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玉宽|奶奶的故事(下)

陆玉宽|奶奶的故事(下),第1张

陆玉宽|奶奶的故事(下),第2张

谨以此文纪念奶奶逝世55周年!

在中国,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中国故事》;而每个故事,都是《故事里的中国》。

陆玉宽|奶奶的故事(下),第3张

奶奶的故事(下)
作者:陆玉宽
真正让我了解奶奶过去的真实故事,还是父亲去世以后的事情。

父亲晚年患有严重肺气肿病。2002年正月,我在湖北宜昌工作回家探亲,父亲递给我一份他亲手写的关于他与母亲自传体的小册子;我回到宜昌后,将它稍作修改整理后输入了电脑,并打印成书,分发给了弟妹作为家书收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此启发,他自知自己时日不多,于当年十月一日又在病中完成了近2万字的父辈事迹手稿——取名《我家的“家史”》。父亲一直期望将这份手稿亲手交予我。然而,由于我在外地工作的缘故,等我接到父亲病危电话返回时,父亲已经离世。听母亲说,父亲在弥留之际直呼我的名字,然而我却不在他的身旁,空留半生遗憾!只是后来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我才发现了这份手稿。

据父亲《我家的“家史”》手稿记载:奶奶姓汤,安凤岭镇上人,光绪己丑(1889年)农历五月十四巳时出生;因她在姊妹中排行老五,所以人称“小五姑”。
奶奶自幼聪明,虽没上过学,但跟随其父前后经商,耳濡目染,不仅学会了算盘,而且还谙熟生意之道。
20岁那年,即宣统元年(1909年 农历戊申年)某一良辰吉日,一场许书生老师笔下“凤岭吹箫箫迎凤,龙潭跃鲤鲤成龙” (可点击查看)的对联故事,正在这里上演——安凤岭街的姑娘嫁到了龙桥“龙潭”旁边的雇庄。

这是爷爷的老家。他比奶奶大一岁,是龙桥雇庄在云南开瓷器店老板家读了十年长学的独生子。人们心里暗暗祝愿:这就是“鲤鱼跳入了龙门……”

陆玉宽|奶奶的故事(下),第4张

然而,愿望归愿望,现实归现实。因为那是一个风雨飘摇、血雨腥风、风雷激荡的年代。
那时的中国,已是晚清末期。清政府自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便开启了晚清时期,清朝统治力量开始衰落。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已经完全沦为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晚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进一步深化,封建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伴随着列强在华设厂和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清朝统治之下的各阶级开始了反抗和探索,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严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势力。同时,晚清时期的文化也发生了转变,开始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一步步探索向西方学习。
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在经历了无数次起义失败以后,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发动了武昌起义,成功的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史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虽然在中国近代是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前途与命运,也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丝毫的福音。相反,自1913年因“宋教仁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后,中国更加陷入了各地军阀割据、军阀连年混战的混乱局面。
当时,虽然两家都做生意,然而整个社会都处于百业萧条、民不聊生的境地,生意也只是惨淡经营。爷奶在曾祖父有限的经济支持下,并依靠家里的自田与佃地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
在这期间,奶奶生养的三儿一女,只有一女幸存,其余皆因患病无钱买药医治全部夭折身亡,奶奶为此伤心欲绝!
到了1913年7月8日,李烈钧在江西首揭“讨袁”大旗,“二次革命”爆发。曾祖父在云南昆明开的曾经“红极一时”的瓷器店,也因为这场战争造成全国性的交通堵塞、运输不畅、货源中断而被迫关门倒闭。曾祖父在云南所娶谢氏及其养子也相继身亡,自己孤身一人无法在云南生活下去,后由爷爷将他和谢氏“枯柩”一并从云南运回了老家。

