这两派之外,还有第三派学者的观点。

晚清著名学者魏源既不赞成班固《汉书·地理志》和桑钦《水经》为代表的大别山安丰西南说,更不同意唐宋以后受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误导的大别山汉阳说,而是独具心裁,提出大别山天门说。

他指出:“汉水自潜江以下,始分二道入江,则大别自当在潜江以上,当汉水之东北,今天门县城东南有大别山,土名大月山,其西有二小山,当有一是小别。盖山势自此而尽,汉水至此而分,又距内方山不远。”与大别山天门说相联系,魏源则认为,先秦时期汉水至湖北潜江分为两支,其南流径沔阳诸湖,分别从清滩口、沌口入江,这是《禹贡》所谓南入于江者也。东流者径天门、汉川二县至汉口,这是《禹贡》所称东汇者也。其东流到汉口的汉水,古时尚未与长江汇合。

大禹时代,长江自鹦鹉洲右迆出樊口,将青山夹在其中,青山南有赛湖、梁子湖,首尾皆与相通。汉口自后湖下通滠口、阳逻各湖,以东至黄冈,皆在鹦鹉洲以北,这是大禹时代汉水的流路。汉水到达蕲州时,因两岸忽然收束,开始与长江汇通,但此后因洲渚连绵,二者仍未完全合流,直至江西德化县(1914年改九江县,今为柴桑区)的桑落洲,而后洲渚开始略断,长江汉水才大会潴成彭蠡泽。

古时彭蠡泽与寻阳、九江均在大江北岸。到桑落洲之尾,洲渚断者复连,于是长江汉水复分,行至芜湖,一由东坝出震泽,一东下为扬子江。魏源甚至根据桑钦《水经》对沔水(汉水)流路的记述,认为先秦时期“江汉始终各自分行”奔向大海,故称“江汉朝宗于海”,假如当时汉水如后世那样在汉阳龟山北面与长江合流,混而为一,那么《禹贡》“江汉朝宗于海”的字句就解释不通了。只是魏源的这一说法曲高和寡,学术界称引者不多。

话说武汉 | 汉水主泓入江口的5种代表性看法,第5张

1931年 武汉

当代学术界关于汉水入江大致可分为五种有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由南转北说,认为汉水主泓原从汉阳城南入江,具体流路从襄河口以下、黑山以上东南流,过邓家岭西南入江,遥对武昌鲇鱼口,明代成化年间始改道龟山北麓入江,以湖北省文史馆已故馆员潘新藻先生为代表;

第二种观点将汉水主泓入江口变迁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汉末以前从今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龙口入江,汉末建安下迄明代从武汉市黄陂区武湖沙口即沙芜口入江,明代至今从汉阳区龟山北麓入江,以武汉市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扬铎先生为代表;

第三种观点认为汉水主泓入江口先秦时期在今武汉市黄陂区滠口镇东南,汉魏六朝时期一直在龟山北麓,宋元时期一度分龟山南北两支入江,明代成化年间合并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已故教授张修桂先生为代表;

第四种观点认为汉水主泓两汉时期在今汉阳龟山西南入江,自《水经注》所反映的汉魏六朝时代及唐宋以来改在龟山东北入江,与当今汉水入江口大体一致,这是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鲁西奇教授的观点。

第五种观点是武汉大学已故历史地理学教授石泉先生,他认为《禹贡》大别山在今湖北襄阳市东津湾附近高地,为大洪山余脉,自西东流的汉水在这里遇阻后折而南流,过今钟祥市与长江汇合。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话说武汉 | 汉水主泓入江口的5种代表性看法,第6张

1931年《亚东画楫》· 武汉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话说武汉 | 汉水主泓入江口的5种代表性看法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