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第1张

说起明朝末年的“关宁铁骑”,很多网友的心中大概都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大明王朝的头号王牌军,让满清八旗都感到畏惧的铁血劲旅,战功赫赫、屡建奇勋等等。

不过,这都是网友们被一些内容不够准确的网文给误导所造成的假象。历史上真实的关宁铁骑与大家的想象是有着明显差距的。简单地说:关宁铁骑实力虽强,但绝不是明朝战斗力第一的部队;它同八旗兵作战特别是在后期,几乎没有取得过胜利;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后期的关宁铁骑逐渐开始家族化、军阀化,直到最后变成了吴三桂的私属军队。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文章图片1,第2张

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讲述一下关宁铁骑的历史。

(一)

关宁铁骑的“关”,就是山海关;“宁”,就是宁远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兴城市。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关宁铁骑这个称呼是明朝末年专属的,而且是明军被清军打得龟缩进辽西走廊之后,才出现了这么一个“关宁铁骑”。在此之前,整个辽宁都是明朝的地盘,就算在这里有一支铁骑,也不会叫做关宁铁骑。

事实上,所谓的关宁铁骑,一开始其实就是袁崇焕组建的用来守卫关宁防线的明朝军队的俗称,绝不是一个正式的编制。

明清战争爆发后,明军屡战屡败,损失惨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承宗和袁崇焕相继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思想。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文章图片2,第3张

袁崇焕

孙袁二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主要是因为从内陆调来的官军普遍士气低落,无人愿意为了遥远的辽东卖命送死,而辽东本地人不同,他们要保卫的是自己的家乡,是自己的父母妻儿,战斗意志会相对强烈。因此,孙承宗和袁崇焕才会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也就是提拔重用辽籍官兵,以此来解决战斗意志疲软的问题。至于“以辽土养辽人”,那就更好理解了,因为战争的耗费实在是太大了,明朝的财政已经吃不消了,在辽宁当地解决粮草供应问题,多少可以缓解一下财政压力。

1626年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开始执掌辽东事务,他便把自己的想法落到实处,着手组建一支以辽宁本地人为主的作战部队。如此一来,所谓的“关宁铁骑”就诞生了。

关宁铁骑名头虽然响亮,但是我们必须要指出的一点是:这支军队与之前的戚家军和之后的湘军不同,在组织上、训练上,与当时的其他明军部队相比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在武器装备上,也就是红衣大炮多一些,别的也没啥特殊的地方。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文章图片3,第4张

所以,关宁铁骑的战斗力与其他明军部队相比,绝不像戚家军与湘军那样,明显地比别人高出一个档次。它的战绩主要还是靠着正确的战略战术来实现的。

关宁铁骑最为高光的时刻,那便是1627年的宁锦之战。在这一次战斗中,关宁铁骑在袁崇焕的指挥下,依托宁远与锦州两座坚城,凭借着威力无比的红衣大炮,顽强地打退了皇太极指挥下的清军攻势,迫使他一无所获,空手而回。明军取得完胜。这一仗也让关宁铁骑名扬天下,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神话。

(二)

关宁铁骑的巅峰时刻来得快去得也快,1629年,清军首次入塞作战。关宁铁骑受到重创,而且从此在本质上开始了嬗变。

1629年十月,啃不动关宁防线的皇太极决定改变策略,绕道燕山一带的长城入塞作战,直接威胁北京。

蓟辽督师袁崇焕得知消息,立即带着赵率教、满桂、祖大寿等关宁铁骑主力星夜驰援北京。关宁铁骑被迫放弃了他们平日所倚仗的坚城大炮,与八旗军展开正面阵地战,结果遭到了重大损失。赵率教、满桂都在战斗中阵亡,而袁崇焕被崇祯下狱治罪,更是让整个部队面目全非。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文章图片4,第5张

崇祯帝

对于关宁铁骑来说,它的最高指挥官是袁崇焕,下面的三个重要人物就是赵率教、满桂、祖大寿。经过这一次清兵入塞之战,袁崇焕被杀,赵率教、满桂阵亡,如此一来,祖大寿的地位就自然而然地突出了起来。关宁铁骑从此进入了祖大寿时代。

祖大寿是地地道道的在“辽土”上成长起来的“辽人”。他家祖居宁远,祖祖辈辈都当兵打仗,到了他这一辈,祖家人在辽东已经吃了二百年的军粮了。

祖大寿的父亲是担任过总兵职务的祖承训。祖承训在援朝抗倭之战中曾经出兵朝鲜,屡立战功。祖大寿在父亲的荫庇下接班当兵,也是凭借战功,一路高升,直到也当上了总兵。

袁崇焕被诱捕后,祖大寿吓得魂飞魄散,随后,他率领本部人马立即拔营,招呼也不打,就撤回辽东。

祖大寿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被崇祯皇帝给吓破胆了。他万万也想不到,这位年轻的皇帝居然如此蛮不讲理、驴性霸道。堂堂的蓟辽督师、辽东统帅袁崇焕就这么被随随便便地逮捕,而且所用的理由都是那样的牵强。祖大寿自己也是一脑袋的小辫子,崇祯想揪哪一根都能制他于死地,因此,祖大寿自己其实也是处于危殆之中,哪天崇祯突然灵机一动,说不定祖大寿就人头落地了。所以,祖大寿就不顾一切地擅自率军东去了。

