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枷锁与银器》:回观博物馆中的殖民历史,提出哲学式的反思

《枷锁与银器》:回观博物馆中的殖民历史,提出哲学式的反思,第1张

博物馆的建筑形式和分类各有不同,看起来都好像一个存贮稀有和贵重物品的珍宝室。

它的雏形是国王和贵族们收藏奇珍异宝的地方,可供所有人“学习”和“发现”。

人们乐于参观博物馆,去领略艺术之美,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但,恐怕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会深挖某个藏品中的历史脉络和本质,而不受博物馆藏品介绍资料上文字所表达的禁锢。

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历史学者爱丽丝.普罗克特(Alice Procter)做得比我们都好。

她比我们更多地回溯、分析藏品所蕴含的社会形态、藏品人收藏或买卖的动机、以及大历史背景。提醒人们要勇于直面博物馆玻璃后面的隐藏叙事,以反殖民思维去看待博物馆的重要性。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枷锁与银器:博物馆中的殖民历史》一书是一本“批判性博物馆参观者养成指南。”内容主要聚焦于西方文化中的博物馆和收藏,挖掘了很多关于大英帝国和殖民地的内容,以及她的思考。

《枷锁与银器》:回观博物馆中的殖民历史,提出哲学式的反思,第2张

“看”博物馆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

作者认为,当我们在欣赏一件藏品时,仅是从美观、制作方式、怀旧等方面去欣赏往往不够。藏品除了这些独特之处之外,有关它身份的叙事也是重要的关注点。

然而,艺术都是政治的,是强者的工具,官方的修辞掌握着有关身份的叙事,并定义了何谓“正确”。所以,当我们走进博物馆,需要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对这些叙事提出质疑。

作者建议,我们可将博物馆视为“一箱东西”,由收藏家放置在那里,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出它们的意义。

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在通过谁的眼睛看待这段故事?历史又经过了怎样的裁剪?这件藏品中是否反应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问题?

《枷锁与银器》:回观博物馆中的殖民历史,提出哲学式的反思,第3张

基于此,本书构建了一座由宫殿、教室、纪念馆和游乐场组成的虚拟博物馆,以实际的藏品为案例,探索其背后的殖民叙事。藏品包括“伪造的圣物箱”“万索尔之虎”“盾牌”“糖人”“枷锁与银器”等。

作者指出,大部分的收藏家抑或是策展人,都不会把藏品放入它们的原始背景中,而是更注重自己对藏品的理解。

如此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藏品的历史会被扁平化、同质化。

比如,班克斯、库克以及第一批英国殖民者带回来的物品,其意义已被模糊,难以接近本真。

对于那段不容忽视的历史,博物馆通常只会讲述成一个与白人产生关联的文物故事。

作者指出,博物馆的柜子保护了这些藏品,却也让它们远离了自己的历史与背景中,被困于一个贫瘠而明晰的世界中。对于被殖民地国家侵略的事实却未被提及,而这段历史的叙事应该被正视并引起现代人的回顾与反思。

《枷锁与银器》:回观博物馆中的殖民历史,提出哲学式的反思,第4张

机构批判主义

“该流派是指那些试图挑战或解构艺术世界中的各种机构(展厅、学校或市场)的作品,它们与权威体系形成了对抗。这类作品通常以表演或装置的形式出现,模拟展厅的正常环境,却具有颠覆性的转折。”

在书里,作者通过列举《鹰馆》《小弗兰克和他的鲤鱼》《博物馆、金钱与政治》等这些艺术作品来挑战博物馆机构中存在的腐败、不平等、排外、特权的问题。

这是对于我们所处空间的内部剖析、批评以达到艺术表达、对历史的纪念及关注社会现实之间的平衡

《枷锁与银器》:回观博物馆中的殖民历史,提出哲学式的反思,第5张

博物馆不仅是用于收藏的空间,它们的目的是塑造身份和记忆。而藏品所代表的历史更应该被完整的叙事出来,以供大众知晓或体悟。

反殖民思维是《枷锁与银器》这本书的聚焦点,这是一种新的视角,也会颠覆读者看待博物馆或艺术馆这些机构的方式。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枷锁与银器》:回观博物馆中的殖民历史,提出哲学式的反思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