曾祖父的接济断供了,仅有的少量自田与佃地,除交租纳税后,剩下的粮食不足以维持一家五口人的一年生计。

民国癸未(1923年)七月十四,曾祖父去世。此时家徒四壁,爷奶料理完曾祖父丧事将其灵柩厝起后,二人便携带孩子,挑着两只半截破“稻箩”,来到奶奶娘家所在地安凤岭街闯荡,家里留给曾祖母照看。奶奶想,凭着自己曾经跟随父亲经商的头脑和二人四双手脚,一定能够养家糊口,也许还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人到达安凤岭后,便在离街上不远的申庄朱修谱家租了一间草屋住下,开始了新的生活。
爷爷给街上做豆腐的杨二家打工,每天除挑水推磨外,闲时还要给他家种田。奶奶则在外公家对面的水浒庙屋檐下摆挂面米面摊。没有资金,她将自己出嫁时未用过的铜帐钩子卖了二块钱作为资本。就这样,夫妻二人靠着给别人打工和摆面摊挣得的微薄收入,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爷爷是读书人,体力弱,从未做过重体力劳动,初干重体力活难以承受,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干了一年。经过这一年的锻炼,体格也强壮了些,他便改变主意不再打工,去给安凤岭街上的商户“挑现货”(即跑运输),从中得些运力,这比打工要自由些,就这样辛辛苦苦地干了好几年。
奶奶是个小脚女人,身材矮小,体力更弱。爷爷打工挑货不在家,所卖货物皆由她自己每天清晨从家里搬到街上,到晚上又从街上搬回到家里,来回往返一里多路,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即便身怀六甲也是如此。
奶奶精明能干且勤俭持家。爷爷清早去枞阳挑货,要煮干饭给他吃,等爷爷吃完后,她便把剩下的锅巴用水烧成锅巴汤,自己和孩子当早餐;中餐是从来没吃过的,要等爷爷回来才吃晚饭;如遇天阴下雨,爷爷不能外出时,一天只吃半升米(约合一市斤)。她身上穿的一件皂色老布棉袄,从结婚穿到六十多岁。

就这样,他们煎熬着、奋斗着!苦干了几年后,二人生意也越做越大,不仅能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而且还有了一些积余。

正在这时,曾外公家的两个母舅相继去世,没有了后代,只有一个小媳妇在家守寡吃素;自己也年纪见老,生意已无力维持。故此,便将爷奶收到他家去开店。爷爷将店取名叫“陆广盛”,还请来了一位先生做了一副大门对联:“广聚财源成大有,盛时爱物乐同仁”。
店就这样的开了起来。曾外公、曾外婆和小舅奶三人一切开支,全部由爷奶承担,曾外公、曾外婆也因此安度了晚年。不久,曾外公外婆相继去世,一切丧葬费用,自然是由爷奶全部承担。
二人一生忠厚老实,做生意以诚信为本。酒是自家用粮食酿的,酱是自家用蚕豆酿晒的,货真价实,从不掺假;而且足斤足两,薄利多销,价格便宜。遇到家里困难一时拿不出钱的,就赊账卖给他们,直到解放时,我家还存留着许多别人买东西欠账的账本。尽管后来家生变故,生活困难,奶奶也从不强逼硬讨,全靠别人凭一颗良心还账。文革时,母亲怕此物惹祸,一把火把它烧了。
正是因为二人为人正派、品德高尚、舍己为人、乐善好施的优秀品质,赢得了周边广大群众的信赖与赞誉,这对于他们的经营发展起到了“蝴蝶效应”作用。由此,爷奶由摆摊到开店、又由开店到酿酒制酱、一步一步扩展起来,成了安凤岭街一家特别“走红”的店。此从,他们也由贫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自己富了,从没有忘记穷人。二人在富裕之时,给本地人做了许多好事,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如街上江龙辉家生活有困难,奶奶知道后,叫他母亲炸油糍卖;没有本钱,奶奶答应赊给她香油和资金,等赚了钱以后再还,帮助这家解决了生活与经营困难。像这样的情况,在本地有十几户人家都受到过奶奶的帮助,他们的后代至今仍还怀念奶奶的功德。

