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秦纪,第1张

读《资治通鉴》札记
秦纪

1
读到一个词:海中取水
很美。联想一下: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学到的知识,如海中取水,微乎其微。
水的妙喻,经典语句有:溺水三千,我取一瓢饮。似乎又推翻上论,充满哲学意味。
说苏轼博学,用典信手拈来,化入句子,浑然天成,如“水中着盐”。能读出的自然读出,读不出的也有一种美妙意。

2
资治通鉴这么大篇,一开头,因为周威烈王命三家正卿为侯,乱了天地君臣的大礼,就引发了司马光一段长篇大论。中国的礼压死人。也正因为这礼,能使一个朝代相对稳定一个时期。然后经历大动乱,改朝换代,重新确定这种非礼为礼,再稳定一段社会的统治。“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春秋末期,鲁三桓专国,昭公在外十几年,而三桓不敢窃取其君位,即为礼缚。
正因为有这些礼中国才成为一个封建大国。

3
关于读不读注的问题。注有助于阅读,有时候却又碍于阅读。碍于阅读者,打断了文情,不能一时寓于目而悦于心。但读注一定会增加你的知识。甄别而以取:若读不懂必先读注,若能读懂读过后再读注。“二十四史”点校工作会议之一的王永兴教授,希望学生能全部读注文。大多数学生全读,少数同学未能读注文,因注文太长,时间不够,这是我能理解的。有极少数甚至个别同学认为读注文没有必要,所以不读。我个人做法:有些必须读,有些没必要读。不作研究,不需要费那些力,毕竟时间生命有限。

4
读完了威烈王安王篇,正文三十五页。以前读完了一遍《春秋左传注》,《通鉴》好读多了。更好的一点还是关键时候,来一个“臣光曰”,揭示出一段文字的真正意义,即于此史当“鉴”什么。蔡东藩演义每回后蔡评略可似。早可追溯到《史记》之“太史公曰”,再到《聊斋》之”异史氏曰”。《二十四史》里也有这种借鉴,比如《北史》里的“史臣曰”“论曰”。《资治通鉴》当然又是一部上乘的文学作品,以史学写文学,文质更重,可读性更强。文学都是借鉴的,好的文学形式是可以借鉴的。读的过程中,“曰”一出现,作者马上成了读者,和读者的我们一下拉近了距离,使我们的阅读给畅快了。

5
小说一般指世界小说,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中国小说是弱项。现在我有新发现,其实我们中国人写了世界上最好的小说:《春秋左传》是小说,《二十四史》是小说,《资治通鉴》是小说。——中国古人以自己的言行一直在写着世界上最好的小说:鸿门宴、霸王别姬、专诸刺王僚、聂政刺侠累、蔡文姬、赵氏孤儿…………这一幕幕经典的历史事件,都在这些作品里用优美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记述了下来。后人们又多把它们扩变成历史剧,其中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就被郭沫诺写成了《棠棣之花》。
原文: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轶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溢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侠累。侠累方坐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因自皮面决脸,自屠出肠。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能识。其姊嫈闻而往,哭之曰:“是轶深井里聂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遂死于政尸之旁。(《资治通鉴·周纪·安王》)

6
昨天读40页。
鲁小国,还主动伐齐,并且还有胜的时候。周烈王三年,前三七三年,“鲁伐齐,入阳关。”阳关城在兖州博城县南
二十九里,西临汶水。
齐威王奖掖即墨大夫,烹阿大夫,可谓明君,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魏公叔荐公孙鞅,“先君而后臣”,很有意思。魏惠王错失鞅,而鞅后得志于秦,也未必是好事。
齐威王魏惠王比宝、登徒直送宝、吴起与田文论功,脍炙人口。
古人真是具有智慧。庞涓孙膑师出同门,庞涓仕魏国,招孙膑,加害之,是政治家的智慧;齐使见孙膑,窃载与之齐,是军事家的智慧。
苏秦合纵连横,张仪相秦。苏秦终败,张仪终胜出。

7
燕昭王买马
甘茂答秦武王荡(人告曾参杀人者三,其母投杼;乐羊三年拔中山)
齐桓称霸,还是昨天的事,齐湣饮血,已在当前。人强强几时,争什么争。

8
史书,尤其是《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是上乘的文学作品,由一些文学大家写成。文章质而有文,是文学世界里的仙葩。读这些书,史文双得。




秦纪
读至秦纪。十天,第一册过半。秦灭六国,总因秦之强大。苏秦合纵不能救,能如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廉颇蔺相如不能救。诸君是各国的能臣,从后来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看,他们都阻碍了历史的发展。秦也不是他们当时说的无道单凭军事实力不能得国。至于六国的灭亡,秦所以能够统一,其原因后人多有议论,尤其是到了宋,议论最多,三苏就各有其阐论。汉贾谊《过秦论》,唐杜牧《阿房宫赋》,也有论。不妨顺便一读。
史书,尤其是《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是上乘的文学作品,由一些文学大家写成。文章质而有文,是文学世界里的仙葩。读这些书,史文双得。
另有千字作记,附下。


