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养生经,第1张

       三伏天是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三伏至,日在角,最炎热,谓秋老鼠”,为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颜师古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人亦伏不宜动。

     如此重要的养生时节,是如何推算的呢?按照《阴阳书》的说法,“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也就是说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09日

末伏:8月10日-8月20日

诗词中的养生经,第2张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夏令三伏,自然界烈日炎炎,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生理特征,此时更应注意机体的调摄和保健,正确把握夏季酷暑时机,注意未病先防、冬病夏治则能达到养生的目的,甚至可以改善某些顽固疾病的病情。因此早在魏晋时期,就有诗人强调三伏之日应注重避暑

嘲热客诗

魏晋·程晓

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

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

主人闻客来,颦蹙奈此何。

谓当起行去,安坐正跘跨。

所说无一急,踏唅一何多。

疲瘠向之久,甫问君极那。

摇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

莫谓此小事,亦是人一瑕。

传戒诸高朋,热行宜见诃。

        魏晋时人们在三伏天里已经开始闭门不出了,就算有客人到访,也不愿意去接见,所以劝解这些“热客”们,莫要三伏无事叨扰,应“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这样才算得礼仪周全。

       天气酷暑要注重养生,《梦华录》载:“唐时,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并无时节,故于伏日往来风亭水榭,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新荷苞鲊,曲水流杯,笙歌通夕而罢。”可见唐人已形成一套独特的三伏养生理念。三伏不宜动,并不是真让你就不动,而是避暑缓行。《书仪》云:“六月三庚伏日。昔贾谊在湘南,六月三庚日,有服鸟来时,以南方毒恶,以助太阳销铄万物,因损人,故避之。”古人早就知晓伏天潮湿闷热,人们容易感觉不舒服,出现困倦乏力、食欲下降等“损人”的情况,需要避之。上无纤云,下无微风,蝉声满树,闷热逼人。古代没有电扇空调或是冰箱冷柜,同样的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古人们又在做些什么消暑纳凉的呢?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李白则豪放许多,独自来到山中,羽扇不摇,衣履不穿。诗人在林间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更像是魏晋遗风。“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整首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

桥南纳凉

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

       秦观携杖来到了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随着诗人的诗句,我们也仿佛漫步在婆娑多姿的绿柳林中,徜徉于碧波荡漾的荷塘小径,寂寂明月夜,清风徐徐,幽香散溢,荷香沁人心脾,笛声悠扬悦耳,暑热顿时消散于无形之中。

暮热游荷池上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杨万里则到荷塘上泛起了舟,用小荷的情表现自己的情,用荷花“深藏”来写天气之热,化静为动,使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暑热,透露出清爽之情。新鲜活泼、轻巧俏皮,写出了对夏季傍晚美景的赞赏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针对炎热夏季,在起居上应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精神方面应主动调节情志,避免过怒烦躁,避免情绪抑郁,保持神清气爽。此时在饮食上,要注重健脾益气,少食苦寒,节冷饮,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此外,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伤气损阳,故可多选用酸味食物,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故应及时补充。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夏日食姜也是“春夏养阳”理论的实际应用。

      夏季,人们常常感觉暑热难耐,大汗淋漓,有些人在这个时期长时间地待在空调房间中,这不利于身体健康。人长期生活在空调制造的冷环境里易损伤“卫表之阳”和“肺阳”,易患夏令感冒、咳嗽、哮喘,如果原本就有此类疾病的人就更易加重这些疾病的冬天发作机会;而夏令过度贪食冷饮冷食,易损伤脾胃之阳,以致诱发胃痛、腹泻。因此,此时养生应当顾护体内肺脾阳气,使之保持旺盛充沛,才能维持夏日健康不病,也才能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所以要注意不宜长期处于低温空调环境,不可过度贪食冰镇冷饮等。而古人没有先进的科技取凉,从诗人留下的诗句中也可以看到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唐·白居易

人人避暑走如狂,

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

但能心静即身凉。

      相比于他人去到桥畔山间荷塘,白居易则淡定了许多。一句“心静即身凉”就将做到内心平静,身上自然凉快的道理说的明明白白。在盛夏里抚平自己烦躁的情绪,喝一杯茶,读几首诗,安之若素,天气如火能奈我何,怡然自得,惬意轻松。

      夏季和心在五行中均属于火。《黄帝内经·灵枢·灵兰秘典》中这样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句话把五脏中的心比做国家的君主,掌控着人体的心神与情志。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盛夏的自然之火与体内的心火可以相互影响。烈日酷暑,容易使人心烦意躁;而躁动不宁的心绪,可以使人更觉暑热难挡。此外,“五志过极皆化火”,也就是说五种情志过度都可以化火。心属火,情志之火都可以波及到心。因此在盛夏期间,我们应当做到“使志无怒”,清心寡欲,恬淡虚无,静养心神。就像嵇康在《养生论》中所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减少,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不正是白居易体悟到的“心静自然凉”。

     诗人们的避暑诗句,如清凉晚风拂去焦躁不安的心。炎炎夏日,人们需要的不过一丝清凉,人生一世,忙忙碌碌,寻寻觅觅,也不过为了开心二字,让心跟着时令走,安于当下,立见清明,清爽一夏,从心出发,才能把日子过成诗和画。愿大家在这个夏日里,除了炎热,还有诗意和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诗词中的养生经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