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第1张

地球一、地球的形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过前面的学习,能不能感知到这句话的物理学原理。天是由太阳发射的高速运行的气作用于地球产生的大气构成,地球是接受太阳能量物质的星球。但是不能忘记只有阴阳互感才能生成万物。集阴为地的本质是异性相吸,是不同方向的波包的相吸,不同磁极的相吸构成了我们物质的结构链。

积阴为地,告诉我们地球主要由有形物质粒子构成。简单的根据地球的自转和相对论的质能方程  E=mc^2,我们就可以知道地球越往地球的轴心,地球物质的密度越大,因为速度相对地表要小。同理大气层的量子态的气运动速度高于有形物质的运动速度。

地,QQ截图20200327105735,第2张

图1  天地关系图(单位:万里)

二、 地球的形状和物质组成

《周髀算经》中古人给出的地球的形状是椭园形,南北直径2.6万里,赤道直径2.8万里。与我们现代的科学数据吻合。只是单位的比例上有微小的出入,由此可以计算得古人的每里相当于现在的450米。根据形气转化的原理,古人把地球物质组成归为五类木、火、土、金、水。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两个上夸克与一个下夸克构成一个质子,带有正电,一个上夸克与两个下夸克构成一个中子,不带电,不同个数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不同的原子,不同个数原子构成分子,不同的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中子和质子是带有磁极的粒子,通过磁极的异性相吸结合构成原子,原子也是带有磁极的粒子,通过磁极的异性相吸结合构成分子。分子也是带有磁极的粒子,通过磁极的异性相吸结合构成物质。不同能量的粒子的链接就构成了世界不同的物质,总体而言就是气和有形粒子的不同排列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物质,含气量的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物质的不同形态。化学变化实际就是通过改变物质的能量而把不同物质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地球就是由粒子聚集而成,这就是“集阴为地”的意思。

三、 地球热能的来源和变化

根据前面对气的认识,我们知道了地球就是一个微波炉内的糖包子,地球对物质的气化功能就与太阳能量波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古人通过长期的对地气的观测积累认识到,昼夜和年际的变化导致地气的变化是正常变化。一年中是按角、徵、宫、商、羽五气均衡的变化的。引起角、徵、宫、商、羽五气不均衡变化的原因是木、火、土、金、水五星所处位置的不同会导致地气角、徵、宫、商、羽五气太过和不及的变化,也就是五气在一年中所处的时间长短发生了变化,所处的时间长的就占用了前后气所处的时间,也就是一气的太过,在一年中会导致前后两气的不及。古人用太表示某一地气太过,少表示某一地气的不及。正是由于地气存在正常和不正常的变化,加上大气层的六气的变化,这二者的组合就导致了大气层能量变化的很多种组合。这就是后面要介绍到的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

太阳能量波源源不断的照射在地球上,加热了地球,地球发热化气,古人把地球的热能称为源源不断的君火。

四、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变速运动

根据经典物理学,星球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因为有引力的关系,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完全的把这种运动关系清晰的阐释清楚,为什么粒子会自旋,地球会自转,地球自转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为什么是电子围着原子转,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而不是反过来。星球运动轨道为什么是椭园轨道等等。

认识到气为波的特性之后,我们根据电磁学原理,跟原子与电子的关系,磁场与动力的关系。用我们最熟悉的电磁学来认识,比如电动机的原理是通电的锭子形成一个磁场,电动机的转子由于受磁场的推动旋转而做功,消耗了电能,这是波推动物质运动的特例。同样原理我们的发电机其结构与电动机相同,我们是通过对转子通电形成一个旋转的磁场,就能够在锭子内的线圈中生成电流,获得电能,这就是一个波生形的特例。

我们根据电磁学原理,就可以知道地球的自转、粒子自旋是受波(磁场)推动的。太阳发出能量波,控制着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原子发出能量波,控制着电子围绕原子旋转。也就是说无论是星球或者是粒子都会发出能量波,由于能量波的存在,任何粒子同时总是与之有关物体的能量波的推动而自旋,同时质量小能量小的物体,受质量大能量大的物体的控制而围着能量波大的旋转。如果两者发出的能量波相同,二者互相围着转动,比如中子,比如中子星等。

恒星和行星组成一个系统,二者的区别在于恒星会向行星传递能量并且转化为物质,当达到极限时则会发生反转,发出能量波的恒星转变为吸收能量波的黑洞,行星也会随着温度的降低,释放出能量。整个系统处于收缩状态,收缩到极限又发生膨胀,这就是星球之间的热胀冷缩的变化。比如太阳系太阳燃烧的阶段,太阳发出能量波,太阳系处于膨胀阶段(红移现象),太阳熄灭,太阳成为吸收能量的黑洞,太阳系减速收缩,直至再次燃烧,我们人类只能看到太阳燃烧,地球生命现象繁荣状态,太阳熄灭地球冰冻,我们人类处于藏的状态。

月球折射太阳能量波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的例子,《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郗,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縰,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故月满则海水西盛,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这一自然现象古人对其力学原理是非常清晰,今天我们认为是月球的引力造成,从我们现阶段的认识只能是如此解释。但是古人的认识比我们的认识深入了一步,从客观现象来看,不是引力造成的,而且应该是推力,也就是跟月球对太阳能量波的折射有关,试想月满时太阳、月球、地球是处于一个三角形的形态,月球处于一个角点上,月球能够把大量的太阳能量波折射到地球的背阴面,推动地球加速运转。地球自转是由西向东,海水西盛的原因是受月球折射的太阳能量波的推动的影响,地球自转由西向东加快,是加速运动,海水的惯性,海水西盛。而月郭空时则是折射太阳能量波最少的时候,月郭空时则相反,导致的是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相当于刹车,海水的惯性,海水东盛,这就是我们潮汐变化的力学原理,由此我们知道我们地球的自转速度也不完全是匀速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地球的自转也是一种能量转换的方式,实际也是由于太阳波作用于月球的折射波作用于地球,由于波的推动引起的力的不平衡而体现在速度的变化上。

