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博物馆镇馆之宝(一)——镶金兽首玛瑙杯

陕西博物馆镇馆之宝(一)——镶金兽首玛瑙杯,第1张

1970年10月5日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里面装有大量金银器;10月11日,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点的北侧不远处,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大小类似的陶瓮,瓮上面盖有一层银渣,其内装有金银器和玉器;而陶瓮的旁边还有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此银罐内便是装有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镶金兽首玛瑙杯。

陕西博物馆镇馆之宝(一)——镶金兽首玛瑙杯,文章图片1,第2张

镶金兽首玛瑙杯又称唐兽首玛瑙杯、兽首玛瑙杯。是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窖藏唐代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件,现为陕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海内外孤品,国家首批被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相比墓葬出土文物多为随葬品,窖藏出土文物一般是动乱或突发变故后,匆忙埋于地下的文物群。通常窖藏文物的种类更丰富;由于为活人使用,制作工艺、用料更不含糊。而关中地区经济富足,多次为王都,但也屡次成为战乱之地。因此,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地区有不少窖藏遗址,何家村遗址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陕西博物馆镇馆之宝(一)——镶金兽首玛瑙杯,文章图片2,第3张

兽首玛瑙杯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嘴部镶金帽,帽可取下,液体可以从这儿流出。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为杯柄。而面部却似牛,看上去安详典雅。

陕西博物馆镇馆之宝(一)——镶金兽首玛瑙杯,文章图片3,第4张

镶金兽首玛瑙杯选用的材料是一整块世间罕有的带条纹状的红玛瑙,玛瑙两侧为深红色,中间为浅红色,里面是略呈红润的乳白色夹心,色彩层次分明,鲜艳欲滴,是极为罕见的玉材,也是已发现的唯一一件唐代的俏色玉雕,为唐代玉器中制作工艺最精湛的一件。

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是要依料取题,因材施艺。琢玉高手往往能根据玉料的原型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原料进行巧妙的雕琢。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作者又巧妙地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这件玛瑙杯的产地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却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陕西博物馆镇馆之宝(一)——镶金兽首玛瑙杯,文章图片4,第5张

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在中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从玛瑙的材质、造型等方面,还能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缠丝玛瑙多产自西域,类似这样造型的器皿,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较为常见。另在《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从这些现象分析,这件珍贵的玛瑙杯很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的杰作。

关于它的主人,经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北大的专家学者们精心研究,何家村遗宝的主人应是唐代官位显赫的尚书租庸使刘震,而遗宝的埋藏年代应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爆发的泾原兵变中。

“租庸使”,是唐代中央专门设置的征收租庸调的官员。职责之一就是保管朝廷的财物 ,也就是说,何家村遗宝与刘震有关,却不是个人财产,而是收缴上来的庸调及保管的宫廷珍宝。

泾原兵变时,租庸使刘震让人押着“金银罗锦二十驼”出城外逃,而自己则与家人随身携带经精心挑选的宫廷珍宝逃跑。当时城门守卫得知刘是朝廷要员不敢开城门,刘震只得又往其家所在的方位跑去,紧急中将这些珍宝埋藏起来,后来刘震做了叛军的命官。不久唐军收复了京城,刘震夫妇被斩,而刘震私藏的珍宝也永远埋藏于地下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陕西博物馆镇馆之宝(一)——镶金兽首玛瑙杯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