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经历苦难却将诗歌引向希望与胜利(3)

穆旦:经历苦难却将诗歌引向希望与胜利(3),第1张

在抗战最艰苦的20世纪40年代,穆旦的创作进入到成熟期,他的诗歌技艺精湛,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面对中华民族的沉重、贫穷和苦难,穆旦看到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1941年,他在《赞美》中呐喊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穆旦:经历苦难却将诗歌引向希望与胜利(3),1947年5月17日,参加堂姐查良锭与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沈同婚礼。左起:查良锐、查良铭、查良钊、查良锺、查良铮,第2张

1947年5月17日,参加堂姐查良锭与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沈同婚礼。左起:查良锐、查良铭、查良钊、查良锺、查良铮(穆旦)。资料图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赞美》中,穆旦对祖国辽阔的土地、悠久沉重的历史、贫穷屈辱的人民进行着描绘,诉说着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他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更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和民族的希望,他要去拥抱这一切,拥抱这片他爱的土地。

穆旦:经历苦难却将诗歌引向希望与胜利(3),穆旦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首诗《冬》(亲笔手写体),第3张

穆旦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首诗《冬》(亲笔手写体) 资料图

时光匆匆,转眼来到1943年,穆旦自西南战场回国,随即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在军队里从事英文工作,北上沈阳办报,又在中央通讯社、南京美国新闻处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南京办事处等机构辗转工作,直到1949年8月,31岁的他进入了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和俄罗斯文学。在此期间,穆旦与夫人周与良结婚,并于三年后顺利取得了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穆旦:经历苦难却将诗歌引向希望与胜利(3)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