《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月廓满则海水西盛,这句话的力学原理也可以这样理解,把光波看作一束水流作用在一个球体上,我们就可以把海水西盛的力学原因想明白,也才能理解古人对人体血脉的力学原理。明白人体气血的虚与实也是由于地球加速或者减速的离心力的变化而造成的。

2019年5月18日,农历4月14日,在丽江市永胜县程海湖边感受了月廓满则海水西盛话语的精准性。这一天一群诗友邀约去程海边赏花露营,傍晚到达程海边,无风有微浪,随着月亮的升起,程海湖面的波浪逐渐加强,到了夜间11点钟左右,程海湖面的波浪大概有0.5米左右的浪高,直到第二天早上9点之后程海湖面彻底恢复平静。整个过程完全是处于无风的状态。

地,QQ截图20191220113148a,第3张

2、地球在大气层内的南北运动

上半年太阳照射北半球化气在大气层内把地球向南推移,下半年太阳则是照射南半球化气在大气层内把地球向北推移。从上图我们知道地球一年在大气层内南北移动距离11.9万里,也就清楚的知道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为椭园轨道的原理,还是因为太阳照射地球的南半球或者是北半球,地球获得能量比较集中而导致大气层的热胀冷缩造成的。古人称之为“阳彰阴微”。

4、地球的地壳运动

上述是地球的自转和绕太阳公转的运动,除此之外地球还存在其它形式的运动,比如地壳运动。对于地球地壳主要指地球的板块运动和地震。

从我们现代对地球的结构分析判断,地球的板块运动属于 新全球构造学说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由高山、湖泊、江河、海洋构成的图景,不是地球最初形成的图景,而是通过地球内部能量的变化(太阳的燃烧与熄灭的阴阳变化)导致了地壳发生了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分离、会合和平移(包括剪切),起到相互拉张,挤压和摩擦的作用而形成现在看到的地球由高山、湖泊、江河、海洋构成的图景。

理解了阴阳的变化,知道了太阳能量波对地球的微波加热效应,同时我们也就找到了地球的演变(板块运动、地震)的能量源泉,我们有理由相信最初形成的地球,是一个完全由海水包裹的球体,地壳是完完全全的沉积岩。根据太极阴阳图告诉我们的阴阳变化规律,当太阳熄灭,地球整个球体慢慢冷却,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整个地球体积收缩,会产生很大的挤压应力。也就是说太阳熄灭的阶段,会给地球留下伤痕。当太阳燃烧,太阳光波对地球微波加热,地球内部的温度较地表的温度上升的快,地核溶化,地球内部压力的增加会导致地球的地壳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薄弱的地方就会隆起,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岩层的背斜和向斜构造。有裂痕的地方会发生错动移位,导致板块的运动形成现在不同的大陆板块。挤破的地方岩溶会喷发出来,形成我们今天的火成岩,地球经过反复多次的阴阳的变化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由高山、湖泊、河流、海洋组成的地形地貌了。这样地球就具备了大面积产生陆地生命的条件了。根据地层化石考古发现,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开始的。在此之前地球上只存在海洋生物。

五、 地球气候的变化

总体来讲《周髀算经》整部著作讲述的就是阴阳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在此择录几段欣赏:“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有日光。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日光。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时,日所照适至极,阴阳之分等也。冬至、夏至者,日道发敛之所生也至,昼夜长短之所极。春秋分者,阴阳之修,昼夜之象。昼者阳,夜者阴。春分以至秋分,昼之象。秋分至春分,夜之象。故春秋分之日中光之所照北极下,夜半日光之所照亦南至极。此日夜分之时也。故曰:日照四旁各十六万七千里。

人望所见,远近宜如日光所照。从周所望见北过极六万四千里,南过冬至之日三万二千里。夏至之日中,光南过冬至之日中光四万八千里,南过人所望见一万六千里,北过周十五万一千里,北过极四万八千里。冬至之夜半日光南不至人所见七千里,不至极下七万一千里。夏至之日中与夜半日光九万六千里过极相接。冬至之日中与夜半日光不相及十四万二千里,不至极下七万一千里。

夏至之日正东西望,直周东西日下至周五万九千五百九十八里半。冬至之日正东西方不见日。以算求之,日下至周二十一万四千五百五十七里半。凡此数者,日道之发敛。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冬至昼,夏至夜。差数及,日光所还观之,四极径八十一万里,周二百四十三万里。”

“璇玑径二万三千里,周六万九千里。此阳绝阴彰,故不生万物。

其术曰,立正勾定之。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极下不生万物。何以知之?冬至之日去夏至十一万九千里,万物尽死;夏至之日去北极十一万九千里,是以知极下不生万物。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

“春分、秋分,日在中衡。春分以往日益北,五万九千五百里而夏至。秋分以往日益南,五万九千五百里而冬至。中衡去周七万五千五百里。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长之类。

此阳彰阴微,故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

  凡北极之左右,物有朝生暮获。冬生之类。”

古人正是研究了太阳对地球照射的不同变化导致对地球表面植物生长的变化的影响规律。

总之引起地球的一切变化,运动变化,气候变化,生物变化,结构变化等等一切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变化。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