陆玉宽|奶奶的故事(下),第5张
金鼠大爷一家,也全都是由奶奶一手扶持起来的。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鸟观龙金鼠大爷家过去赤贫,家里没有一寸土地。其父一直在江西给人家打长工。他本人出生于江西,从没回过老家,父母双亡后,他就一人流落在江南,靠给别人打工度日;老家还有爷爷、二爷和他从未见过面的未婚妻等人,他全然不知。后来,他爷爷、二爷相继去世,剩下他未婚妻无依无靠,一人在家讨饭,还经常受婶娘的虐待,每天以泪洗面。未婚妻到了成人之时,我奶奶为了辅助这一房人不无后代,便托人带信,将金鼠大爷从江南找回。此时他已十八岁了,家里是一贫如洗。我奶奶给了钱和棉被,帮助二人完了婚,又安排他到二姑奶家去种田,以维持家庭生活,这个家就这样建立了起来。而在他父亲死后,家里二位老人的生活费以及他们死后的丧葬费用,也全都是我爷爷奶奶一手承担的。

奶奶一生与贫苦人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她常常自己不吃给别人吃,自己不穿给别人穿。特别是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和二十三年(1934年)这两年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期间,为了救济灾民度过饥荒,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煮几大锅稀饭,散给前来要饭的灾民,使他们度过了灾荒,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奶奶在爷爷去世后还做了一件大事。这事必须从源头讲起:
一九四一年,鸟观龙庄发生了一件惨案。因为大地主史炳元残酷地剥削农民,迫使佃农弃田不种。史没办法,就请别人去种。鸟观龙的农民为了反抗,夜间趁史不备,将带来耕田的一条大水牛用力把牛脚筋割断,使它不能耕田。这样愚蠢的办法,不但没有给地主造成损失,反给自己带来了一场灾难。
史炳元是史姓中头号大地主,他仰仗官府的势力,在地方横行霸道;本人又是“笔刀”,能写会告。史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不找肇事人,而是找陆姓的“问事”先生,并请当地的十大姓头目来讲理。这些人迫于他的势力,谁来讲公道话呢?因此,姓陆户长只有“跪地架轭”,赔理道歉,赔偿他损失,这件事才算了结。
这些钱从何而来呢?只有从家族公共产业中提起。因此只好出卖祖坟山上的树木和“开山穴”(即卖坟山),用此得来的钱来偿还。奶奶为了将浮在眼面上即将散板的枯柩安葬下去,在自家已无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仍然拿出原来开店的积蓄认购了两处穴位,安葬了曾祖父侧室谢氏和爷爷,并将金鼠大爷的母亲和亲伯祖父枯柩一并安葬,所花费用全部由奶奶担负。

这是奶奶做的最大的一件善事。

从这件事例中,我们从侧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农村大地主阶级、还有地痞流氓,是如何利用他们手中权力和手段,欺压、剥削、掠夺贫苦贫民百姓的。这样的事例,同样也发生在爷爷奶奶身上;而爷爷奶奶为了求生存,不但不能反抗,反而要强忍内心痛苦,强装着笑脸,奉承着、接待着。
下面仅举两个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安凤乡大问事、大地主朱襄武,为了剥削劳动人民的血汗,利用迷信来愚弄人民,在通往“七家岭”路旁的他家门边,修建了一所庙宇,名叫“贞姑庙”。但这庙的一切吃用开支,皆从爷奶店里拿去,名曰“赊欠”,却不归还。庙建成后,将自己一位寡居的姑母安排在这里,收取来往香客(即烧香敬佛之人)的香钱。每年还要做一次庙会,向参加庙会的人收取会费,凡做会的一切食物如生腐、粉丝、油、盐等,皆从爷奶店里赊去不还。这个大地主解放后1951年被镇压了。

