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森的想法,第1张

大明首辅张居正所以能够畅通无阻,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基础保证是什么?

答案:权力铁三角。小皇帝之母李太后,大太监冯保,张居正。

和李太后结盟,也就等于和小皇帝结盟。高贵如帝室,需要跟你一个高级打工仔结盟?高处不胜寒,越是高处的人,越需要忠实的盟友。帝后身边围绕的主要是一群阿谀奉承的小人,其次就是有求于他的索取者。一个不小心,小人会变成群狼,索取者会变成魔鬼。所以自古有为帝室,往往都有那么一两个才华横溢,能干卓越的人杰之臣以为犄角。反之,没有这么一两个盟友的帝室(无论是帝党后党),可能也就离倒台不远了。

为什么要和大太监冯保结盟?明朝的政治格局是没有宰相的,首辅实际上像秘书长,太监头子则是皇帝的私人管家。秘书长要想政令通达,说话算话,你不跟老板的管家搞好关系,可能平时连能不能顺利见到老板都是个问题。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连这点道理都不懂,怎么冤死的都不知道。真正要做事的人,能做事的人,怎么能不懂合理利用资源。

走近点,看看张居正的这两个盟友吧。万历皇帝登极,不过十岁孩子,李太后代为听政,战战兢兢。皇室凶险,搞得不好,自己和皇帝完全有可能被虎视眈眈其他皇室近支取代。这不是没有先例的。自己一个女人,哪里什么能力把握天下大事,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有实力又忠诚的盟友,放手让他去干,自己支持就好。小皇帝的老师,忠心耿耿又才华横溢的辅臣张居正自然就是不二人选。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还得有个人掣肘张居正。否则,再忠诚的盟友一但权倾天下,无所牵制,也是完全有可能干掉老板,自己做了主人的。大太监冯保,也就顺理成章浮出来了。作为皇室的管家,在国家范围内,太监不能管理大臣。但是在京城,在皇宫,在皇帝与大臣之间,太监就举足轻重了。何况还是大太监。管你张居正功勋盖世,照样可以天天耳边风吹倒了你(张居正死后的确落了这个下场)。

大太监像什么?象棋里面的士,能力出不了皇宫,但是皇宫之内,皇帝太后是王大,他就是王二。任你多了不起的巨擘之臣,照样搞得你要死要活。想当年,就是新建伯王阳明,携平叛奇功,不也照样被皇帝身边的大太监搞得如疯欲狂吗?后来还是靠和另外一个老大太监张永结盟,才算破局成功。

李太后是个明白人,张居正也是个明白人,那么大太监冯保呢?这当然也是个明白人。也只有明白人才能在一起玩,才能玩出成绩。明白人和糊涂蛋搞到一起,算是鸡飞蛋打,一场神仙事业,终不过搅成了口水黄泥。

冯保这个人,有三大特点:

第一是知道哪头轻,哪头重。

第二是很有文化素养,在皇宫监刻了不少书,比如《通鉴直解》等等。

第三是贪财。

第一条让他在皇宫站稳了脚跟。努力重要,判断力更重要,选择决定命运。第二条让他取得了大太监的位置。文化软实力很重要。没有软实力,顶多做个大房间里面的花边装饰。学习力和行动力同时具备,才能形成一个人的软实力,这是一个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条贪财,无非人性之常罢了。重点是知道把握边界,别过界很重要。人治时代边界实际上不好把握,当今时代无非三个字:不违法。一个太监,好色是不可能了,贪点财,自己又没孩子,也是给别人准备的。人在贪婪上的短视,可见一斑。

冯保这样的人,就算是很好的盟友了。知道轻重,意味着不会给皇室和张居正捣乱,这是李太后和小皇帝需要的。有文化有思想,意味着能帮助皇室和首辅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是张居正需要的。至于贪财,只要不是明目张胆的破坏规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反正任你去贪,最终不过是给皇帝的银库增加财富罢了。张居正死后,小皇帝亲政,冯保被查,金银归公,流放而死。

有了权力铁三角的牢固基础,张居正就可以放手大干了。一条鞭法堪称商鞅之后又一成功的大型变法。当然,一种变法的成功,仅仅拥有足够的权力支持还是不够的,最关键,用了些什么样的人去执行很重要。一个变革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三点:

第一,最高权力支持。

第二,高效的执行团队。

第三,灵活有效的适时调整。

张居正的权力支持结构是顶层铁三角,牢固自不待言。灵活高效的适时调整,也当然难不倒张居正这样智慧出群的实干家。重点是第二条,用什么样的一些人作为执行团队。回顾前人的变法,最可吸取教训的就是王安石。王安石有最高权力最坚定的支持,自己也足够灵活智慧。败在哪里呢?执行团队不得其人,最终功亏一篑。究竟要用些什么样的人?或者说自己取人标准应该是什么?这成了张居正反复思考的问题。

