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2-损有馀而补不足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2-损有馀而补不足,第1张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2-损有馀而补不足,第2张

《论语》原【第06雍也篇第30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杨伯峻译文】子华出国当大使,子请孔子拿点米给子华的母亲。孔子说:“给一百斤。”冉子说:“给多点吧。“加四十斤。”冉子给了两千斤。孔子说:“子华在齐国,坐豪华车,穿名牌衣,我已听说了。君子君子只救济穷人,不添加财富给富人。”

【钱穆译文】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子代他母亲请养米。先生说:“给她一釜吧!”冉子再请增,先生说:“加一庾吧!”冉子给了米五秉。先生说:“赤这次去齐国,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裘。吾听说,君子遇穷急人该周济,遇富有的便不必再帮助。”

【李泽厚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有为子华的母亲请求小米,孔子说:“给六斗。”冉求请加一点,孔子说:“给十六斗。”冉有却给了八十斗。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贵重的皮大衣。我听说过,君子救急不添富。”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子华出使齐国,冉有为他(子华)的母亲求粟,孔子说:“给她一釜(六斗)。”(冉有)求多给些,(孔子)说:“给她一庾(十六斗)。”(最后)冉有给她粟五秉(八十斗)。(评介这事)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坐高大的骏马,穿高档的皮衣。我听说哪,君子周济急困(之人而)不扶助富有(之士)。”

【游梦僧意译】子华出使齐国,冉有为他(子华)的母亲求粟,孔子说:“给她一釜(六斗)。”冉有求多给些,(孔子)说:“给她一庾(十六斗)。”最后,冉有给她粟五秉(八十斗)。(评介这事)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坐高大的骏马,穿高档的皮衣。我听说哪,君子周济急困之人而不扶助富有之士。君子雪中送碳而不会锦上添花。冉有的行为就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即不谙人情世事。”

论语》此则,就是孔子批评冉有“锦上添花”的行为的。用《论语》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批评他“好仁不好学”的。

何以言此?且听本僧解它一解。

子华,即公西赤,孔子的弟子。后面的“赤”就是指“子华”。

使,出使。

冉子,即冉有,孔子的弟子。有人说:“这里的'冉子’是指冉伯牛。”本僧给你肯定的回答:“不可能。”

此处的“冉子”不可能是冉伯牛,因为冉伯牛死得早,就是孔子所说的“苗而不秀者”,所以,其不可能称之为“子”。大家试想想,诚如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孔子说的“秀而不实者”),也是因为死得早,《论语》虽多处出现颜回,但通篇没有一处称之为“颜子”的。所以,称冉伯牛为冉子,就更不可能了。

其,指示代词,指子华。

粟,是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别名“小米”。

釜,六斗四升为一釜。古量约合今量之半,三斗二升,仅一人终月之食。盖孔子以子华家甚富,特因冉求之请而少与之。

请益,请求多给点。即冉有觉得只给“釜”,少了。

庾,二斗四升为一庾。谓于一釜外再增一庾,非以庾易釜。或说:一庾十六斗。

五秉十六斛为一秉,五秉合八十斛。一斛十斗。

关于“釜”、“庾”和“秉”的容量多少,古来多人论证。咱没必要去纠结。知道后者多于前者,知道《论语》想表达的意思即可。

“子华使”至“与之粟五秉”,起的是补充说明的作用。《论语》编写的人(即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为孔子后面说的话说明因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画外音”,这一点,是很多《论语》解读者没有意会到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最后孔子的话,其实是“六言六蔽”大讨论中的一小部分

冉子的所为就正正是“好仁不好学”,而以致于“其蔽也愚”。

赤,就是指“公西赤”,也就是文中的“子华”。

衣,名词作动词。“穿”的意思。

裘,《说文解字》:“裘,皮衣也。从衣、求声。”

周,周济。《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郑玄注:周,谓给不足也。

继,结合上下文,大概是“锦上添花”的意思。咱解读为“扶助”。

对于“周”与“继”,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周者,补不足。继者,续有余。

孔子最后的话的意思是“子华到齐国去,坐高大的骏马,穿高档的皮衣。我听说哪,君子周济急困之人而不扶助富有之士(君子雪中送碳而不会锦上添花)。”

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君子当周救人之穷急,不继接於富有

明显,孔子的思想是与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天之道”是一致的,即“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而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故君子也应“法天之道”而“损有馀而补不足”,第一步自然就是做到“周急不继富”了。

为什么要“周急不继富”呢?诚如《增广贤文》说的“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特别注意:孔子说的是“周急”,不是“周贫”,是符合如今通常说的“救急不救穷”的。

那为什么孔子知道“君子周急不济富”,但面对冉子的请求而不拒绝呢?本僧的猜测是“知其心仁而为,故不忍拒之也”,最后就“意思意思”,给那么一点。可冉子不懂“周急不济富”的道理,也没领会到孔子的用心。所以一“请益”,最后竟“与之粟五秉”给子华这个土豪。

所以,对于冉子的“好仁不好学”,孔子是批评的态度的。才有了《论语》此则的记载。这一个点,又有几个解读《论语》的人意识到的!

孔子的弟子能记述这件事的前后因由,由此,看得出他们对冉子因“子华使于齐”而“为其母请粟”这事都是清楚的。正因为这样,孔子现今讨论“六言六蔽”的时候,直接就只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而没有详细再回顾冉有求粟的过程,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参与讨论的人都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大家沟通无障碍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论语》此则,看似与讨论“六言六蔽”风牛马不相及,而实际上是行云流水,丝丝相扣的。

孔子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地批评冉有,但孔子的学生应该都知道是批评冉有的。(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明显写着'冉有’吗,怎么不是点名道姓了?”不是的,因为,咱前面说的:“子华使”至“与之粟五秉”这里一长段,都是写《论语》的人交待孔子说话的因由。是“画外音”。)

讨论“六言六蔽”,孔子一下子点出了自己的弟子冉有来批评了,那接着,孔子在座的弟子们又会怎么点评他们的师兄弟冉有呢?欲知详情,敬请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谢谢!

06雍也篇第30原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游梦僧直译】子华出使齐国,冉有为他(子华)的母亲求粟,孔子说:“给她一釜(六斗)。”(冉有)求多给些,(孔子)说:“给她一庾(十六斗)。”(最后)冉有给她粟五秉(八十斗)。(评介这事)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坐高大的骏马,穿高档的皮衣。我听说哪,君子周济急困(之人而)不扶助富有(之士)。”

【游梦僧意译】子华出使齐国,冉有为他(子华)的母亲求粟,孔子说:“给她一釜(六斗)。”冉有求多给些,(孔子)说:“给她一庾(十六斗)。”最后,冉有给她粟五秉(八十斗)。(评介这事)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坐高大的骏马,穿高档的皮衣。我听说哪,君子周济急困之人而不扶助富有之士。君子雪中送碳而不会锦上添花。冉有的行为就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即不谙人情世事。”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2-损有馀而补不足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