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系统研发工作“避坑”指南

高校系统研发工作“避坑”指南,第1张

高校系统研发工作“避坑”指南,第2张

深圳大学

高校平台、软件和信息系统开发,往往需要老师们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遇到并解决想得到和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多年“升级打怪”后,也会拥有许多特殊经历,积累有价值的经验。作为资历丰厚的“游戏玩家”,深圳大学的徐明老师依据多年体验,总结了一套广博精深的“独门秘籍”,涵盖研发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与细节。而本文将从他的视角出发,指明“避坑”方向,为未来系统研发工作保驾护航。

高校系统研发工作“避坑”指南,第3张

徐明

深圳大学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系统开发五招“避坑”

我在信息化部门工作了二十五年,一直待在研发部门,从事软件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工作内容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到服务全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教学应用系统的自主开发,再到承担学校大型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建设,如智慧校园、大数据中心等,实现了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数据共享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也参与了信息化及数据标准建设,做一些数据治理、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方面的工作,例如领导驾驶舱、师生画像以及教学质量的关键绩效指标评价等。因为一直在信息中心工作,也有一些比较深的感触。

首先,要做好一个业务信息系统,后期得到大家认可,就必须做好前期的需求调研与确认工作。

以前学校跟技术公司合作,招投标后就把工作甩给了公司,自己当“甩手掌柜”。虽然公司的技术水平足够,也有一套方法开展需求调研,但他们往往不愿意过多了解学校的业务内容,不会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成业务岗的工作人员。这就导致系统验收时暴露出很多问题,验收后也仍然有问题出现。

因此,信息化部门在做需求分析时,要邀请业务老师参与,或者去主动了解业务岗位的工作,跟业务老师多交流,怀着同理心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业务岗位的工作人员,会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用户体验?如果能站在用户角度上去理解需求,思考、设计系统,它的实用性会更好,用户体验也会更好。

其次,要重视系统设计,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很多系统,特别是招投标的系统,乙方只会按需求去做,认为只要通过验收就万事大吉。但是作为学校的技术管理人员,功能实现绝不是唯一的目的。对于一个优秀、称职的设计人员来说,至少要面向未来三到五年的需求去做设计方案,选择技术路线与架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业务特点,考虑业务增长对系统性能和扩展性的要求。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基于现实问题去考虑设计的长远性。比较常见的情况是,某个系统一次性收到了一大笔建设经费,那么维保期就很难再有资金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前期工作没做好,后面就没有经费来进行补修。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整体设计之初就要朝前看,要尽量满足未来五年左右的需求。也就是说,在系统开发时不能只看功能,还要看到性能,看到扩展性。

第三,在业务系统建设时,要选用成熟的、扩展性好、性价比高的方案。

与其他行业相比,高教行业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校园内师生人数众多,专业背景也复杂多样。人文社科、理工科的人都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和细节要求。所以在高校系统建设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封闭的技术,尽量回避第三方的插件、控件和使用授权。

平时工作中,我们也时不时收到各种投诉、意见与反馈。在分析反馈或故障意见时,我们发现系统兼容性是问题的“重灾区”。如果几年之后,软件中所依赖的某项技术不再更新,整个系统就会卡在这个地方,引发一连串后续改动的问题与麻烦,成为管理上一个很大的“坑”。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兼容性问题,包括操作系统、浏览器、Office内核、第三方插件、网络协议等不同版本的兼容。同时为了保障项目的成功,还要在新系统上线前做好评估工作,先在测试环境中进行功能和性能试验,符合试验要求的系统才可公开上线。

第四,要特别重视技术文档的维护工作。

很多项目在验收时,乙方为了通过验收要求,技术文档都做得很细致、完备,但验收完毕后,文档的后续维护就很容易受到忽视。除了及时更新设计文档外,系统的维护、业务周期的准备过程都要形成规范性的文档。

我校每个学期都会有新周期业务上线,那么在业务周期的准备过程中就一定要有严格的技术文档,记录业务包含了哪些环节、要准备哪些数据、应用了哪些配置,文档不完备的话就会心里没底,同时如果文档有错误、缺漏,也有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教学事故。

第五,要想尽办法解决痛点和难点问题,提升业务系统的体验性。

我们学校设有专门的问题反馈与投诉渠道,学校要求任何反馈意见和投诉都要及时处理,而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很好地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投诉率。在汇总、分析反馈意见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问题虽然形式上不同,但都具有相同的本质,即系统的体验性不佳,比如兼容性和性能方面没有很好地满足师生的要求,部分功能受限,或系统过于卡顿导致等待时间太久。

在兼容性方面,由于有些系统经费有限,可能上线七八年了还没有更新过,但是八年过去后,计算机操作系统、浏览器版本和办公软件版本都已更新换代,若我们的系统不能及时升级,就会出现兼容性问题,而这也提醒我们,在开发前就要具备问题意识,注意各类版本的兼容。

