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

《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第1张

《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第2张


《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第3张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学说,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伏羲观察到了大自然中的“天道”,周文王思考剖析了人类社会中的“人道”,孔子则是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是主张通过何种途径来做到天人合一的呢?纵观整部《易经》,孔子强调,只有通过对伦理道德的修养,也就是“修德”才能够达到这一步。“修德”,就是修正自己的德性,也就是修己,修德达到合乎天道的层次,就是人生的最大目标。

周文王把伏羲天道思想,引进到了人生大道。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存之道,不应该与其他的动物一样。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国古代的这些“政治”的含义中,“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治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安定祥和的状态等。这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不完全相同。

当英文的“Politics”传入中国时。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即是政治。”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

《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第4张

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坦白地指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有伦理道德而动物没有。

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意思是说:“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而已,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舜了解事物的常态,明辨人伦的道理,因此顺着仁与义的要求去行动,而不是刻意要去实现仁与义。”

《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第5张

“几希”就是差别很小。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很小。首先表现在,人与动物在身体上很类似;我们有五官,禽兽也有;我们有四肢,禽兽也有。其次,人与动物在本能上很相近。人吃饭的时候与狗没啥两样,皆出自一种饥饿的本能;人睡觉的时候和猪没啥两样,皆出于一种休息的本能。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绝非凭借人的身体、本能或四肢五官,而是要凭借其他的东西。

孟子提出“大体、小体”之说,把身体称为“小体”,“小”代表不重要、次要;把心称为“大体”,“大”代表重要。大体在内,小体在外。人与动物共同具备的是“小体”,而人所特有的才叫“大体”。

《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第6张

“大体”就是人心的“四端”也就是由心产生“仁、义、礼、智”。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四端与四体皆属人之体;分其大小,是指人应以“大体”为重,也即“心”够不够灵敏,能不能自觉和真诚,是其关键。所谓人性在于“心”,孟子认为把这个“心”去掉的是一般人;保存下来的就是君子。

孔子是完全站在人道的立场上来发扬《易经》的学说,他认为人应该全心全意、终身致力于“天人合德。”

《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第7张

《周易·文言传》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意思是说:对于那些健康的、贤明的、有道的“大人”来说,他们的品德能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相适应;他们的思想能与日月的运行一样正确;他们的行为方式能符合自然四季的变化的秩序和规律;他们就像是有鬼神帮助一样逢凶化吉,事事成功、安全、顺利。他们走在前面开拓进取,天道也不会违背他;他们安时处顺地走在后边,却也能顺应天理。这种人天道都不会背叛他、违逆他,都不能够让他失败,而那些人和鬼神又如何能为难他们呢?

《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第8张

也就是说,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天道)办事,使自己始终运行在最合理的路线之上严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方式合理、正确,品德高尚,认真谨慎地做好每一件事,就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孔子认为,“大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凭良心去做,所以跟天道是相吻合的。修身、修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孔子也认为,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先天而天弗违”,一个人修德修好了,你预言的东西、超前做的事情,老天也会来配合你,这不就是最大的成就吗?

《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第9张

当一个人看到“天垂象”的时候,就不要逆天去做,而是应该顺天应时,这才是最大的“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的尧、舜时期,尧、舜都是以品德修养来感动天地而不是依靠自己的权威和势力,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说了算,而考虑的却完全是自己的利益,那就不符合天道了。

孟子曾经说过:“孔子,圣人之时者也。”是什么意思?所谓’圣之时者’,就是说孔子是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孟子据此认为,孔子已达到集圣人之大成的最高境。

《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第10张

为什么孟子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孔子根据时代的变化,把《易经》神道设教撇开,直接引入了人生的行事规则,孔子把那个“时”把握的非常好。所以,孟子认为孔子已达到集圣人之大成的最高境。

一个人,真正德性好的时候,再不好的事情也会向好的方面转化。所以孔子说,只要是你该做的事,就算是有再大的困难,也要一步步去克服,该做的事情,即使结果很惨,还是要去做好。

《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第11张

如同电影《集结号》讲述的中原野战军独二师一三九团九连37名战士全部阵亡的故事和朝鲜战场上冰雕连勇士们的传奇一样,他们的牺牲和奉献都深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他们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大局才明知危险也要牺牲自己的民族脊梁,他们的精神才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歌颂的优秀中华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易经》感悟《易经》17——天人合一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