为了让后代子孙能在街上扎下根来,爷爷奶奶想将自己身边的小积蓄,在街上购置一处自己的住宅。这时,史家湾小公堂(即几户公共财产)有一处坐落在安凤岭正中街的门面房要出售,如果要买这所房子必须是本族人,外姓人买不到,所谓是“陶家判犁头——紧亲房”。住在这里开香店的名叫史田春,他是本房下人,但他家穷,买不起这房。因此爷爷和他商量,由他出面,我家拿钱,订好条约将房子买下,买好后,房子仍然给他住,他付给租金。后来他将这一事实否定,不承认这房子是我家买的。真是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说。爷爷与他争辩多次无效,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他家是个穷光蛋;二是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当笔刀的,专门给人家写状子,所以你讲也讲不过他,告也告不过他,这房子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史田春这个无赖给赖了去。直到爷爷去世时,奶奶趁办丧事之机,向姓史的小公堂人“磕头如捣蒜,膝盖当路走”,哀求着、哭诉着。终于感动了姓史的一位杰出人物——史推恩(字恕卿,名“大化”),由他出面调解,重新拿钱将这座房子买回。史推恩还亲笔写了房契,这件事才算结束。可惜这墨宝后来在“文革”中被母亲烧毁了。

陆玉宽|奶奶的故事(下),第6张
在旧社会,不仅要受大地主、地痞流氓及外姓家族的欺压,就连亲房的曾伯父也来欺凌。有一次他来借钱,爷奶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便指斥爷奶说:“你的钱不就是我的钱吗?”他是在耻笑爷奶膝下无子,没有后代。这句话深深地刺伤了奶奶的心,奶奶为此大哭了一场,呼喊着:“天呀!我真的是没有后代了吗?!”
爷奶一生所受的剥削、压迫、欺凌的事例,举不胜举矣!在此不一一赘述。

也许是“人存好心天放路”。就在亲房的曾伯父讥笑爷奶膝下无子的第二年,奶奶以41岁高龄得子——生下了我父亲;而在父亲这一代,又“杠上开花”,生养了四男一女。难道这不是老天对好人的惠报?!——这是后话。

爷奶从1909年到1936年,共同生活了28年,做了13年的商业生涯。他们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共生养了八个儿女,只有二女一子成活送终,余皆夭折。他们吃尽辛苦,历尽磨难,为我们下一代在安凤岭街的立足打了百年基业。
爷爷是一位慈祥而又温和的人,特别关心爱护下一代。为了下一代学文化,常在繁忙的时间里,抽空教他们识字认字片。在父亲七岁那年,他将四姨爹疏梦兰请到家里,教他们姊妹念书。也就在这年的三月初十,爷爷因街道联防(主要是防刘小拉瓜等土匪抢劫),夜间站岗而感风寒,后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了!

爷爷的突然去世,对这个家庭打击太大了!奶奶失去了依靠,父亲失去了求学机会,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重大变故。

爷爷死后不到一年,疏梦兰就背后唆使小舅奶催奶奶出屋。他想占领这个地盘,又假原店之名开起店来,将我家原来的客户拉拢过去,原因是“原人开原店,换汤没换药”,给他们造成了有利条件。不到几年的时间,他的店就红了起来,而我家的店自然是不行了。为了争夺商业市场,奶奶请人在自己新买的店面开了三年店,其目的是:一方面销售陈货,另一方面趁此机会收回一些欠款。
奶奶虽是聪明能干之人,但毕竟是不识字,又是中年寡妇,孩子又小,诸事不便,故此不得不将商业停止。这时,大姑已出嫁疏家,家里还有父亲和小姑以及父亲的未婚妻等共有四口之家,仅靠老家的土地每年只收稻四石五斗(折市称500余斤)来供养全家人的生活是不行的;因而把门面出租,自己在街上做点“买进卖出”的小生意,从中得点微利,以维持家庭生活。
大姑出嫁后,小姑成了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一切家务皆由她一人承担。小姑比父亲大三岁,从小在一起长大,父亲和小姑共同度过那段艰难的岁月。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缩小开支,父亲和小姑抬水、舂米、喂猪、养鸡、抽烟叶子、在义津街背米回来做米生意……

这里有两件事父亲常记于心,至今不忘:
有一天,父亲和小姑在下街头团圩里抬水,被一位叫朱泽源的老人看见。他见父亲年幼力薄,走路东倒西歪,就找到奶奶“骂”道:“你这个'奶奶’(枞阳土话,平辈人对已结过婚妇女的称呼;北方话叫'婆娘’)不是人,叫这么小的儿子抬水,你这是在吃'稻种’呢!”他是一片好心,怕给父亲压伤了力。

