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文化 | 文氏家风的仁气、义气、正气

文氏文化 | 文氏家风的仁气、义气、正气,第1张

中华文氏宗亲网

www.wxzqw.cn

全球最大的文姓交流平台

新闻 | 族谱 | 文化 | 寻根 | 联谊

The Network of Wen Clan of China


仁气 义气 正气

 文幸福

一、绪言

中国人传统上最讲究的是仁义道德,因此对人的评价亦往往以此为徇标准。《论语》上把“仁”和“义”分作两种道德行为,孟子则以“仁义”与“利”来判别人的道德心;只是孔子较偏重“仁”的内心修养,而孟子则较偏重“义”的行为表现,而天地间即充塞着这“仁义”二气。仁气柔和,义气刚正;仁义直内,义以方外。居仁由义,便成为中国人自我修为的最高准则了。所以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大,舍正路而弗由,哀哉!”(《离娄》)但仁气偏于柔,容易被误导成懦弱姑息;而义气又偏于刚,也容易被误导而刚愎自用。因此,人若拿捏不准,或处置不当,就很容易失之偏颇,所以文天祥才提出“正气”,便是希望能揉合仁气与义气,使人的行为更圆融,使人的生命更升华。

二、仁气

《论语》载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也。”《庄子·天地篇》也说:“爱人利物谓之仁。”那么,仁民爱物,上下相亲,便是“仁”的外在行为的表现了。所以“仁者”会包容别人,尊重别人,体谅别人,关怀别人;因为他具有一颗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悲天悯人之心,民胞物与之心。这种温柔敦厚的气质,是得于天地间阴与柔之美者,也正是天地间的“仁气”!

一般认为,若就“仁”的基本面来说,似应属个人道德修养的层面。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里仁》)孟子也说:“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这)固然是偏向“居仁”与“修己”一面,但却是兼善天下的基础;所以廓而充之,便能影响别人,造福社会。这也是儒家一贯的主张:独善其身,只是基础;兼善天下,才是目的。孔子不是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孟子也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移风易俗,变化气质,当然要根于“仁爱”了。孔子也曾经提出治国之道有二,那就是“仁”与“不仁”;孟子更进一步指出“三代不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兴废存亡者亦然。”(《离娄》)(他)以此作为例证,来说明仁者无敌于天下。仁者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惟其无争,故仁者寿。所以常与仁人接触,他那种蔼然的气象,会让人潜移默化,归于忠恕。但一些只知同情别人、怜悯别人,却不察实情,不辨究竟,而委曲以求息事宁人,这种姑息懦弱的行为,便是缺乏道德勇气,而且容易流于妇人之仁,那就不足取了。

文氏文化 | 文氏家风的仁气、义气、正气,第2张

三、义气

《易经》上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仁”在上面已经讲述过,是人们所当行的道路之一。那么,“义”当然也是“人路”了。所以孟子说:“义,人路也。”(《告子》)而且还是“人之正路”呢!也即是人与人之间所赖以维系的”道义“。所以有道义的人,能急人之难,义不容辞;舍身相救,义薄云天;主持局面,大义凛然;辨斥詖言,义正辞严;路见不平,义愤填膺。这种具有尊严的道德勇气,是得于天地间阳与刚之美者,也正是天地间的“义气”!

一般来说,义是偏于外在行为,属于人与人之间彼此相处之道,故朋友相交,讲求江湖道义,彼皮亦有通财之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虽赴汤蹈火,也义无反顾。但不管是朋友间的小义,或是国家民族的大义,都必须有颗“仁爱”的心肠,才能够把“义”发挥到极致。否则,便会攻揭阴私,刻薄寡恩;甚或结党崇势,营私舞弊。那些血气方刚的,更容易滥用“道义”,好勇斗狠,而流于意念之争,意识之争,门户之争,论理之争,口舌之争,甚或地域之争,族群之争,而形成彼此对立,互相攻击。这些义气之争,就不是所谓“忠义血性”了。

四、正气

孔孟儒家的学说,可说是“仁义”的学说。孔子把“仁”发挥到最极致,孟子则把“义”阐述得最精微。但孔子讲“仁”之馀,仍强调“义”,所以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而孟子在读“义”的时候,也不忘以“仁”为基础,所以说:“无侧隐之人,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可见在孔孟之时,仁和义是紧密结合的。之后,因时代不同,环境变异,人们对于仁义的实践,就不能无差,尤其是南宋的积弱不振,国家的委曲求全,士大夫的懦弱苟安,更不能透彻于仁义的真谛了。

文天祥身处于剥否之际,孤荡之时,自然感受深刻,如何把居仁由义二者揉合一起,发挥为实际之行动,创造生命的升华,自然也是他所关心的。他上书乞斩董宋臣,忤逆贾似道,责骂贾馀庆等卖国,伯颜失信,吕文焕叛逆,真是大义凛然。而他所写的一首《闻季万至》的诗,说道:“去掉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又是何等仁爱呢!宋史传论更以“可不谓之仁哉”来总评文天祥,颇为得体。因此,他在狱中便结合了仁气与义气,而创造了名垂不朽的“正气”,并作《正气歌》一首。这中正之气,不偏不倚,至中至正,是天地间至大至刚之气。文天祥的正气,基本上当然是来自孟子的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朽义与道,无是馁也。”(《公孙丑上》)《(正气歌)序》也说:“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但孟子的浩气仍不免偏于“义”;而文天祥的“正气”,却是仁义兼容的“中道之气”,是揉合仁气与义气而成的,所以《正气歌》所列举的十二位先哲先贤,齐太史、晋董狐、苏武、管宁、诸葛亮、嵇绍等六人,是较偏于仁气;而张良、严颜、祖逖、张巡、颜杲、段秀实等六人,则较偏于义气。可见文天祥是有意的想揉合仁气与义气而成其中道正气的。他的衣带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清高宗乾隆也说文天祥:“可谓行践其言矣。”不正是赞美他能实践孔仁孟义吗?因此,要把个人的小义,升华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一定得从弘扬“正气”做起。

文氏文化 | 文氏家风的仁气、义气、正气,第3张

五、结语

一种文学或学说,它是否具有生命与价值,端视乎其对现实生活是否仍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能否正确指出人类未来应走的方向。而中国人以孔孟仁义为中心的主流中华文化,博大高明,历经数千年历史的考验,可适合于不同时间与空间,孟子称孔子“圣之时者”,不正是这个道理吗?从孔子到孟子到文天祥,可说把仁义发挥到最极致,从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到修己安人,此种儒家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不但要人人要求自己,而且还要去翔别人,造福大众,革新社会,改善生活,而达到移风善俗,便人人能彰明自己的良知,避免受到文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凡动物 求食以维持生命,求色以延续生命的本能;但求仁以升华生命,却是人类所独有的。文天祥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正是光大生命,升华生命,把孔孟的精神发挥到最极致的一个完人的表现吗?无怪乎“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对联,随处可见了!希望文天祥像的竖立落成,能给予现代文明社会失落的一群,有一点启发的作用,有一点拨乱反正的效果。

作者:文幸福,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文氏文化 | 文氏家风的仁气、义气、正气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