此外,随着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系统性能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在深圳大学,选课和抢课期间,系统的压力会比较大,扩招之后,每学期都有两万多本科生进行选课,抢课时大量学生同时涌入系统,系统瞬间就被“堵死”,网络带宽也因此“卡住”,影响校园网的其他应用。所以在更新选课系统时,我们特别在系统架构、算法改造、负载均衡等方面进行了全新设计,并进行了压力测试。

目前,新选课系统支持1.5万个并发,登录时间为0.33秒,有效服务了教务选课工作。当然在信息化工作中,一直会遇到新问题。比如最近,我们在推进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时,就发现历年的业务数据质量不佳,数据中存在不少错误,影响后续的管理和决策工作,所以数据质量问题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是工作中的难点。

目前,我们按照数据质量的六个维度提出了适合学校的质量评估方法,对高频使用数据做了治理前的质量分析报告,提出了数据治理策略,开展了数据治理工作,支撑了大数据应用工作的开展。

因为有健全、畅通的投诉和反馈渠道,所以每年评估要立项的新项目时,我会建议优先解决投诉率最高的问题,领导也觉得非常合理、充分。同时,在申请经费、分配经费时,投诉率和项目绩效的考察也可以作为重要依据。

高校系统研发工作“避坑”指南,第4张

深圳大学系统建设

一个新系统的诞生

虽然业务系统已覆盖得较为全面,但新系统的建设从未止步。而在系统建设的“接力长跑”中,我也收获了几点经验,或许能帮大家防患于未然。

首先,在建设新系统时,需求的调研和确认依旧是重中之重。

可以说,需求就是后期工作的“行动指南”,如果指南写得不够明确,或者开发人员对指南理解错误,那么后面就会走很多弯路。很多时候我们招投标出去,乙方的开发人员可能没有理解清楚需求,或者需求不够细化,用技术语言“转译”需求时出了很多偏差,开发的系统与用户要求的就有出入。

因此为了做好需求分析与确认,技术人员可以先用设计工具做出原型,再用原型系统去启发业务岗位的领导和老师。如果只是抽象地询问需求,业务老师也不确定是否完整和准确地表达了需求。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如果先把原型系统做出来进行演示,业务老师马上就能产生很多具体的意见,他们的需求也会更为清晰。

其次,注意业务流程的简化与优化。在高校里,业务系统往往为管理工作而服务。

我们常需要借助业务老师去了解、掌握管理流程。但问题是,个别业务老师对管理流程的理解无法代表学校的管理思路和要求,他眼中的流程也未必高效。所以我们在做系统设计时,要与业务单位共同讨论、参与对流程的处理。我们要先把每项业务模块、工作的流程图画出来,再跟业务老师进一步讨论,优化、简化这个流程。只有流程清晰、简明,系统设计才会较为顺畅、高效,后续的改动也更为容易。

第三,注重标准建设,保证数据质量。

校园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以及大数据应用过程中都会遇到数据质量不佳的问题。我们在考察数据源头时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很多业务系统的标准化工作并不到位。系统设计时未能依照标准定义数据字典。

因此我们在新建系统时,一定要紧抓标准化工作,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保障数据源的质量。只有细化了数据的相关标准,得到了可用、实用、值得用的数据,才能进行后续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在治理与决策中靠数据“说话”。

第四,优先采取自主可控的技术。

当下大力倡导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生态建设,要求建立自主可控的IT产业标准和技术体系,同时,技术创新成果也要逐步与高等教育相融合。因此,在建设新系统、选择基础方案时,我们要优先选择自主可控的国产技术。在此基础上,再尽量选择开源、开放的技术,有利于系统应用架构的拓展。如果系统的扩展性较强,那么即便之后碰到兼容性的问题,我们也能自行修改,无需从零开始,从头再来。

最后,在系统建设时,提前考虑后期的管理与运维工作。

随着信息化成为各项业务的支撑,高校的软件开发、系统建设项目愈发多样,信息化人员的工作量也愈发繁重。因此在系统建设之初,就要开始思考如何“减负”,如何减少后期的运维工作。比如在软件设计时规划一些功能,把系统的关键状态管理纳入统一运维的模式。例如将服务器运行状态统一到某个终端界面,问题产生时发出提示,这样运维人员就无需跑到机房一一检查,有效减轻他们的运维压力。

总之,在未来设计系统建设方案时,要多考虑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通过选用开源的、国内软件公司开发的操作系统,保障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和稳定运行。在扩充功能时,也要看重开源、开放,或选择经过大规模应用、性能稳定的平台架构。

其次,还要加强信息和数据安全的保护工作,《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对隐私和数据泄露问题的重视程度又上一层。如果数据明文传送而且被截获,后果可能相当严重。

因此在数据交换时,特殊数据要进行脱敏处理,关键数据也必须加密传输。最后,在“智能化”趋势下,可以在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中大胆尝试采用成熟的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IPv6、5G、元宇宙、大数据等,用科技赋能教学、铸就美好,这些是我的体会。

口述:徐明

整理:王雅静

责编:陈荣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高校系统研发工作“避坑”指南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