当然了,祖大寿的离去,这里面也不能不说包含着为袁崇焕打抱不平的因素。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文章图片5,第6张

祖大寿这一走,崇祯皇帝就六神无主了。他只能是说好听的,劝祖大寿返回,最后,还是靠着狱中的袁崇焕写了一封亲笔信,这才让祖大寿带着部队回到了北京城下。

祖大寿回到北京,在孙承宗的指挥下继续战斗。但是,他从此就心中藏有芥蒂了。他再也不进北京城,再也不去见崇祯皇帝了,即便崇祯下旨要他去,他也不去了。

一个高级将领居然拒绝与皇帝见面,这样可以吗?还真是可以,因为关宁铁骑已经静悄悄地开始发生变化了。

(三)

袁崇焕虽然一向强调“辽人守辽土”,但是在关宁铁骑的决策层,最高领导袁崇焕自己是广东人,下面的几位大将中,赵率教是陕西人,满桂是河北人,只有祖大寿是纯东北人,这就意味着关宁铁骑实际上还是由外籍人来掌控的。

然而,经过北京城下这一仗,袁崇焕、赵率教、满桂相继身死,祖大寿一跃成为了对关宁铁骑最具有影响力的那个人了。

可以说是皇太极与崇祯两个人莫名其妙地联手,让关宁铁骑这一支国防军慢慢地向着“祖家军”的方向开始了演变。

由于在东北已经繁衍了二百年,同时又祖祖辈辈当兵,所以祖家人遍及关宁铁骑的上上下下。祖大寿的兄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辈的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乃至于家里的仆人祖宽,都是关宁铁骑里面的军官。在祖大寿成为了关宁铁骑头号人物的前提下,祖家人都普遍受到提拔重用,如此一来,关宁铁骑改姓祖,这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了。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文章图片6,第7张

崇祯皇帝为什么还要用祖大寿?他想不用也不行啊,只有祖大寿还能守住关宁防线,还能挡住清兵,要是换个人,说不定清军就打进山海关了。因此,崇祯只能捏着鼻子做出让步,容忍祖大寿的各种藐视皇权的行为,以此来换取关宁防线的稳固。

当然祖大寿也是小心翼翼,他除了不敢再进京之外,别的方面对于朝廷还是十分恭顺的,对于朝廷的旨意也都是遵照执行的。他也清楚关宁防线对于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就忠心耿耿地坚守在这里。

在袁崇焕死后,孙承宗被任命为蓟辽总督,祖大寿在名义上是属于孙承宗手下的部将。不过,在大凌河之战后,这种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1631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建大凌河城,目的是把关宁防线向前推进。大凌河城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凌海市,距离锦州很近的。

祖大寿率军从锦州出发,来到了大凌河开始筑城。皇太极得知这一消息,立即率军前来进攻,很快就把大凌河城包围了起来。

大凌河之战与前几年的宁锦之战颇为相似。都是明军试图以筑城的方式步步为营地前进,而清军则主动进攻。上一次宁锦之战,明军打赢了;但这一次就不同了。明军显然是准备得不充分,因为大凌河里没有粮草。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文章图片7,第8张

祖大寿被包围在大凌河城中,弹尽粮绝,无法维持。孙承宗派张春指挥数万援军赶来救援,结果被清军围城打援,一举全歼。

在这样的情况下,祖大寿只好无奈地选择投降。1631年十月,祖大寿在杀害了坚决反对投降的副将何可纲之后,正式向着皇太极投降。

(四)

皇太极对于祖大寿的投降极为重视,亲自出营迎接。祖大寿见到皇太极之后,想要跪下叩头,皇太极却一下子拦住了他,抓住他的两条手臂,放在自己的腰间,和他一起共行满族最亲密的礼仪——抱腰礼。这意思就是:咱们从此就是亲人、一家人了!

不过,祖大寿却有自己的想法。

祖大寿对皇太极说:“陛下,我投降的事,锦州那边还不知道。我愿意去锦州城做内应,到时将锦州献给陛下。”

皇太极十分爽快地答应了祖大寿的要求,允许他回到锦州去。祖大寿回到了锦州,关上了城门,就再也不搭理皇太极了。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文章图片8,第9张

皇太极对此并没有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只是派人去联系祖大寿,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说过的话。祖大寿的儿子祖可法一直留在清军兵营中,皇太极也照旧以礼相待。

另一边,北京的崇祯皇帝对于祖大寿也是倍加关怀,虽然知道他一度降清,但是却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的样子,多次表彰奖励祖大寿。崇祯撤了督师孙承宗的职,却先后授予祖大寿记名提督、左都督等官职,继续重用,实际上是把宁锦防线的大权交给祖大寿了。

