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概述,第1张

周易》一书,通常是指《易经》与《易传》的合称,是重要的先秦典籍,后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首。
一、筮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系辞上传》)其用四十有九:取蓍草四十九;分而为二:分两组;挂一:从一组中抽掉一支;揲之以四:(两组分别)四个四个地数;归奇于扐:保留余数(一二三四);再扐:两个余数;而后挂:一变完成(去掉余数再变);四营: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十有八变:三变成一爻(所剩蓍草再除以四,就会得到七、八、九、六中的一个数)。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左传·僖公四年》)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則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則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刘彬:《帛书〈要〉篇校释》P16)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也。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荀子·大略》)
二、释名《周易》的“周”字,有说是“周遍”之意,形容其无所不包;有说是“周原”(周朝发源地)、“周代”之意,是为了区别《连山》与《归藏》。旧说《连山》是夏《易》,《归藏》是殷《易》,都不可考。《礼记·礼运》中孔子说在宋国得到名叫“坤乾”的文献,因为《坤》卦在前,有人怀疑这就是《归藏》。名为《归藏》的书,有辑佚本也有出土文献,文辞都很简陋。《周易》的“易”字,甲骨文的字形像是往杯中注水,所以引申出损益、盈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认为“易”字像蜥蜴,是“蜴”的本字。《说文注》说“易”字:“象形。上象首,下象四足。尾甚微,故不象。”可能已失其本意。《说文》还引《秘书》将“易”字解释成“日月”,尽管“易”字下边是“勿”、不是“月”。这种观点可能是依据《系辞》中说“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汉代纬书《乾凿度》中说“易”有三义:简易,不易,变易。这个说法影响很大,但宋人大都批评之,认为“易”只能有一义,就是变易。但都认为《易》不只是一本书,“易”是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能范围天地。易学是研究《周易》的学问,又不尽是研究这本书,而是为了讲出“易”的道理。
三、《易经》《周易》的内容由卦画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卦画是一个符号系统,其最基本的单位称作“爻”:连续的一横画即阳爻(━);断开的一横画即阴爻(- -)。自下而上的三画可以排列组合为八种变化,即八卦。八卦再两两组合成为六画卦,又有六十四种变化,即六十四卦。古人将三画卦称作“经卦”,六画卦称作“别卦”,《周礼·春官》称:“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阳爻,⚋阴爻。☰乾卦,☷坤卦,☴巽卦,☱兑卦,☶艮卦,☳震卦,☲离卦,☵坎卦。䷼中孚卦。九二:鸣鹤在阴(通“荫”字),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易经·中孚》)《易经》全文按此六十四卦编排,分上下两篇,《上经》自《乾》至《离》共三十卦,《下经》自《咸》至《未济》共三十四卦。每卦各有卦名、卦画(六爻)、卦辞;每爻有爻题、爻辞。卦画与卦爻辞,就是《易经》的主要内容。‍《周易》概述,图片,第2张
《易经》在先秦时称《易》或《周易》,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古老的占筮之书。汉以后,为了区别《易传》而专称《易经》。《系辞》传中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颜师古注《汉志》时提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易经》大约形成于西周初期,关于其制作过程,《汉志》认为是伏羲画卦(三画卦),文王重卦(六画卦)并作卦爻辞。东汉马融又提出周公作爻辞的说法,被古代易家普遍接受。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周礼·春官》)《连山》起于神农,《归藏》起于黄帝,《周易》起于文王及周公也。(《周易正义·系辞》)《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无忧患则不为而足也。《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系辞下》)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史记·太史公自序》)
四、卦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木、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说卦传》)遇《观》䷓之《否》䷋。……《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五、卦序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说卦传》)

《周易》概述,图片,第3张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序可以两两分为三十二对,每一对两卦之间的关系据说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周易正义·序卦》)。变,是指卦象六爻皆相反,如《乾》䷀与《坤》䷁,《坎》䷜与《离》䷝,等。覆,是指卦象颠倒,如《损》䷨与《益》䷩,《噬嗑》䷔与《贲》䷕,《丰》䷶与《旅》䷷,正是相覆的关系。而如《泰》䷊与《否》䷋,《既济》䷾与《未济》䷿,可说是既覆又变。上经三十卦:《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下经三十四卦:《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道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龚自珍:《己亥杂诗》)
六、《易传》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汉书·艺文志》)汉代易学家作过很多《易传》,出土文献中又有帛书本《易传》,可知“易传”本来是对解释《易经》的作品的统称。现在我们说《易传》,则是“十翼”的专名。后人比如北宋程颐所作的《程氏易传》,需要加上“程氏”以示区别。“十翼”即通行本《周易》中的《易传》部分,陆续成型于战国中晚期,共有七种十篇,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周易》的文本,形成、流传的过程非常复杂,今日所见的通行本,基本是曹魏时王弼编排的。其中《彖》、《象》、《文言》三传随着经文注出。《彖》传在卦名、卦画之后,通常解释卦名和一卦主旨。“《象》曰”的内容又分为两部分:一是紧跟在《彖》传之后,解释上下经卦之间的卦象关系、以及一卦之德的,称作《大象》传;二是系在每条爻辞之后解释爻辞的,称作《小象》传。古人一般将“《象》曰”统称为《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二篇。今天一般认为《大象》和《小象》是两种传,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创作于不同的时期。《文言》传附录在《乾》、《坤》二卦之后,只解释这二卦。《系辞》、《序卦》、《说卦》、《杂卦》这四篇则附录在全文之后,是解读《周易》的专题论文。古人相信“十翼”的作者是孔子,从北宋欧阳修开始质疑这一说法,认为孔子只作《彖》、《象》、《文言》三传,《系辞》以下则是后人所作。民国时候疑古学风兴起,全面否定孔子和《六经》的关系,认为孔子未作“十翼”,甚至未读过《周易》。古书当然都不是一人一时所作,当代的出土文献研究证明孔子和《易传》是有关系的,《易传》中保留了孔子的思想,但是通行本《易传》的文本是战国甚至秦汉间陆续定型的。
七、易学因为《周易》兼备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的特殊性,以及出身于卜筮的历史背景,导致古代的易学流派很多,观点非常复杂。笼统而言,对易学的分类,有象、数、理、占四种。“象”类研究爻象、卦象,“数”类研究变占之数,二者又合称象数派。讲《周易》的文辞与道理的,称义理派。只能姑且如此说,象数派当然也讲道理,义理派也不能完全脱离象数。有时候这个区分又含有易学史的意味,认为汉代易学是象数派的,宋元明易学则是义理派的,清代复兴汉学,自然是象数派的。宋元明也有象数易学,是宋人独创的,既不属于汉代象数学,也不被清代学者所承认。至于象、数、理、占中的占验派,在民间最有影响力,带有很多神秘色彩。从史料的角度讲,古代著录的占例大多自相矛盾莫可究诘;而六壬、遁甲、星命、堪舆、相术等,基本都脱离了《周易》文本,可说已不属于易学。民国时候以新史学改造传统学术,在象数、义理之外又提出了新的考证方法,将《周易》视为一般的古文献和史料。传统易学的思路大多是借助《易传》来解释《易经》的,民国以来将二者区别对待,认为这是不同时代的史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周易》概述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