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七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七,第1张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七,第2张

·/·

今天接着读《西次三经》第二十座山——天山。

【原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①,多金、玉,有青、雄黄②。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③。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④

【注释】

①天山:山名。一说是天山山脉东段;一说在今甘肃境内;一说在昆仑山脉北面。②青:石青。 ③汤(yánɡ)谷:今吐鲁番盆地。 ④帝江:传说中的神名。

【翻译】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天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还有石青和雄黄。英水发源于天山,向西南流入汤谷。山中有一位神,他的形状像黄色的皮囊,红如火焰,长着六只脚、四只翅膀,脑袋部位浑沌一团,分不清面目,却会唱歌跳舞,它其实就是帝江。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七,第3张

再读书笔记

自騩山向西行350里到达了今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独雪山西部、拉雄错湖北部山区,当地人叫和共布惹拉。此山当是经文所指的天山。
和共布惹拉(天山)顶部宽广,山中发育一水西南流注于拉雄错西南角的湖体,这条溪流应是英水了。而拉雄错西南的湖泊,更确切地说上古时应该是山谷,今天的卫星地图上也叫拉顺,应该就是汤谷。至于为何什么叫汤谷,应当是上古时此谷多温泉,是一个温泉群。
和共布惹拉(天山)与东部独雪山、布若岗日、藏色岗日等覆盖着厚厚冰雪的高山相比,明显低矮许多,那么古人为何不记载这些高耸、显着的山峰而独钟于其西部的低矮山体?有人猜测这座山曾经就是这一区域最为显着的山,现在不显眼了是因为后来的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使周边出现了更多的高山,换而言之就是其东部的独雪山、布若岗日等曾经并不存在,是后来才出现的。这也许是对的。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天山是騩山以西典型的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山。从上图二可知:天山除了有英水向西南流入汤谷外;天山向北有清水河和小长沟汇入西岔沟后向北流向远方的羊湖;向西有入湖河注入图中湖;向南也有向阳河注入拉雄措,而东面则是绵延的雪山。只是其它的河流都注入湖泊,且都是季节性很强的河流,只有英水不一样是注入峡谷的,所以经文才着重讲述英水,而略去其它河流,当然这种省略并不影响对此山的定位。正因为天山有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才使得这座现今不十分显眼的山曾经在古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以帝江为图腾的部落先民们才长期在此处休养生息。接下来,我们重点了解一下山神帝江。
有人说帝江是帝鸿,是黄帝,不太可信。帝鸿和黄帝都是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帝鸿来自东方,黄帝来自北方,也是两个不相干的族群,而帝江是神。商周及上古时期,“帝”都是用来祭祀的,这个字最早是商族祭祀死去的祖先所用,后来成为各个族群对自己祖先的称谓,黄帝、炎帝等就是这么来的。《山海经》所载内容是商代及其之前的世界,那么“帝江”显然就是被祭祀的一种存在。实际上就是当时生活在天山及其周围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共同供奉祭祀的山神,久而久之则成为他们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图腾和精神信仰。那么,帝江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呢?从经文的描述中是可以知道答案的,只不过古往今来大家把它神秘化了。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蚕的一生。
蚕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和生理机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蚕卵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当温度升高了蚕卵就开始发育,经过7-15天,当蚕卵变得透明并可以看到里面的轮廓,就表示蚕宝宝快要出来了。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蚂蚁,我们称为“蚁蚕”,身上长满细毛,约几天后毛即不明显了。蚕蚁出壳后约40分钟即有食欲,这时就要开始喂养过程了。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变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她便开始脱皮。蚕宝宝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蜕皮4次,每次蜕皮的时候它不吃不动,看上去好象是进入了睡眠状态,我们把它叫作就眠。蚕每次眠期大概持续一天时间。蚕就眠实际是脱掉旧皮,换上新皮以继续生长。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她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一般25天左右开始结茧。等蚕宝宝背脊亮晶晶,发黄发透,就表示它要吐丝结茧了。需要两天时间才能结成一个完整的茧,并在茧中完成最后一次蜕皮,成为蛹。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来交尾,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蚕蛾破茧而出之后直到死去之前始终不停的扇动着翅膀,好像在不停的载歌载舞。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经文“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这显然是对蚕的一生四个阶段的形象描述。
“状如黄囊,赤如丹火”翻译成“这个东西形状像黄口袋一样,颜色红得像火一样”似乎太简单,让人不知所云。其实“状如黄囊”是对蚕茧的形状和颜色的描述;“赤如丹火”是对蚕蛹颜色的描述。再加上黄囊通常是一个椭圆形的,一个“囊”特别形象。既然有囊,囊中必然有物,这囊就是蚕茧,这囊中之物就是蚕蛹。所以“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就应该译成“这东西有时象黄色的布口袋,里面包裹着一个浑身红得像火一样的东西”。
“六足四翼”,一个动物有六足四翼很神奇吗?如果认为它是兽,确实太神奇了。其实是我们把它想复杂了。六足是昆虫的标志性特征,而四翼昆虫也是寻常之物,如蜻蜓、蝴蝶等都是六足四翼,不足为奇。而蚕蛾正是六足四翼。
“浑敦无面目”,这是说蚕蛾外表模糊看不清面目,分辩不清口、眼、鼻、耳等。这里面“浑敦”的意思是模糊看不清,是个形容词,跟上古舜流放的四凶之一的“混沌”没任何关系,不要胡乱附会。
“是识歌舞”就是蛾扑腾翅膀的样子,这也说明这个蛾是不会飞的。
那么蚕为什么会是神呢?现在的我们觉得蚕太平常了,但对于远古人来说,蚕太重要了,蚕保障的是衣,而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在远古人看来,蚕的重要性不亚于粟。既然有谷神,就必有蚕神。如果问中国对这个世界最重要的科技贡献是什么,很多人立马会想到四大发明。事实上,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相比于养蚕技术要差得多。从这里可以看出养蚕技术可能来自西北“天山”,并且由西向东传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青藏高原(特别是天山)上古时期气候比较温和,适合于种桑养蚕。
所以,“实惟帝江也”直接译为“其实他就是帝江”,有点不妥。而译为“它实际上就是帝江部落的图腾”更好理解。
综上:此“天山”应是今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的“和共布惹拉”。此山也是西岔沟、入湖河、英水、向阳河的分水岭。此山神——蚕神,应是帝江部落的图腾。

作者简介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七,第4张

李斌,籍贯湖南,19731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单位公职人员,爱好诗词写作。善于发现身边感动的瞬间。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七,第5张

·往期链接·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六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五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四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三

李斌:满江红·观二十大胜利召开电视直播有感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二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一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二十九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二十八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十七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