另一件事,有一年冬天,雪下的很大,河水结成了冰块,被风吹到湖边的红浮萍被父亲发现,赶紧跑回家,和小姑两人拿了一只篾丝稻箩来到湖边,赤着脚下水,把红浮萍捞上岸来抬回家喂猪。这可是个好饲料啊!两个人的脚冻得通红却茫然不知寒冷。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父亲也深受其害。在此期间,正是父亲从童年走向成人的黄金时代,也是父亲上学读书的宝贵时间;然而,这一切都因为这场战争而灰飞烟灭了。
据父亲手稿回忆:日军占领枞阳后,1938年3月的一天夜晚,从汤家沟用小汽划子开到安凤岭街骚扰,第一次打死了一位看王家祠的老汉,这次袭击是在夜里,枪炮声连天,他们从梦中惊醒,不知所措,衣服未穿好,父亲就和小姑二人,随着逃难的人群跑去,跑到安凤岭镇的中庄朱开祥家躲避,第二天清早,听说日本鬼子走了以后才敢回家。以后鬼子不断来此侵犯,大家只要一听到小汽划子的“嘟嘟”声和枪炮声,便不顾一切的逃之夭夭。
为了避难东奔西跑,父亲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更为甚者险些殒命。在一次逃难途中,就在父亲身边不远些,有好几个人倒在血泊中丧失了宝贵生命;这些人中有老人、妇女、儿童,还有未出生的胎儿——这是父亲亲眼目睹的惨景。
父亲在手稿中怒斥道:“难道这些人都是他们的敌人吗?否!他们是在滥杀无辜!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而这些罪行给中国人民的心灵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全国解放后,毛主席曾告诫我们:“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这是要认真对付。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摘自“对新华记者的谈话”,1958年9月29日—1958年10月1日《人民日报》)这一教导是有深远意义的。

为了躲避日寇之乱,1942年,奶奶带他们在老家住了一年,父亲和小姑“筢柴管锅门”。遇到荒年,父亲就和小姑一起上山采蘑菇、铲野菜,下湖捅藕心菜、摘菱角、挖荇菜根……以此来充饥。总之,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活下来。

从爷爷死后,到父亲十六岁奶奶让他接手独立经商,奶奶和父亲及小姑经历了八年战乱,度过了十年难关,保全了全家的生命。父亲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深情地感叹说:“那是一段多么难熬、多么担惊受怕的岁月啊!在那个年代,能够活下来就是万幸!希望后人要懂得: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父亲之言,谆谆切切!值得我们后代每一个人深思与铭记。

回顾爷爷、奶奶的一生,父亲在《我家的“家史”》文稿中,做诗叹曰:

叹父亲
寒窗十载未劳神,学业未成家业奔。
生活无筹离乡井,含辛茹苦索生存。
笋头将出身先逝,嫩女娇儿哭掉魂。
妻子常倾无主泪,屈尊忍辱抚苗根。
叹母亲
巾帼英雄事迹芳,携夫创业美名扬。
扶危济困不忘本,守旧因循远见藏。
软弱远非无力辈,夺回家产数她强。

八旬回首辛勤日,不孝儿孙愧报偿。

为纪念奶奶,我将《文乡枞阳》里发表过的一首拙诗,作为本故事的结束语:

阅“家史”赞祖母
生逢乱世起龙津,辛苦经营广盛神。②
弱背常披霜冻月,孤身难挡火煎轮。③
扶危不惜倾其本,济困甘当破自身。

回首当年巾帼事,儿孙掩面共沾巾。

注:

①本诗在原作有较大的修改。②龙津,指祖父老家龙桥的龙潭。广盛,是爷爷在安凤岭开设的店铺取的店号。③霜冻月,出自宋代陆游的五言律诗《霜月》的首联“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这里取其义而用之。此句意指奶奶创业初期披星戴月的搬货摆地摊之事。“火煎”一词出自唐代郑谷七律《峡中尝茶》“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火煎轮,代指日冠侵华的岁月,此时爷爷已去世。

来源:文乡枞阳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陆玉宽|奶奶的故事(下)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