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过‘卡拉OK’、也跳过‘蹦叉叉’的那些泸州人,已经老了

唱过‘卡拉OK’、也跳过‘蹦叉叉’的那些泸州人,已经老了,第1张

唱过‘卡拉OK’、也跳过‘蹦叉叉’的那些泸州人,已经老了,第2张

《酒城龙门阵》VOL:003期

文字:王木木

图片:王木木

唱过‘卡拉OK’、也跳过‘蹦叉叉’的那些泸州人,已经老了,第3张

最近一段时间,'漠河舞厅’这个曲子在网络上走红,一夜之间,舞厅,这两个字,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同样的,舞厅这两个字,也让王木木想起80、90年代的泸州人的休闲生活。

今天,王木木和大家摆的龙门阵就包括舞厅。在泸州,那一拨玩过'蹦叉叉’和卡拉OK的人,都已经开始老去。

以前,还没有'坝坝舞’,人们的舞蹈生活,多数是在舞厅。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舞厅,在泸州很常见,应该算得上比较早的娱乐场所了。

市区内各个舞厅,是大家晚上下班之后去休闲跳舞的地方。由于各个舞厅的风格不同,舞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舞厅里,乐队现场演奏着各种舞曲。来舞厅的人,跳的主要交谊舞,通常是以大家说的“三步”、“四步”为主,因为节奏感,又被大家称为“蹦叉叉”。如果那时候约朋友跳舞,多数都会说:“今晚去不去跳'蹦叉叉’?”,而不是说,今晚去跳一下舞。

那时候的舞厅,收入主要靠卖门票和茶水,门票一般在10块钱以内。那个年代的10块钱,相当于现在的150块或者更多。但是,舍得花10块钱去舞厅跳舞的人,并不少。

当时,在泸州生意比较好的舞厅,有蓝宝石、白天鹅、南华、香樟林、红磨坊、银河以及后来的为普舞厅(开得比较晚,就是这个为普宾馆的底下)。

唱过‘卡拉OK’、也跳过‘蹦叉叉’的那些泸州人,已经老了,第4张

舞厅的红火,甚至带动了当时泸州本土乐队真正意义上进入商演时代---这个乐队的故事,王木木单独写。

也许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舞厅渐渐没落,到后来,这种大众舞厅完全从泸州消失了。

唱过‘卡拉OK’、也跳过‘蹦叉叉’的那些泸州人,已经老了,第5张

到了90年代中后期,卡拉OK厅开始在泸州悄然兴起。卡拉OK厅,就是今天'练歌房’KTV的前身,那时候的人约唱歌,不说唱歌,说的是:“今天去唱哈卡拉OK嘛。”

那个时候的卡拉OK厅,没有智能点歌系统,也没有什么包间。卡拉OK厅,通常是一个大厅,摆放小圆桌和椅子。有的,在大厅里面可能会设有卡座,但大多数的人,都坐在一起。

如果要唱歌,有点歌单,点完之后拿到碟片师那里,排队轮流唱。

卡拉OK大厅里面,有专门的碟片师,负责放伴奏碟片。卡拉OK最红火的时候,滨江路、沿江路全是卡拉OK厅。甚至,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不少依然在营业的歌厅,就是那个时候开起来的。

唱过‘卡拉OK’、也跳过‘蹦叉叉’的那些泸州人,已经老了,第6张

比如,小市的这些。

唱过‘卡拉OK’、也跳过‘蹦叉叉’的那些泸州人,已经老了,第7张

唱过‘卡拉OK’、也跳过‘蹦叉叉’的那些泸州人,已经老了,第8张

唱过‘卡拉OK’、也跳过‘蹦叉叉’的那些泸州人,已经老了,第9张

还有一些,已经消失了的,比如以前宝来桥那里的'橄榄树’。

泸州人,其实是很会享受生活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卡拉OK和舞厅,已经成为泸州人远去的记忆。

令王木木感慨的是:过了二三十年,那些曾经的卡拉OK厅的歌者、舞厅的舞客,早已青春不再。他们,曾经也年轻过。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唱过‘卡拉OK’、也跳过‘蹦叉叉’的那些泸州人,已经老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