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洞见[七绝],第1张

2022年1月6日听读公众号“洞见”系列文章有感。格律类型三(仄起、首句不押韵),中华通韵。

洞见人生千百态,三年抗疫看得真。
聆听道法自然课,叩问良知感触深。

自解
【1】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此处指代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自然即是自己的样子,指不为外力及人为干涉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自己如此”。“不要勉强和强迫”意义上的“自然”,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自然不仅是道的属性,也是效法大道的万物的属性。从《庄子・应帝王》说的“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同样可知,自然是万物的自然。《老子》十章:“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是万物生命之根源,道创生天地万物,长养万物,又任凭万物根据自然规律自由生长和发展,而不横加干涉和主宰。道的这种特质,也正是统治者对待百姓所应取法的特质即“玄德”。君王不以己意主导人民,依据道不加干涉、不加主宰的无为特质,以百姓心为心,不妄作胡为,让百姓得以顺其自性而生活,使人民得以展现其生命之本真。“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2】良知:始自《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此处指代阳明心学。王阳明根据孟子的“良知”观点加以综合发展后创立了自己的良知学,他从“心即理”的观点出发,认为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人们只要肯去除私欲的蒙蔽,不断光明本心,自然而然地依照良知去做,就可认知善恶明辨是非,即阳明学大力提倡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推己及人及物的“万物一体”核心思想。野鹤以为,良知学的创立彻底摆脱了时空的束缚,超越了历史局限性,人人皆有良知,莫问古今中外。先生说:“良知者,心之本体,所谓恒照者也。虚灵不昧,众理俱备而万事出。”  先生又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但并非简单地把某一历史条件下大众的道德意识当作永恒不变的天理或准则去信奉,因为人类道德观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并非固化的、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先生也说:“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没有物欲牵蔽,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道是无常的,具有本根性、创生性和大化性。良知亦如此,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大众的良知析出的天理或完全相同或大同小异或有所不同或完全对立,比如在先生的年代,忠君思想和封建礼教就是大众被长期洗 脑灌输后禁锢于心成为认知共识的所谓“天理”之一,而现代人的良知认可的道德观却很可能大相径庭。人人皆有良知,但就道德层面,古人有古人的认知,今人有今人的认知,无任何信仰之人有其认知,信奉道家儒家理学心学、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或其它宗教信仰、哲学主义的人们也都有各自内心对于道德的认知,从而使得“知行合一致良知”一经诞生即突破了时空和意识形态的局限性而成为地球村具有全人类共性的普世价值观,因为良知始终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你是中国人、美国人还是日本人,更不论你的信仰和主义是什么。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七绝·洞见[七绝]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