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1张

【基本内容】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理与原则
三、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四、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与要求
【补充阐发】
一、有关“证”的若干概念
二、关于辨证的“辨”与“证”
三、“黑箱”理论与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断原理
四、“生物全息律”与中医“见微知著”的诊断原理
五、中医学所揭示的“生命全息律
六、中医诊断学从外知内的诊断原理
七、四诊并重是中医诊断的原则
八、临床思维中的辨证与辨病
九、诊断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意义
十、中医诊断学主要古代专著简介
【古代文献】
【研究进展】
一、中医诊断研究的范围
二、中医诊断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研制简介
四、中医诊断研究评述与展望
上篇诊法
第一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概述
【基本内容】
一、问诊的意义与方法
二、问诊的内容
【补充阐发】
一、症状的意义及与病机的关系
二、“主诉”与“主症”的关系
三、现病史与既往史的界定及关系
四、“十问歌”的演变及其意义
【古代文献】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内容
【研究进展】
一、中医“问诊”内容的逐步完善
二、中医临床信息采集表设计的思路
三、注意问诊的心理学效应
四、建构问诊训练平台,强化技能培养
五、把握中医问诊的认识论特点
六、量表在问诊研究中的使用
第二节 问现在症
【基本内容】
一、问寒热
二、问汗出
三、问疼痛
四、问不适
五、问睡眠
六、问饮食
七、问二便
八、问情志
九、问两性
十、问小儿
【补充阐发】
一、主症的识别及询问
二、怎样理解恶寒发热
三、感寒发热与气虚发热、阳虚发热
四、对寒热往来机制的认识
五、潮热的分类与病机
六、盗汗、自汗的虚实辨析
七、疼痛的病因与病机
八、五更泄泻的时间与辨证
九、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病机
十、虫积为何嗜食异物
十一、“除中”的机制分析
十二、口苦、口酸、口甜、口成的病机
十三、“嗜睡”、“昏迷”与“昏睡”的区别
十四、“阳痿”、“遗精”虚实属性辨析
【古代文献】
一、问寒热
二、问汗出
三、问疼痛
四、问不适
五、问睡眠
六、问饮食
七、问二便
八、问情志
九、问两性
十、问小儿
【研究进展】
一、症状的规范化研究
二、症状对证候诊断贡献度的算法研究
三、常见症状发生机制的现代研究
四、症状信息采集方法的研究
五、中医问诊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展望

第二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基本内容】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态
【补充阐发】
一、怎样理解“望而知之谓之神”
二、如何理解“一会即觉”、“以神会神”
三、望诊应远近结合,动态观察
四、“神乱”与“失神”的区别
五、假神的病机与辨识
六、关于“咣”字和“咣白”的含义
七、关于“望色十法”
八、望色十法之“抟”
九、何谓“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
十、怎样理解“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
十一、脏腑色部的定位
十二、部位与色泽合参望色
十三、面色变化的常见病症
【古代文献】
一、望神气
二、望色泽
三、望形体
四、望姿态
【研究进展】
一、色诊客观化的色度学基础
二、正常人肤色色度学测定
三、中国人病色色度测定
四、红外成像面图研究
五、中医色诊主生主死特性的光学信号分析
六、中医面色诊信息采集与识别系统研究
七、面部望诊二维坐标体系的建立
八、体质诊断的基本思路
九、中医色诊的研究方法
十、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望诊研究
十一、望色研究的成绩、问题与展望
第二节 局部望诊
【基本内容】
一、望头面
二、望五官
三、望躯体
四、望四肢
五、望二阴
六、望皮肤
七、望小儿指纹
【补充阐发】
一、头部诊法
二、头发诊法
三、颜面诊法
四、眉毛诊法
五、五轮诊法
六、眼球经区诊法
七、鼻部诊法
八、山根诊法
九、人中诊法
十、口唇诊法
十一、齿龈诊法
十二、腭颊黏膜诊法
十三、胸胁诊法
……
第三章 舌诊
第四章 闻诊
第五章 脉诊
第六章 按诊

中篇 辩证
第七章 八纲辩证
第八章 病性辩证
第九章 脏腑辩证
第十章 其他辩证概要

下篇 诊断综合运用作者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