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平:传媒少帅22年人生阅读

张延平:传媒少帅22年人生阅读,第1张

  1981年7月3日,北京青年报复刊,当时的它,处级周刊小报,仅限于北京地区,发行量3万份(基本通过共青团组织系统订阅),经济来源于市财政局下拨的30万元开办费;

  2003年的今天,北京青年报已成长为面向全国(包括香港地区),发行量60万份,广告收入9亿元(2003年),订阅量北京第一,广告收入全国第二,并拥有26层报业大厦的都市主流日报;

  22年,一份报纸从新生走向兴盛,见证着中国新闻改革的风雨变迁……

  1981年,年仅23岁的张延平从部队转业,走进北京市委大院内的一间简易的办公室,成为复刊后北京青年报社最年轻的记者;

  2003年11月6日,在价值两亿多元的北京青年报报业大厦,正值中年的张延平在他21层的社长办公室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22年,张延平从成长走向成熟,经历了一段与北青报共荣共进的传媒人生……

  职业阅读:在一个报社从记者干到社长

  3年记者,4年部主任,10年副总编,4年总编辑,直至今天的社长,在人员流动更替频繁的媒体,在开放社会人心浮躁的今天,蛰伏北青报22年,张延平创造了一个奇迹。

  创业之初的北青报人,至今仍在报社的还有几个?

  来来往往的北青报人,从记者做到社长的又有几个?

  偶然?必然?个性使然?芸芸众生中,一直默默耕耘的张延平沉淀了下来,成为这张报纸曲折发展全过程的见证人。

  当记者时,张延平就以写作见长,有十几篇作品获北京新闻奖、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等奖项,其长篇报道被收进中学语文教材,本人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青年报刊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青年报十佳记者”等称号;

  当部主任时,张延平创意并参与创办了“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简称学通社),成立之初就被誉为“首都新闻界的一支新军”、“面向未来的人才实验室”,培养了大批如中新社著名摄影记者王瑶、凤凰卫视当家“花旦”许戈辉 、北京青年周刊主编钮明等一批媒体“名士”;

  当副总编时,张延平主持创办了北京青年报《新闻周刊》,探索了许多新的报道样式,不仅在新闻界率先开辟了有偿征集线索的“新闻热线”,而且早在八年前便捕捉到房地产、汽车、电脑等新兴产业的崛起,成规模地推出“广厦时代”、“汽车时代”、“电脑时代”,为北青报的跨越式发展作了铺垫。

  当总编辑时,张延平以独到的眼光和魄力,带领他的策划班子,完成了1998年“抗洪救灾――帮灾区录取考生圆梦”、1999年“五八事件――重新认识系列谈”、2000年“跨千年100版――本报记者24时区同步报道”、2001年“与30位诺贝尔大师面对面”等一系列大制作,不断实践着北青报提出的“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口号。

  当社长后,张延平携社委会11名成员积极推进社内改革,包括改版、改制、技改、房改,此后又借北青报成为全国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的契机,全面实施以北青报为主业的传媒集团发展战略。

  有人说,张延平很幸运,当以一篇文章打天下时他当记者,当以一块版面论成败时他当编辑,当以一个版组决胜负时他当副总编,当以一张报纸拼高下时他当总编辑,而当中国报业进入经营时代他又当上了社长——他的整个命运契合了中国新闻改革的节拍。

  我们说,张延平很明了,无论世事纷繁,心中总有一根主线,知道自己已做的、正做的、将做的和不能做的,不急功,不近利,不张扬,不停歇,知道“舍”,才有“得”。

  张延平自己说,他靠团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我这种人的特点就是,看我一个人感觉不出我的能量,但我可以让很多人跟我一起干,甚至是和我意见完全不一致的人跟我一块干,这个本事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人》:我们心里想的社长应该是风风火火,性格张扬,坐不住的,坐在那儿电话都要打爆。

  张:(笑)。我可能和别的社长不一样,我不是爆发力很强的那种人,但我是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人。

  《人》:走到今天,你掌管着这么大的资源,领导着这么大的队伍,在这个位置上,个人的东西往往容易膨胀出来,你是靠什么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

  张:靠事业。有的人看钱,有的人看地位,但北青报人看事业,事业不断发展才会跟你走。在事业发展上,我这个人从来不知足。

  《人》:那你觉得在个人事业上,还会有一个怎样的发展?

  张:当总编的那一刻,我就明白我面临一个新的选择。如果说做副总编我可以一直干到老,把自己的一生都撂在北青报,一旦做到总编辑,就身不由己了。但我这个人喜欢体验从没体验过的东西,我是希望在社长这个岗位上,把北青报做得更强更大,这儿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

  《人》:那么多记者走到今天只有一个社长,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成功?

  张:你必须忍受很多平淡的东西,才可能通过不断的积累走向成功。

  事业阅读:立志打造传媒集团

  做强,做大,做实力雄厚的传媒集团,社长张延平心中有个让人激动的构想。

  “目前中国有39家报业集团,我们不想做第40家报业集团,而想成为第一家传媒集团。我们的思路是:依托北京青年报的优势资源,横向形成系列报刊群,纵向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稳步推进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发展,通过资本运作和内部市场化,建立一个以北京青年报为主业的现代化传媒集团。”

  2003年4月,北京青年报曾以北青传媒股份公司的名义在《北京青年报》上刊登了一则公告,公告称:北青传媒拟首次公开发行上市股票,已接受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辅导超过六个月。张延平说,如果顺利的话,应该在2004年年底,实现北青的上市。

  这是一个很大的事业。

  对于北青报这个核心品牌,张延平认为要把基础打牢。“打造传媒集团首先要打造好北京青年报,把北青报办成一张成熟的都市日报,让读者看完有启发、有满足感。未来的京城报业一定会有更激烈的厮杀,只有排名前三位的报纸才有好日子过。”

  对于报刊群的发展,张延平认为北青报已经成为新生中产阶层所喜爱的报纸,明年会集中力量打造一张面向中低端人群、在零售市场上表现突出的报纸。另外,还想为如今已经基本不读报纸的年轻人办一张报纸,这些人大多在15至25岁左右,是伴随电视、网络长大的一代,他们排斥传统形态的报纸,但如果用他们的语境办一张全新的报纸,相信会把他们重新拉回到读报行列里来的,而十年后他们会成为社会的主流。

  对于报业产业链,张延平强调“把资源变成资本”,“得渠道者得天下”。“上游”的印刷业务依托北青报已成为北方第一厚报的资源,把单纯的消费行为变成经营行为,既可以降低自身的成本,又可以通过代理中小型报刊的纸张、油墨、PS版、润版液等印刷材料的供应而赚取利润。“下游”的小红帽目前已成为继北青报之后的第二个响亮的品牌,他们不仅送报,而且送奶、送水、送书、送票,业务增长很快,将来这个渠道能够承载许多内容,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所以说谁握有渠道谁就握住了未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张延平:传媒少帅22年人生阅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