这样一来,一个奇妙的场景就出现了:祖大寿先后背叛了两位皇帝,但是两位皇帝却都对他和颜悦色、慰勉有加,捧着哄着,都生怕惹急了他。

为什么两位皇帝都不约而同地如此放低身段来讨好祖大寿?奥妙就在于祖大寿背后的那支关宁铁骑。崇祯和皇太极都清楚祖大寿对于关宁铁骑的影响力,他们都希望祖大寿能带着关宁铁骑站到自己的这一边来,所以就会出现如此奇异的景象。

对于祖大寿来说,他为什么选择站在明朝一边呢?为什么不干脆投降清朝去享受荣华富贵呢?关键还是在于关宁铁骑。关宁铁骑中的祖家人数量众多,其中忠勇爱国之辈也非常多,别人不说,单单祖大寿的妻子左氏夫人便是一位忠贞刚烈的爱国女性。祖大寿从大凌河逃回后,再次反正,这其中就有左夫人很大的功劳。祖大寿要是选择降清,那么关宁铁骑中许多人都不会跟他走,没有了关宁铁骑,祖大寿还值几吊钱?

因此,祖大寿就选择了站在明朝这一边,尽管这会让自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苦战,但是他也在所不惜了。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文章图片9,第10张

大凌河之战后,祖大寿实际上变成了关宁防线的最高指挥官,关宁铁骑被他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这支明朝的国防军终于可以改名叫做祖家军了。

当然,祖大寿还是小心翼翼,不敢随意妄为的。他还是蹲在锦州城里不敢出来,生怕被东厂锦衣卫的特务给抓了去。同时,他还尽量避免让朝廷产生关宁铁骑已经是他个人的私属部队的印象。清军入塞作战时,多次征调关宁铁骑参战,每一次祖大寿都没有二话,积极派兵参战。只不过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并不比其他明军更强,见到入塞的清军也是绕着走。1639年,清军第四次入塞,进攻济南。驻扎在山东临清的关宁铁骑祖宽所部畏敌避战,不肯救援济南,事后,祖宽被朝廷判处了死刑。

(五)

对于清朝这一边来说,对祖大寿只能是采取继续打下去的策略。不过,清军要打锦州,困难是很多的。关键是后勤供应跟不上,没有粮食,无法长期围困锦州。为此,皇太极绞尽脑汁,他最终决定采取屯田的方法来解决军粮问题。清军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围绕着锦州建造新城,开垦土地,慢慢地对锦州形成了合围之势。

1640年,祖大寿手下的一部分蒙古人投降清军,结果导致锦州外城失守。锦州城终于被清军包围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1641年,崇祯帝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率领八总兵十三万人马前去救援锦州。明清之间最后一次战略决战:松锦会战就这样爆发了。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文章图片10,第11张

松锦会战中,洪承畴手下的八个总兵有三个是原关宁前线的骨干,其余五位基本都是陕西、山西一带的西北军。实战证明,西北军的战斗力更强,至少是完全不逊色于关宁铁骑。特别是曹变蛟指挥的部队,多年跟随洪承畴在西北征战的,打仗非常勇猛。曹变蛟曾经夜袭敌营,差一点要了皇太极的性命。

在松锦会战中,由于崇祯皇帝的瞎指挥,结果导致明军全军覆没。困守在锦州城里的祖大寿再也没有了别的指望,只好第二次向着皇太极投降。皇太极这一次虽然没有和祖大寿再搞什么抱腰礼,但是依然和颜悦色地接受了他的投降,并且大加封赏。

皇太极之所以这样做,原因还是由于关宁铁骑。因为关宁铁骑还在,只是它的首领变成了吴三桂。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是祖大寿的妹夫,吴三桂是祖大寿的亲外甥。吴氏家族在祖氏家族中旁逸斜出,很快地就自成体系。吴三桂虽然在松锦之战中落败,但是他依然受到重用,继续担任山海关总兵,指挥关宁铁骑守卫着山海关与宁远两座最后的堡垒。

皇太极自然要拉拢引诱吴三桂降清,祖大寿自己当然也会写亲笔信劝说外甥,只是吴三桂都没有回应。不过,由于祖氏家族的人已经有很多都降清了,吴三桂与清朝方面的联系也就变得越来越紧密了。一年多以后的关键时刻,吴三桂选择了降清而不是归降李自成,实际上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只不过李自成不了解情况,不清楚吴三桂与清朝方面的猫腻罢了。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文章图片11,第12张

1644年四月,吴三桂正式降清,从此关宁铁骑就不复存在了,转变为了平西王吴三桂的私属部队。此后,这支部队跟随着吴三桂南下镇压反清起义,为满清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这支东北军又跟随着吴三桂驻守云南,割据一方,直到最后发动三藩之乱,被清军彻底消灭。到此,关宁铁骑的历史才宣告彻底终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关宁铁骑”的真相:并非明朝头号王牌军,而且还是家族式的武装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