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创:市场的魅力——温州调研散记
浙江省温州市是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家庭工业、专业市场等为主要特征的“温州模式”曾享誉全国。2021年5月中旬,因为一场特殊的机缘,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同事们到温州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密集调研,主要调研对象是企业和医院。调研得到温州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的热情接待与安排。
短短一周,所见实多,尤其是对于市场经济的魅力有了切身体会。篇幅所限,特散记一二。
01
服装潮流、
风险与“多小散乱”中的创新
服装,包括制鞋业,是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温州的优势产业。但以笔者所见,关于这些行业经济学规律的研究却很少,除了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将其归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论证中国在这些行业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优势。温州调研期间,我们走访了几家服装和鞋业的龙头企业,实地观察其设计与生产制造,并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了解到很多新知识。
调研得到的最重要一点观念:“服装其实是高风险行业”。这里面的原因说穿了其实并不复杂。以今年的冬装为例,消费者穿上冬装,一般要在11月以后。但是这些冬装通常在9、10月就在城市的商场里上架了,越是大城市上架时间越早。考虑到物流等问题,这些冬装的生产一般要提前半年左右。那么今年冬装的设计呢?得在年初就进行了。在季节性之外,还有潮流的快速更迭。
今年流行的冬装,到明年可能就不流行了。一件几千元的羽绒服,如果只剩下御寒功能,那恐怕一千元都卖不到。这意味着服装业设计与制造存在很高的风险:如果猜对了潮流,就赚得盆满钵满;如果猜不对潮流,满仓积货能让企业陷入巨大的困境。
高风险对服装业产业组织的一个影响是贴牌生产的盛行,即品牌企业专门负责服装设计,并将图纸交付贴牌厂家,委托贴牌厂家生产。品牌企业完全承担服装潮流改变带来的风险,贴牌企业则完全不承担风险,与品牌企业签订固定价格合同。对一部分服装制造企业而言,生产厂房等重资产已经占据了大量资金,如果再承担服装的季节性潮流带来的风险可能就力不从心了。而且专注于制造环节,可以做好既定图纸下的质量控制。
对于服装设计企业而言,将制造环节委托出去,可以避免重资产投资,而将精力放在对季节性潮流的预测上。自主品牌看起来比贴牌高端,但其实只是两种商业模式。当地受访的一位企业老总更愿意从外销、内销的角度来区分。一般以内销为主的服装企业,自主品牌比较多;以外销为主的服装企业,贴牌比较多。
这不难理解,毕竟服装设计的重要一点是对时尚潮流的判断,而企业对国内潮流的领悟当然比对国外潮流更准确。贴牌外销的服装企业,国外品牌对其制造过程中的质控要求很高,因此其技术含量并不比自主品牌低。
高风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服装业市场结构。鹿城区是温州的鞋业聚集区。调研中一家制鞋龙头企业老板告诉我们,仅鹿城区就有制鞋企业数千家。这个数字让我们很震惊。小小一个区,为什么有这么多同类型的企业?
这位老板的解释是当地产业链配套很完善,全国鞋业曾有四大生产基地,其他三家都在衰落中,只有温州有活力。数千家,意味着绝大部分都是小企业。按流行的说法,这是一个多小散乱的市场结构。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小企业?如前文所述,鞋业也属于广义上的服装业,是高风险行业。鹿城鞋业就聚集了很多追求“暴富”的小公司,其老板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小公司存在的基础是只要在哪怕一个细分产品样式上猜对了下一季的流行趋势,就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仔细想来,这样“多小散乱”的市场结构恰恰是有利于创新的。
数千家企业,每家往不同的方向演化,其中有猜对了潮流的,有猜错了的。猜错了损失很大,但“船小好调头”,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分散了行业风险。如果只有少数几家大企业,方向过于集中,一旦猜错了,损失就会非常大,反而是没有效率的。
过去一段时期,谈产业结构调整,很多传统行业都被定性为“多小散乱”,似乎提高集中度应该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服装业这个案例启发我们,不能一概认为“多小算乱”就缺乏效率,要看具体的行业、市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提是尊重市场经济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
02
专科医院的商业模式
医疗常被视为公益性行业,营利性医院存在的合理性也一直受到质疑,尤其前一程子国内“特定地方”专科医院的负面案例更恶化了公众的观感。其实营利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营利的方法,也就是商业模式。坑蒙拐骗是坏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而在温州,一些民营专科医院的商业模式却可圈可点,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公益与商业可持续性。例如,精神疾病诊疗由于其显著的外部性,是典型的公共卫生范畴,一般由政府直接建立精神病医院提供相关服务。然而在温州,提供精神诊疗服务的主体除了一家公立医院外,还包括一家营利性精神病院——K医院。
我们实地参观了K医院,并与院领导座谈。印象颇深者有几点。一是医院环境整洁,体验舒适。别小看这一点,其实很重要。有去过大医院的人应该都曾体会到很多大医院里乱糟糟的环境。二是其走进社区的商业模式:在各区县建立公益性的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本身是公益性的,但也是一种获取潜在客源的方法。三是其引进人才的模式。一般来说,由于缺乏编制和晋升职称的通道,民营医院比较难吸引到人才。K医院争取到当地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身份,高端人才引进后同时作为医科大学的事业编制人员和K医院临床医师,双岗双薪。
这模式看起来当然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也难免引来质疑。第一个质疑:它是否只是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高端医院?第二个质疑:免费心理咨询的商业模式是否完全蜕化为诱导需求的手段,反而加剧了普通家庭负担?
我们首先看一些事实。一是2020年,K医院诊疗人次超过了当地公立精神病院,显然不只是为小众群体服务的。二是K医院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并在香港上市,还成为哈佛商学院案例,院领导曾受邀到哈佛商学院演讲。可见其模式同时受到当地政府和外部机构认可。
其次从理论上分析,约束营利性医院以使其商业模式趋于健康,关键在两种机制。一是竞争机制。温州当地提供精神诊疗服务的医院有两家,一家是公立的,一家是民营营利性质的,这就形成了竞争。在竞争约束之下,任何一家医院都不可能像完全垄断者那样行事(质次价高)。当然,这个问题也有争议,也有人认为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竞争可能会加剧医院诱导需求。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机制,即财政补贴和医保付费监督机制。对精神卫生机构,政府有一定的财政补贴,其中有显性补贴,也有隐性补贴。显性补贴即直接的资金补助,政府购买服务。隐性补贴如在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特殊照顾。精神疾病诊治的费用大部分也由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精神诊治机构诱导单个患者相对简单,但要诱导财政部门尤其是医保机构,就不那么简单了。医保在付费方式、定点管理等方面的监督,尤其是医保监督和供方竞争机制相互配合,对于约束医疗机构行为起到了很大作用。
结束语。温州是国内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地方,政府干预相对较少,多到这里走一走,可以观察到许多市场原生态的东西,切身体会市场的魅力!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