这就得从官吏队伍的两种人才说起:一种叫循吏,出身未必科班,学问未必佳但是能干的官吏。一种叫清流,出身中规中矩,有学问能说但是不怎么能干的官吏。清谈误国(清流),实干兴邦(循吏)讲的就是这两种人。一般来说,循吏比较得政治家的喜爱,清流比较得老百姓的欢心。但是呢,在危急时候老百姓也不是傻鸟,知道光刷嘴皮子的清流不可靠。富国强兵,还得靠能实干的循吏。所以才有了清谈家好还是实干家好,一会褒这个一时又贬那个的矛盾心理。

循吏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有的人非常能干,但是扛不住诱惑,成了贪官。功劳越大贪腐越多,触目惊心。清流里面,贪倒是不贪,最大的问题是给了实权干不了实事。当然,这里面也有例外。有名一点的比如晚清张之洞,清流领袖,其实也是了不起的实干家。另外一张,应该算是张爱玲的外公张佩纶,也是有名的清流领袖,平时叫嚣得不得了,去镇守福建,结果敌人来了,自己临阵脱逃。成了清流笑话,让后来的清流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清流。张爱玲很大了才知道这人居然是自己家外公,很是无语。

张居正思索的结果是八个字:重用循吏,慎用清流。这就创下了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张居正的理由是,循吏可能贪腐,但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好的循吏治理一方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富,但是一定不会穷。清流很干净,但是干不成事,他们治理一方的结果,基本上富的都被干死了,杀猪分肉,结果大家一样穷,甚至比过去还穷。之所以出现这个结果,是因为循吏和清流的目标设定不一样。循吏要的是干出成绩,大家好,自己也跟着沾光,有面子。清流要的自己的清廉美名,大家好不好不是其次的考虑,至于沾光根本就没想过,奔着的,就是死后名誉而不是不沾光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张居正慎用清流的原因。一个循吏干出了好成绩,犯法了,可以惩治你。一个清流干不出成绩,但是人家没毛病,拿人没辙。耽搁的,是老百姓的生活,是不可挽回的发展时机。这种实用主义的思维,不是清谈误国的书呆子们可以理解得了的。你用书呆子做事,他事事翻本本,祖宗怎么说的,书上怎么说的,错了一点都不可以。寻章摘句的学问,搞搞花边文化可以,干实事不行的。这就是为什么终张居正秉政时期,清流领袖海瑞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天下官员都像海瑞这样,国家不用别人侵略,自己就把自己干死了。

当然,也不是说张居正就凡是清流就不用。人家说的是慎用,不是不用。什么叫慎用?比如清流爱惜羽毛,重视名誉,那就让他们做言官,发发议论,举报贪腐,这就是慎用。但是给地方治理的实权,不好意思,没门儿。明朝的言官像什么?好比今天的监察检察部门,你敢违规,贪腐,查你。你好好当官,谋发展,他也在旁边虎视眈眈,监视着你,抓你尾巴。清流这样用,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加固了权力,组建了队伍,剩下的,还有一件重点,那就是变法是不是能够得到持续,就完全取决于主导者是不是始终保有权力,始终在位主导。所以,对于一个有使命感责任心的实干家而言,权力是必须牢牢掌控的。不是说他贪恋权位,而是他一旦中途失去权力,而其改革又没有得到足够的贯彻,那一定是功亏一篑,得不偿失的。这就是后来张居正一生为后世所不断批判的理由:夺情。万历五年,张居正父亲病死。按照封建礼教,必须离任回乡服丧三年,等到期满才能回京复任。否则,即是忘亲、夺情。其时张居正权势正如日中天,变法紧要关头,怎么能舍此而去?别说张居正,李太后,冯保也不愿意张居正守丧三年再回来。黄花菜都凉了,还回来做什么?再说了,还有机会能够回来吗?京城中的反对派,怎么可能让才大如天的张居正者,重新秉政,揠压众人呢?

这次夺情风波,最终以张居正,李太后,冯保权力铁三角的紧密配合取得了全部胜利。然而,张居正也就彻底的得罪了朝中的反对派,以及天下清流们。能不能笑到最后,完全取决于一点:变法是不是能够始终持续,能不能够让大明朝廷和百姓不断受益。对于张居正的主政,夺情之前难度是八十分,夺情之后难度变成了九十九分。其中艰险,可想而知

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有使命感的政治家而言,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不是问题,只要他始终清晰自己的方向,明白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所在。这就是孟子所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儒家大丈夫气概!没有这点精神,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谈什么建功立业呢!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陈先森的想法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