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超然台 走近苏轼,第1张

走进超然台 走近苏轼

      喜欢苏轼的作品由来已久。由来已久是多久呢?大概是三十七年前,读小学四年级的我在语文课上学了苏轼《题西林壁》一诗,那是第一次知道苏轼这个名字、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我被最后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深深地吸引住了,潜意识里觉得它充满了神秘色彩。老师在课堂上解释了它的意思,十一岁的我似懂非懂。心中始终有个疑问: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竟然是因为作者置身于庐山之中?那站在山外才能识其真面目?

      直到参加工作多年以后,见过了许多人,经历了许多事,才渐渐悟出那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要想认识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就必须突破自己所处位置和视野的局限性,摆脱主观成见。

      上学期间,又陆续学习了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对他质朴的文字、浪漫的性格和豪放的文风越来越仰慕。

      十年前,因一件事情努力了很久却一直达不成心愿而一度焦灼、困惑、痛苦,陷入有生以来的最低谷,这让心胸本来就不开阔的自己更加纠结。我满腹的委屈、压抑需要疏解但又无处倾诉,好多次独坐在电脑前默默流泪。好多个无眠的夜里,我从梦中醒来,那种陷进沼泽地、越挣扎陷得越深的无力和绝望感如潮水般一次次汹涌而来。

      就在我深陷痛苦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一位朋友赠送一幅苏轼名词《明月几时有》的书法作品。

      我久久注视着这幅作品,一字一句默默地读它,当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时,竟然泪流满面。是啊!自古至今,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时时处处都存在,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个连古人都明白的道理,我怎么就不明白呢?对自己认准的事怎么就如此地较真、拿得起放不下呢?那么多大好时光,竟然在自我折磨的苦闷中耗费了,这真是对宝贵生命的辜负啊!

      苏轼的一首词,竟能引领我走出困境走出低谷,这是不是很奇妙的事情呢?从那以后,每当空闲时我就在电脑上搜索苏轼的作品并打印出来背诵,尤其是遇到一些烦心事不能排解时,我就背诵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望江南·超然台作》 《后杞菊赋》、《超然台记》、《赤壁赋》、《后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就这样用背诵苏轼的诗词来充实自己,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而无暇去考虑烦心事。无形中,我越来越仰慕苏轼浪漫的性格、达观的态度并以此来感染自己。

      六年前,一场突袭的寒风冷雨,让没伞可撑的单薄的我颇感懊恼和沮丧。在我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我想起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当年苏轼和友人一起游玩途中也是突然遇到下雨,没有雨具,同行的朋友都觉得狼狈,而苏轼却不这样认为。

      同样是面对风雨和困境,苏轼和友人的心态截然不同,苏轼的心态从容淡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既然听到穿林打叶的声音,那么一定不是和风细雨,而是狂风骤雨,苏轼却诙谐地说“何妨吟啸且徐行”,在苏轼看来这风雨算什么呢?竟然不妨碍他吟啸着舒缓前行!这是何等地悠闲、洒脱啊!“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风雨,苏轼毫不畏惧毫不退缩,这是一种何等率性、倔强的性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归去之后,回首刚才经过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呢?风雨和晴天,苏轼都已全然不放在心上。

      遇晴不喜,遇风雨亦不忧,这正是苏轼“宠辱不惊”的积极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苏轼及其文字就如我的人生导师,引领我在风雨中吟啸独行,启发我坦然面对生活的艰辛和磨难。既然没有可遮雨的伞,那何不享受在雨中独行、奔跑的乐趣呢?

      四年前的一次闲聊,一个同样也非常喜欢苏轼诗词的朋友,得知我对其《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情有独钟,于是她写了钢笔正楷的这首词送我,我视若珍宝,把它贴在办公桌对面墙上。

      好多次我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那刚劲有力的字体和超逸洒脱的文字,闭上眼睛想象苏轼的形象。就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苏轼的每一首诗词,一千个读者心中应该有一千个苏轼吧?苏轼流传于世的诗词文赋有2700多首,历经几个朝代九百多年的漫长历史,在众多读者中,又有多少个“苏轼”呢?

