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文带你了解归隐鼻祖陶渊明的诗和远方
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他对理想社会所做出的美好想象,那么这位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归隐生活,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的大诗人是如何在返璞归真中寻找到人生真谛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和远方。
陶渊明诗意图
入仕与归隐
陶渊明(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出身于一个落魄的官僚之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初年名将,曾统领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显赫,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曾官至太守,父亲陶逸亦曾出仕,陶渊明幼年时父亲去世,之后家境日益没落。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二十九岁时入朝为官,任江州祭酒,没多久便辞官归家,之后陆续在桓玄、刘裕、刘敬宣手下担任官职,动荡于仕、耕之间十余年,早已厌倦了官宦生活。义熙元年(405年)八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这是他最后一次为官,入仕不过八十余日,便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解印辞官,作《归去来兮辞》并正式开始了归隐生活,从此与官场分道扬镳。
陶渊明画像
归隐期间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代表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在故乡有自己的田舍和僮仆,起初日子过得怡然自得,偶尔还会从事农业劳动,后因家中失火导致宅院尽毁,生活日益艰难,晚年丧失劳动能力,穷困潦倒,曾到浔阳小巷中“乞食”,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三岁。
田园诗与咏怀诗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等方面均有极高造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共一百二十余首,分为田园诗与咏怀诗两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约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反映出陶渊明在归隐生活中所经历的快乐、痛苦与希望,并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晋末宋初农民的悲惨生活。
桃花源记
陶渊明家住庐山脚下,依庐山而临长江,景色秀丽,《归园田居》其一描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极为常见的事物在陶渊明笔下却能生动地描绘出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充满无限的情趣。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陶渊明的诗歌中逐渐表现出悲凉的图景:“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浔阳农民的凄惨生活正是东晋末年乡村残破的写照。
陶渊明诗意图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含有大量与农业劳动有关的内容,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比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出理想得以实现时的喜悦。
陶渊明还善于通过描写与农民的友好交往,来反映人们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与向往,如《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又如《移居》:“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通过表现陶渊明与田园生活的日益贴近,进而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创作的诗歌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咏怀诗,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论怀抱”,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描写自己从自然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获得恬静心境之情。暮岚紫霭,归鸟返飞,隐喻自己的仕途与归隐,另外还有一些咏怀诗经常探讨人生,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时光的珍贵,如《杂诗》其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咏怀诗的另一类则是以“语时事”为主要内容,以歌咏史事和叙写时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如《拟古》九首与《读山海经》十三首。
散文与辞赋
陶渊明虽然只留下了十余篇散文和辞赋,但几乎每篇都是经典,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为著名,《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正是陶渊明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所做出的美好想象,反映出动荡年代人们对安定社会的渴望,语言优美而朴素,与意境、主题达到了高度统一。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采用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写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创作于彭泽县令任上决心辞官之际,文中描述的归途景象与还乡之后的生活场景均是出于想象,在词赋崇尚华丽的时代背景下,《归去来兮辞》的写作风格却十分朴素,语言清新流畅,抒情气息浓郁,富有诗情画意且极具感染力,欧阳修曾评价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成就与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外表朴实、内蕴丰富的审美境界,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思想发展以及对真实自然的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陶渊明的大部分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样的审美境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人生经历的变化,陶渊明后期的诗歌中也呈现出了豪放的风格,并创作出一些情绪激昂的作品。
陶渊明画像
其次,陶渊明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高洁的个人形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典型意义,这种形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象征描写,还有通过古人而再现出来的。
同时,陶渊明的艺术造诣还表现在他对田园风光、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高超创作技巧上,他善于从普通的景色中发现并捕捉自然之美,并将其化作笔墨,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比如《和郭主簿》中对夏日庭院景色的描写:“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而《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以及对乡间景物的热爱,不可能将自然之美描绘得如此传神。
归园田居
最后,陶渊明的诗文虽然语言朴素自然,但却是经过精心雕琢而成,许多看似偏向口语化的表达都经过深思熟虑与精心挑选,饱含陶渊明的独具匠心,体现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巧妙构思。
总体来说,陶渊明的诗文在思想内涵、艺术成就等方面均超越同时代的大部分诗人,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在晋末宋初之际对玄言诗风进行了批判,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灵感,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一改玄言诗中谈玄说理、枯燥乏味的表达方式,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风格,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和领域。
陶渊明诗意图
陶渊明的诗歌与《诗经》中的农事诗存在很大区别,不仅对优美的田园风光进行了描写,而且还对各种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了赞美与歌颂,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其散文、辞赋语言质朴,摒弃汉赋堆砌辞藻的弊端,开辟出一条清新活泼、平淡自然的全新创作思路。
陶渊明的创作在晋、宋之际以及之后的南北朝时期都没有受到广泛关注,只有萧统、钟嵘等人对其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到了唐朝,陶渊明开始被许多诗人所推崇,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创作显然深受陶渊明的影响,宋朝之后,陶渊明受到了普遍的赞誉与推崇,彻底确立了其在古代诗坛中的地位。
陶渊明诗意图
在肯定陶渊明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消极的一面,作品中表现出的逃避现实的态度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文人在政治上落魄之后,往往以陶诗消遣为乐,比如白居易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