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案】中医辨证治疗“反复发热”一例

【经方医案】中医辨证治疗“反复发热”一例,第1张




自古以来,发热性疾病作为中医的一类优势病种,积累了数千年的诊疗经验,中医能根据发热的不同特点和核心的病因病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防治效果显著。近日,我院中医经典科成功治疗“反复发热”病例1例。

病例简介


患者龙某,男,71岁,因“双下肢麻木乏力3天”于2023-01-11入院。缘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双下肢乏力,可缓慢行走,咳嗽、咳痰,咳白色粘痰,曾于当地卫生院治疗,但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现为求系统诊治,遂至我院中医经典科门诊就医,门诊拟“乏力查因”收入该科住院治疗。起病以来,患者神清,精神一般,胃纳欠佳,眠一般,小便失禁,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均规律用药,血糖水平控制欠佳。

入院后查体:患者出现低烧,体温37.8℃,心律83 次/分,呼吸频率20 次/分,血压168/118mmHg,记忆力、定向力正常。两肺叩诊音清、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浊音界扩大,心率83次/分,心律整齐。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双巴氏征(+-)。舌暗淡,苔白,脉细滑。

辅查:2023-01-11颅脑CT:1.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2.脑萎缩。胸部CT:1.两肺炎,建议相关实验室检查及积极治疗后复查。2.主动脉粥样硬化。3.右侧胸腔积液。4.右侧胸膜增厚。同日,进行生化7项(抗凝全血)、疗效监测8项(抗凝全血)、 尿沉渣+尿液分析(尿液)等检测,结果显示多项化验指标异常。

胸部CT

【经方医案】中医辨证治疗“反复发热”一例,图片,第2张

【经方医案】中医辨证治疗“反复发热”一例,图片,第3张

上图中白色斑片影即为炎症病灶

病例诊断及治疗过程


根据以上结果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咳嗽、阳明经证

西医诊断:急性脑梗死;肺炎?

治疗过程:患者有咳嗽、咳痰,咳白色粘痰,又有发热全身症状,结合辅助检查胸部CT都提示为“肺炎”。治疗上西医先后予抗感染、化痰、改善循环、二级预防、及降血糖降压等药物治疗。2023-01-12患者开始服用“化痰理气,活血通络'中药方。2023-01-14患者配合做穴位贴敷、针刺、艾灸、红外线、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脑梗塞。2023-01-16入院至今,患者反复发热不退,科主任王宝金副主任医师查房并开出经典方剂(白虎汤加减):石膏18g、知母12g、甘草10g、山药30g、黄芩15g、赤芍12g、白芍6g、干姜2g、大枣10g、白附子10g、黄柏12g、砂仁10g。喝药当天未发热。至2023-01-18,患者未再发热,好转出院。















中医对发热的认识与治疗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36.3~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中医认为发热是邪气与正气相抗争的反应,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身热”,中医药在治疗外感发热病上有很多优势,《伤寒论》和《温病条辨》对发热及变证的治疗方法都有明确的论述。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发热分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 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对发热的治疗,中医与西医不同,西医主要以退热为主,而中医则注重正气与邪气的调整,如《素问·热论篇》记载:“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这是因为虽伤于寒,而正气尚足,可与邪气抗争则发热,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立即用药退热,表面上烧已退,实际上是正气已伤,无力抗争。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强调“但留一分阴液,即存一线生机”,对于发热性疾病,应观察热势,注意固护正气即阳气和阴液。故临床治疗发热当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图/文:中医经典科

编辑:宣传科

审核:梁宏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经方医案】中医辨证治疗“反复发热”一例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