      其实,我们已经不必去探究哪一个形象更接近真实的苏轼,我们只要带着无限的仰慕和喜悦去读他的文字便是上天最宝贵的赐予,便是这尘世间最惬意的事情。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多年前我就能倒背如流,“诗酒趁年华”这句让我产生了共鸣。这句话既表述了苏轼对苦闷心理的自我排遣与自我调适,又抒发了他热爱生活、珍惜当下、不辜负大好年华的情怀,真正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乐观旷达,这也是很多人所为之向往、追求、努力练就的“超然”境界。

      两个月前,因工作需要,我走进了超然台走近了苏轼。走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超然台;走进“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的超然台,走进“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的超然台,走进历代文人墨客凭吊的超然台,走近天生浪漫、文采斐然、心胸豁达的苏轼,走近了正直善良、勤政爱民的苏轼。

      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第一次走向超然台时,脑海里始终有一个大大的疑问:是什么样的旷世奇才,让宋朝人乃至后人自发地去学习、探究苏轼的诗词文赋呢?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他的仰慕者一代又一代层出不穷呢?是什么样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让这么多城市这么多百姓因他曾在本地执政、生活过为荣呢?

      站立在超然台门口正中的石墩处向北望去,正面是青砖砌的一百多米长的台子的南墙,墙高十米多,南墙正中又向南突出一部分,最顶部有一个亭子,在突出部分南墙正中偏上部有“超然台”三个大字,极有神韵。台子正南是一个露天广场,广场东西有冬青和其他树木。其实正是盛夏,绿植枝繁叶茂。南墙的东西两侧都向南突出一段墙,呈对称状,各有两扇朱红色的东西相对的大铁门。在两侧突出的这段墙的顶部各有一个相同的楼阁,颜色红绿相间,是参照仿古风格建造的。

      从台子西面大红门进入超然台,一楼有点阴暗,这增加了肃穆和神秘感。从一楼到二楼转角处的墙上,有一副“东坡笠屐图”,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着长衫、脚穿木屐的古代男子形象,是苏轼在海南时的形象图。到了二楼,穿过窄窄的走廊,就到了编辑部办公室,门正对面对着的墙上挂着一幅《明月几时有》的书法作品。因为整个超然台四周是青砖城墙,办公室没有宽敞明亮的窗户,白天需开灯工作,不过书香味倒是很浓郁。

      走进超然台走近苏轼,我深知: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苏轼在密州》 《超然台》 《苏轼研究》、各种版本的《苏轼传记》都将是我必读的书籍;我会随着苏轼的诗词走遍大江南北、体验他的喜怒哀乐;我会在整个三层的展厅仔细欣赏有关他的每一幅图、每一句文字、每一块刻石;我会详细了解苏轼任密州知州期间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与勤政爱民的政绩。我会登上“高而安,深而明,冬温而夏凉”的超然台,站在苏轼当年写下脍炙人口的中秋词的地方,遥想1076年的苏轼、超然台、中秋月;我会站在城墙上、“南望马耳、常山,其东则卢山,西望穆陵,北俯潍水”,体验“超然四望”的美妙与惬意,我还会在一个暮春的雨天登台,俯瞰“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美景。

      走进超然台走近苏轼,超然台作为我生命旅程中的一个驿站,必将在我一生长长的画卷里留下绚丽且浓重的一笔。在这里的时间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苏轼的诗词在愉悦我、陶冶我;苏轼的乐观、豁达、正直在引领我、启发我、感染我。苏轼及超然台,会让我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风雨、宠辱得失,让我以淡泊的心态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走进超然台走近苏轼,我看到了“超然”,读到了“超然”,聆听到了“超然”,这都是苏轼的“超然”。如果某一天,我能把能苏轼的“超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我待人处事的基调和风格,那么,将是我走进超然台走近苏轼最大的收获,它必将让我一生受益无穷。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走进超然台 走近苏轼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