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又一座山,第1张

这一系列文章摘选自刘耳朵在“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旅程前后所写的随笔集。其中除了旅行的感悟,也有对自己平常生活的思考。


文字、摄影:刘耳朵

一座又一座山,第2张

1,一座又一座山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我们一路上去了很多座山,其中绝大部分都有庙。也不知道我们是去看山,还是去看庙。好像没有庙,山就不够有灵气似的。但我至今为止去过的所有庙都建在山上了,所以也可能不是庙让山有灵气,而是山让庙有了灵气。

我做过两首纯音乐,分别叫“一座山”和“另一座山”。《一座山》是一座现实的山,有虫鸣、鸟叫和人声,这些采样都是我去山上录的。《另一座山》则是内心里的山,不看名字,未必觉得这首曲子表现的是山。我通过它想表达的更多是一种深幽静谧。而以我理解,杨洛那首《选择了一座山》可能是通过人的主观选择,把这两座山合为了一座。

总之,不管是神山还是圣山还是某个无名的小山头;有庙还是有人家还是荒山一片,在我看来都有灵性。同样是土地,它们比平地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存在感,你不能忽视一座山。它永远比你高大、比你丰富、比你长寿。

一座又一座山,第3张

2,身在此山中

前段时间去电影院看了一部以西藏为背景的故事片。当我看到男女主人公驱车在山路上行驶的时候,突然有种代入感,好像自己也在车上。然后猛然发现这条山路是去往羊卓雍错的路。我不能放弃这个抖机灵的大好机会,赶紧对身边的杨洛说:他们要去羊湖了。其实她也意识到了,因为我们当时就是一起去的。果不其然,下一个镜头男女主角就在羊湖边了。

这大概就是游览过一些著名景点的好处之一,无论在电影里、电视上还是书里,只要一看到,都会立刻回到那个地方。看到的、想到的都比作者描绘出的更多。于是更能感受到创作者的心情,甚至比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更多。相比观看影视作品,阅读更能体现这一点。比如书中写到崂山道士,我正好去过崂山,便只需要一秒钟就可以身临其境,站在那个道观门口,等着道士走出来。如果没去过,就只好翻出记忆里的崂山旅游宣传片,大概想象一个全景,然后自行脑补出一个道观。要是连宣传片也没看过,那我想像出来的就很可能是别的山了。回想起来,小时候看书,每次读到某某人在某某山里,我要么想象出的是南京的紫金山,要么就是一些山水画的画面。

不过这也是有利有弊的。比如书里描写某座山上的凄凉景色,是为了烘托一个悲伤的氛围。而我去的时候天气很好,和朋友们玩的也很愉快。这样一来就很难带入了,甚至会开小差去想想当时都玩了些什么。回过神来才发现已经白看了一大段,又得从头再读一遍。

记忆可能就是一部分的自己永远留在了某个时候的某个地方。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提示,就会开启一个通道,一瞬间把你吸回那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座山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无论去过还是没去过,每个人都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它。说起来,我还没去过庐山,所以每当念起这首诗,我想到的其实是小学课本上画的黄山。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一座又一座山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