关于读不读注的问题。注有助于阅读,有时候却又碍于阅读。碍于阅读者,打断了文情,不能一时寓于目而悦于心。但读注一定会增加你的知识。甄别而以取:若读不懂必先读注,若能读懂读过后再读注。“二十四史”点校工作会议之一的王永兴教授,希望学生能全部读注文。大多数学生全读,少数同学未能读注文,因注文太长,时间不够,这是我能理解的。有极少数甚至个别同学认为读注文没有必要,所以不读。我个人做法:有些必须读,有些没必要读。不作研究,不需要费那些力,毕竟时间生命有限。

资治通鉴这么大篇,一开头,因为周威烈王命三家正卿为侯,乱了天地君臣的大礼,就引发了司马光一段长篇大论。中国的礼压死人。也正因为这礼,能使一个朝代相对稳定一个时期。然后经历大动乱,改朝换代,重新确定这种非礼为礼,再稳定一段社会的统治。“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春秋末期,鲁三桓专国,昭公在外十几年,而三桓不敢窃取其君位,即为礼缚。
正因为有这些礼中国才成为一个封建大国。

​读完了威烈王安王篇,正文三十五页。以前读完了一遍《春秋左传注》,《通鉴》好读多了。更好的一点还是关键时候,来一个“臣光曰”,揭示出一段文字的真正意义,即于此史当“鉴”什么。蔡东藩演义每回后蔡评略可似。早可追溯到《史记》之“太史公曰”,再到《聊斋》之”异史氏曰”。《二十四史》里也有这种借鉴,比如《北史》里的“史臣曰”“论曰”。《资治通鉴》当然又是一部上乘的文学作品,以史学写文学,文质更重,可读性更强。文学都是借鉴的,好的文学形式是可以借鉴的。读的过程中,“曰”一出现,作者马上成了读者,和读者的我们一下拉近了距离,使我们的阅读给畅快了。

​小说一般指世界小说,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中国小说是弱项。现在我有新发现,其实我们中国人写了世界上最好的小说:《春秋左传》是小说,《二十四史》是小说,《资治通鉴》是小说。——中国古人以自己的言行一直在写着世界上最好的小说:鸿门宴、霸王别姬、专诸刺王僚、聂政刺侠累、蔡文姬、赵氏孤儿…………这一幕幕经典的历史事件,都在这些作品里用优美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记述了下来。后人们又多把它们扩变成历史剧,其中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就被郭沫诺写成了《棠棣之花》。



鲁小国,还主动伐齐,并且还有胜的时候。周烈王三年,前三七三年,“鲁伐齐,入阳关。”阳关城在兖州博城县南
二十九里,西临汶水。
齐威王奖掖即墨大夫,烹阿大夫,可谓明君,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魏公叔荐公孙鞅,“先君而后臣”,很有意思。魏惠王错失鞅,而鞅后得志于秦,也未必是好事。
齐威王魏惠王比宝、登徒直送宝、吴起与田文论功,脍炙人口。
古人真是具有智慧。庞涓孙膑师出同门,庞涓仕魏国,招孙膑,加害之,是政治家的智慧;齐使见孙膑,窃载与之齐,是军事家的智慧。
苏秦合纵连横,张仪相秦。苏秦终败,张仪终胜出。

燕昭王买马
甘茂答秦武王荡(人告曾参杀人者三,其母投杼;乐羊三年拔中山)
齐桓称霸,还是昨天的事,齐湣饮血,已在当前。人强强几时,争什么争。


秦之强大,是一代一代出了英明的君王。惠公——孝公——惠文——武王——昭襄王——孝文——庄襄王——政。至政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所谓秦始皇“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应是说上六七世也。感谢这若代明君,如果说中华民族是条龙,最初的龙就是由秦惠公到秦始皇这几代君王构成的,秦始皇之“始”不是开始第一个为皇帝,是到了秦嬴政中国才开始出现了皇帝。

六国灭,上面诸论其实都是瞎论。不是苏洵说的赂秦,割地比战争丢失的土地还多;也不是苏辙说的,四国不保韩魏两国,以致秦国掏“心”,其它四国失了屏障;也不是苏轼说,养士可以安国。贾谊即指称秦的强大,内用商君,外施连横,更赖明主主政。杜牧谓“灭六国者,六国也”,一是六国的软弱,更是秦的强大。这其实是中华民族的脉数如此,六国不灭中国怎么会统一,怎么会有后来的汉晋唐宋明,怎么会有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的今天。西周先是出现了五霸,也有了盟主,但是为什么不能团结巩固如今天,就是因为各诸侯国掌握着军政大权,即使后来郡县统一的中央集权式的大国,也不能稳固,遭叛乱起义而改朝易代。齐桓晋文称霸,不能任命各诸侯国的“省长”书记”,即使设了也不能控制,因为它没掌握着军队。我们建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中央也没军队,但就不同了:因为我们和他们比,立国的政治目的不同,各路诸侯(解放军、野战军)都是救苦救难为老百姓服务的,你敢违背这个建国初心,你敢反,众人不会答应你的,会合而共起诛之。人民的军队在人民手里,这才是根本。现在又有了国之利器重器(核武器之类),中央集权就更巩固强大稳定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读《资治通鉴》秦纪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